查文庫>教學反思>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通用6篇)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1

  這天,我教學了《槐鄉的孩子》這篇略讀課文,也是學生學習、接觸的第一篇略讀課文。能夠說:本節課是我和學生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思考。因此,一節課下來,感想頗多。

  因為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多彩的生活,快樂的生活。首先,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們回憶前面所學的三課給他們的感受,把幾篇課文能緊密聯絡,孩子們也都能回答出來,深深的讓我感受到,自己在前面幾節課的功夫沒有白下。然後,透過一個問題,引出課題並板書,與前面的文章進行比較,發現課題的不同,區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並再次觀察略讀課文的特點,發現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並進行歸納總結。隨之,引導學生利用學習提示學習課文。因此,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槐鄉的孩子真!讓學生透過各種方式的讀,談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

  由此可見,教學中也存在著些許不足,有待不斷完善。

  一學生能夠透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潛力不行,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是老師也直接參與指導方法,一步步引著走,屬於半放半扶。隨著學生學習潛力的提高,以後的略讀課我會嘗試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齊學習。

  二自讀中給學生的要求還應更明確,幫忙學生養成會讀書的好習慣。

  三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質疑,充分激發學習的興趣與思維的空間,讓其成為略讀課文學習的主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2

  一、初讀課文解決難點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獨學,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藉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字音。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從文中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時學生邊自讀邊勾出描寫槐鄉孩子的詞句後在小組內交流,為接下來的彙報打下了基礎。班級大展示時學生的熱情分外高漲,你問我答,相映成趣,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補充中弄清楚了文中難理解的詞句。

  二、抓住重點,深入理解

  一是抓住“槐樹是一種怎樣的樹和槐米的用途?城裡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見過槐樹,因此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圖文資料解決了學生在認知上的疑難點。然後在瞭解“槐米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這個問題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弄清“槐米”稱謂的所指、由來、功用、槐鄉孩子採集槐米的原因,在疏解課文的同時也就理解了全文的背景,在此基礎上朗讀,以聲釋情,傳達出了孩子們對槐米的喜愛和自己採摘槐米換學費的自豪。

  二是抓住“槐鄉的孩子上學和我們現在上學有什麼不同呢?”有的學生說槐鄉的孩子採摘槐米自己掙錢交學費的事情;有的學生說出自己上學讀書都是爸爸媽媽掙錢交學費。然後圍繞這一問題深入的討論,從而體味到槐鄉的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以苦為樂的情懷。在感受槐鄉的孩子勞動快樂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們收穫的喜悅。

  總之,在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同時,還要抓住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3

  課文描述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從中獲得快樂,使孩子們的童年生活變得豐富而充實。本課在處理文字資料時,用了一課時,(作業例外)閱讀課文把學習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課文。本人認為本課的教學指導還是比較務實的。槐樹對於我們農村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只要學生查資料就能瞭解槐樹的生長特點,無需老師作太多的指導。最重要的是槐樹下的故事。本單元都是體現孩子課餘生活的樂趣,每篇文章的語言都很優美,也是學生走進寫作的一個亮點模式。

  這篇課文的語言樸實,讀起來輕快,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在作者的`筆下,本來是辛苦的勞動,卻變得簡單快樂。在授課時,本人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一步步的完成。如:

  1、讀了第一自然段你能看出槐鄉孩子對槐樹有一種什麼感情?

  2、勾畫描述槐花的特點的句子,槐米有什麼用途。

  3、第三自然段作者描述了三種動物有什麼作用?(重點)

  3、那些地方能表現孩子們的歡樂情緒。

  4、孩子們勞累了一天為什麼還帶著甜蜜的微笑?(重點)

  5、槐鄉的孩子可愛嗎?為什麼?(重點)

  在教學的重點點撥中,運用了句子比較突出重點。如: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雞熱得耷拉著翅膀……狗……蟬……)在點撥的過程中適當提示這是一種寫作技巧“襯托的手法。”比如,寫要下雨了,“狗、樹葉、知了……”這都是襯托下雨前的悶熱。那裡本人重點引導了,因為在寫作中,無論是中段還是高段學生,最基本的寫作技巧還是要掌握。如,要體現天氣很熱的句式:花兒(熱得收藏起了笑臉),星星(熱得躲進了雲層),小花貓(熱得直趴著喘氣),但是老師(仍然還在燈下批改作業)。描述天氣冷的句式:今年的天氣個性冷。田野的蔬菜______,街道小院的水管______,就連那水泥地板也______。

  怎樣培養獨立閱讀潛力,是本人在本課教學中的一個首要環節。如:準備好工具書,詞典字典等。閱讀時不走馬觀花,要仔細地讀,重要的地方勾勾畫畫,從而瞭解課文資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讀,細細品讀,每句斟酌,體會每段表達的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再次閱讀,核實閱讀中老師所出示的閱讀要求。從而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課後練習,寫一種植物或一處景物,並寫出此處所發生的趣事,悲哀事等。(學生作品略)學生習作是較成功的,因此而得到同行們的認可。

  為了拓寬學生閱讀知識,同時也體現閱讀課的實質好處,注重字,詞、句、段、篇的訓練落到實處,本人出示了與本課有關的四字詞語。

  “品讀”是本文的重點,但為了學生閱讀量的增大,讓學生選讀欣賞,抄寫文中美句並仿寫句式。如:槐鄉的孩子離不開槐樹,就像海邊的娃娃離不開大海,山裡的孩子離不開石頭。

  仿寫:

  1、(我離不開媽媽,就像河裡的魚兒離不開水,田裡的禾苗離不開肥沃的土壤。)

  2、(我離不開學校,就像幼小的孩子離不開媽媽的懷抱,大山的人們離不開大山的土地。)

  總之,本人堅信,如果閱讀堅持這樣做,相信自己的教學效果差不了多少,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務實。只有腳踏實地的教學,樸實的教學設計,會逐漸創新的。總歸一句,語文教無定一,自己的學生,因材施教方能是根本。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

  從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想開去?讓學生透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會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槐鄉的孩子愛勞動,對此學生感受最深,學生已經能夠透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歸納出來了。因為這是本學期的第一篇略讀課文,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著走的,屬於半放半扶。以後的略讀課我準備完全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透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透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著走的,屬於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我教學了《槐鄉的孩子》這篇自讀課文,因為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讀了一遍課文,讓他們找出並且概括出槐鄉和槐鄉孩子的特點,學生們在讀,也在找,但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學習的自主性不強。課後我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提問方式帶有一種強制性,就是讓學生去找,而且提問有點繁瑣,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如果以一個“誰?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的方式讓學生整體地去把握課文的內容,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就會很自然的找出那些答案,我也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標。我想,在對閱讀課文的教學中,以後要形成一個規律,就是先讓學生去整體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後去把握課文的脈絡,再去分清課文的層次,我覺得這方法很好,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領悟能力。這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是品讀課文,我先讓學生們自讀感受,然後請學生個別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其他同學來點評。個讀和學生點評後,應該及時做到反饋後的指導,這一點我沒有做到,我覺得在這時,老師也可以示範讀,而且讀的形式還要進一步多樣化,男女比賽讀,小組比賽讀。只要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就行。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學,提問等都要從學生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這是我這一節最大的感受。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6

  《槐鄉的孩子》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的第一篇略讀課文。雖是略讀,但文章語言優美,文風淳樸。課文字裡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文風之美,又如槐鄉孩子們身上透現的勤勞、質樸、善良的品德之美。

  但是,文中所寫的生活環境、勞動場景,距離我們的學生是那麼遙遠。他們不知道槐樹是什麼樹,不知道雞熱了幹嗎耷拉翅膀,更未體驗過槐鄉孩子們那種勞動之樂。所以,讀過課文之後,他們有那麼多的疑問。而當時我班教室電腦正在修理,不能找相關圖片資料稍為解惑。於是在課堂上,我把自己設定要提問的問題暫置一旁,把提問的空間留給孩子們。質疑時,孩子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最後,大家在理解、體會的基礎上,重讀課文,聽得出來,他們充滿了對槐鄉寧靜生活的嚮往,也跟著槐鄉的孩子一起體驗著勞動的快樂。而我,也在孩子們的快樂中體會著教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