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封信》教學反思(通用7篇)

《一封信》教學反思

《一封信》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封信》教學反思(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封信》教學反思 篇1

  本次教研課,我上的是部編二年級上冊中的第6課《一封信》。這是一篇生動有趣的兒童故事。用極具生活化的語言講述了露西在媽媽的指導下給出國在外的爸爸寫信的事,傳達出媽媽的教育智慧。全文篇幅較長,旨在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瞭解信的內容,感受故事表現的濃濃親情。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認讀16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正確、連貫朗讀課文。

  3、藉助不同的提示語和標點讀出不同的語氣。

  這篇課文重點應在前後兩封信在朗讀時語氣語調的區別上。本課分為兩個課時,這節課為一課時。

  一課時中,我首先帶領生掃清字詞障礙,在做這一步時,孩子們分多種形式讀記,但是識字的方法較單一。在落實字、詞的基礎上初讀課文,明確露西一共寫了幾次信(兩次)。第一次和第二次信的內容分別在哪個自然段,用“——”和“~~~”勾畫出來。指導學生掌握提取資訊的方法,並提高準確率。

  在課堂中,適時運用遊戲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小老師、注重積極性的培養。需要改進的地方也還有很多,比如在寫字板塊中,沒有範寫的環節,展示評價不到位。學生的學習習慣還不夠好。在以後的教學中,這些方面都應及時改進。

  《一封信》教學反思 篇2

  這個是拓展練習寫一封信後的反思,在批改孩子們寫的一封信時,我發現孩子們有太多細膩的情感藏在心裡。我沒有限定孩子們習作的收信人,他們有的寫給爸爸媽媽,有的寫給爺爺奶奶,有的寫給老師、同學、朋友、弟弟妹妹……大部分同學都能按照正確的格式書寫這封信,只有個別孩子在格式上出錯。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們的錯別字少了很多。從這裡,我有了一點思考:也許孩子們樂於表達的真情實感才能讓他們更加用心。習作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感讓我感動。這也讓我有所感悟:學習生活中,老師、家長與孩子之間也可以利用書信的方式進行溝通,因為有的孩子說不出的話卻可以很好地用文字表達出來,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親近孩子。

  《一封信》教學反思 篇3

  《一封信》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閱讀課文,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一封信》第一課時學習《一封信》生字詞,熟讀課文,書寫生字。第二課時我採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先對比兩封信,換位思考,讀懂人物內心的想法,明白露西改變寫法的原因。然後共同閱讀繪本故事,練習從不同角度瞭解人物的行為和動機。最後連結生活,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的教學嘗試讓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在備課時覺得文字淺顯,學生很容易讀懂文中兩封信的不同。初定以“以讀代講”的方式閱讀,學生透過閱讀,比較兩封信的不同,弄懂露西改變信的寫法,體會到信中表達的親情。無意中看到曹海棠老師的教學設計,她採用“站在別人角度去思考”的方式閱讀、理解、區別兩封信的不同,理解主人公露西改變寫法的原因。這樣的處理方式給學生的思考指引方向,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閱讀方法,也給今後的閱讀提供了方法,乃至影響到生活,學會站在別人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人。

  不論是生活,還是閱讀,我們往往習慣於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也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比如,我們會理解對方的想法,我們會從不同角度瞭解人物的行為和動機。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既是一種理解對方的方法,也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這種“換位思考”閱讀理解文字的方式,其實人人在讀書中都在使用,我們常常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在課堂中常常讓孩子站在文中角色的角度去思考,這也是“換位思考”。我們常常在使用這種方法而不自知,什麼是學習方法?就是先發現學習中的認知規律,從而理出的廣泛適用的手段或方式。它就藏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作為老師要善於發現,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一封信》這一課在我備課時覺得“讓學生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這種方法本身在生活中常用,只是把這種方式運用到了閱讀中,學生很容易學會,把重點放在了學習方法上,教後我認為重點應該是透過這種方法理解課文。對於現在特別“自我”的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首次瞭解這種思維方式,只需讓他們知道,初步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即可,主要是讓他們透過換位思考理解人物行為轉變的原因。相信在今後的生活和閱讀中他們一定會把此法運用得爐火純青,自如得法。

  初次嘗試群文閱讀的方式教學,我感動於自己的勇氣。這將激勵我在教學中繼續大膽嘗試。教無定法,在語文教學中不論什麼方法,讓學生愛閱讀,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就是好的教育。

  《一封信》教學反思 篇4

  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學習識字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篇文章中,有學生容易弄混的字,比如"修"和"鮮"這兩個字,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將兩封信的內容畫出來並完整的讀出來。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談話趣味匯入法,問大家有沒有寫過信,你們一般會告訴親人什麼事情來揭示課題。接下來就是引導學生學習生字,不足的是,在教學生字時,我只是讓個別學生起來分享他的識字方法,說完之後就一帶而過了,也沒有讓大家一起重複。後來我請教了師傅,他告訴我說好的方法應該一起分享,一個人說出了不一定其他同學都會,一定要讓學生多說這樣才能記憶的更牢固,我想了想確實是這樣,熟能才能生巧,讓學生動嘴給自己深刻印象在以後的書寫過程中會立即反應出來這個字的構架。

  在講到"珠"這個字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可不可以換一個偏旁組成一個新的字的時候,有一個學生說出可以換成"銖"這個字,我當時直接說了一句沒有這個字,就過去了,下來我查了查字典確實有這個字,頓時發現自己備課的時候不夠充分,沒有認真查閱相關資料,自己的語文功底也不是很足所以犯下了這樣的錯誤。這也給我了一個警鐘,應該多閱讀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在備課的過程中要進行充分的預設和生成。

  《一封信》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對於此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存在相當難度。再加上篇幅較長,而且改編自外國文章,語言風格和敘事結構不同於母語課文,給教和學都增加了不少難度。

  課文主要講了兩封信的故事。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寫上批語,做上記號;同座的兩位同學讀完了,互相議一議,看看自己找的理由是否正確。讓孩子們初步瞭解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同時鼓勵孩子們只要用心讀書,用心思考,用心體會,用心傾聽就會有收穫。

  還讓同學們在第二封信中採用了分角色朗讀,一人讀媽媽想說給爸爸的話,一人讀露西想說的話,這樣孩子們就能深入文字,體會當時的情境,把露西當時寫信的心情表達的更準確。最後,在出示閱讀《信》這首詩時,孩子們從讀中感悟可以給小鳥寫信,可以給花兒寫信,可以給雲、樹寫,當然也可以自己給自己寫信。從而告訴孩子們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腦筋想,用心去體會,創作與大家不一樣的東西既是最好的也是最獨特的,更是最有價值和個性的。

  不足之處:

  課堂設計內容過多,不利於學生吸收;缺少“讀”,孩子讀得少;在課堂上沒能教孩子書寫。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精簡課堂,刪繁就簡,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

  《一封信》教學反思 篇6

  《一封信》是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兒童生活”為主題,以兒童視角,表現兒童生活。因此,在課內設計中,要聯絡學生的生活,啟發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課講述了露西給爸爸寫信的過程。課文語言通俗易懂,透過信的內容,表達了露西對生活細膩的感受、對親人細緻的體貼,對於學生能起到很好的薰陶作用。

  一、教學效果

  從學生的切身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課上,我先讓學生掃清生字障礙,然後透過辯論的方式,針對“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個更好”為辯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大多數學生會選擇第二封信,觀點就是:爸爸遠在國外,不想讓他擔心家裡的事。而也有人覺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寫得那麼歡樂,然後又說思念爸爸,就會覺得很虛偽。但是因為第一次辯論,孩子們熱情過於高漲,在孩子們激烈的辯論後,我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寫在作文字上。這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課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學生帶進了露西的內心世界,同時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處:

  1、我首先從課文的生字入手,利用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的辦法,讓學生注意字的讀音、筆畫順序以及書寫等問題,解決了本課基本的生字,為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2、教學評價及時且有針對性。課堂上利用激勵性評價,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評價語言豐富、多樣化,評價實效性強。

  3、教學設計連貫,思路敏捷。整節課,我緊緊抓住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透過讓學生初步朗讀課文,大致瞭解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出主人公露西的心情,然後我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們談一談如果自己的爸爸不在身邊心情會怎麼樣,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處:

  1、在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沒有提出具體的閱讀要求,導致學生比較盲目,沒有目的性。

  2、在教學生字時,我只是讓個別學生起來分享他的識字方法,說完之後就一帶而過了,也沒有讓大家一起重複,所以導致生字詞的掌握不夠牢固,沒有加強記憶。

  3、課堂設計內容過多,不利於學生吸收;缺少“讀”,孩子讀得少;在課堂上也沒能教孩子書寫,練習寫字。

  四、改進措施:

  1、在今後的教學中,精簡課堂,刪繁就簡,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

  2、重視閱讀,加強閱讀,多讀多悟,在讀中感悟和理解。

  3、重視每單元中課與課之間的聯絡。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在備課的過程中要進行充分的預設和生成,及時處理課堂生成。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會彌補不足,積極向各位前輩老師求教。

  《一封信》教學反思 篇7

  作為一名老師,每一天的快樂與煩惱都來源於孩子,或許原本早上起來莫名糟糕的心情,就會被孩子在課上可愛的樣子所轉變。最近在講瞿祖紅翻譯的課文《一封信》。又讓我對如何能夠在“零經驗”的情況下,真正的掌握學情,同時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產生了新的想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語文學習來說,“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習慣,這是調動孩子主動學習、思考和創造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我的預習要求就是熟讀三遍課文,但是在上課時,我卻發現好像作用不大,並未達到我想要的'預習效果。

  預習

  所以從《一封信》開始,我對學生的預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將課文至少讀三遍;

  2、能夠認讀本節課要求會認識的生字;

  3、利用字典和工具書,查清楚會寫字的筆順,並且組兩個詞。

  這是我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要求,在第二天上課前,我先下發了一張小的前測試卷,就是針對昨天預習的內容。在孩子答題的時候,我開始拿著語文書開始進行記錄,記錄孩子都有那些字還不太認識,哪裡還會有問題。在整個巡視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孩子對於“肩”和“背”這個兩字的記憶出現混淆,“束”這個字的sh容易寫成s,除此外“刮”、“削”這兩個字也有一部分同學記不清。對於寫字表中的字,問題都集中在“寫”這個字的筆順上,個別同學將“封”和“電”的筆順寫錯,其他字都沒有錯誤。

  所以在將近15分鐘的測試後,我基本掌握了本節課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那接下來的25分鐘,我就開始集中火力,將學生易錯部分進行了集中攻克。在這一環節上,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講臺交給學生,由一些基礎知識牢固的同學作為小老師,走到黑板上,為大家進行講解這些易錯點,而我則扮演一名“助教”,起到一個補充的作用。

  整節課下來,我發現孩子在這節課上的注意力格外集中,即使平時幾個愛溜號的學生,今天也開始目不轉睛的看著講臺上的小老師。這節課,不僅學生上的開心,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節課上的踏實!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就是容易抓不到教學重點,總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感覺樣樣都重要,整節課下來教師累的夠嗆,學生聽的迷糊。所以透過課前預習,課堂前測的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讓教師更清楚這節課重點該放在那裡,著重講哪裡。

  而且,透過課堂前測的15—20分鐘,我再巡視的過程中,也有機會對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進行單獨輔導,進行更加更個性化的教學。

  第二課時的現場生成

  在第一課時結束後,今天我又上了第二課時。在學生已經掃清了生字障礙後,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就是透過辯論的方式,讓學生讀課文進行進一步的理解,同時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這節課上,學針對“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個更好”為辯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大多數學生會選擇第二封信,主要觀點就是:爸爸遠在國外,不想讓他擔心家裡的事。而也有人覺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寫的那麼歡樂,然後又說思念爸爸,就會覺得很虛偽。但是因為第一次辯論,孩子們熱情過於高漲,所以我臨時決定,在孩子進行激烈的辯論後,將自己的想法寫在作文字上。此處就是課堂上臨時生成的東西,孩子們將自己的觀點用文字記錄在作文字上,又進行了一次寫作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