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連加》教學反思(通用6篇)

《連加》教學反思

《連加》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連加》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連加》教學反思1

  今天學習了新的內容《連加》,連加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也更具有挑戰性。這需要學生充分理解題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題目的理解,並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節課,我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例題圖出示以後,讓學生充分觀察情境圖,並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嘗試自己列式。列式後,由學生質疑:“3個同學”這個條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嗎?這個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的。

  2、注重演算法多樣化。如何解決“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小星星?”這個問題,方法是不一樣的,可以列綜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學生沒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導學生去思考,該如何填寫表格。算完後,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哪種方法更簡便。

  這節課中我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1、教學重難點點突破得還不夠。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有些快。尤其在教學例題時,我引導學生理解“每人折了6個”是什麼意思。可是,我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去交流,去體會。這使得我沒有關注到,是不是每一個學生都理解了題意。

  2、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的激勵效果不夠。

  另外,我還要注意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在課堂上。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

  總之,我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水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要向我的師傅和其他有經驗的教師多學習。

  《連加》教學反思2

  《連加》是人教版二年級(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內容。

  課堂開始,我採用情景匯入新課,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從實際情景中引出計算問題,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計算問題的過程。同時也重點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和發現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環節中,透過摘南瓜比賽出發,鼓勵學生在眾多的資訊中選擇資訊,並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

  在教授新知時,我透過學生探究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我並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學生,使課堂氣氛有些沉悶,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積極改進。透過學生的板演,我發現學生的書寫習慣非常好,但是會出現一些計算錯誤。這主要是部分學生計算時不夠細心,滿十時沒有進一,或者是不該進位卻進位了,而造成計算的結果出現錯誤,還有就是課堂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最後的結尾有點倉促。

  總之透過這次的教學,我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會在以後的工作中積極改進。並且會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連加》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步豎式計算的基礎上,主要講解了連加算式的豎式計算。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都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經過一節課的教學,大部分同學已熟練掌握連加算式的豎式計算。但是,本節課的教學任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第一,本著“學生是課堂的主角”的宗旨,學生在課堂上應該起主導作用,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扮演引導的角色。而本節課卻恰恰相反,在本節課上,老師講得太多了,學生講得太少了,應該讓學生更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另外,老師太注重講解知識了,以至於忘記了與學生互動,所以課堂氛圍太沉靜了,應該更多地與學生互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

  第二,數學在於運用。本節課的知識運用(即課堂練習)部分,內容安排得太少了,應該適當增加點應用題,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解決問題,從而不僅鞏固了所學的新知識,還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數學小診所”的講解過程中,應該逐步引導學生髮現錯誤,然後改正錯誤,這樣對學生掌握知識更有幫助。

  以上為我的教學反思,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揚長補短,努力做到最好。

  《連加》教學反思4

  100以內兩位數的《連加》本節課的重點是用豎式計算連加的方法,同時體驗多樣化的演算法。圍繞教學目標,根據本課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課。

  體育比賽非常注重運動員的參與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了學生的參與,才能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和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引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

  在《連加》這堂課中,我用拍球遊戲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在熱烈的氣氛中,讓學生自己發現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找出解決方法,在以前的學習基礎上,列豎式解決問題,突出重難點,並及時引導學生轉向另一個重點:“你還有其他演算法嗎?”學生積極地參與,踴躍地回答,找出了很多種方法,從而做到了抓住“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參與。

  另一方面在本課我結合了生活中的實踐,注重了親身體驗,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尤其還注重了精神激勵,刺激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及時做好活動後的小節,對好的給予精神上的鼓勵,還輔以“紀念品式”的物質刺激。透過評價,學生既認識了別人,也認清了自己。儘管活動結束了,但參與意識更濃烈了。課結束以後,有很多淘氣的孩子對我說:“老師,這節課太有意思了!”

  在本節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1、拍球遊戲在數數時存在誤差,學生參與拍球的少,喝彩的多。

  2、小組討論展開的不夠,有些形式化。

  3、語言上欠簡潔。

  4、列豎式時應該身先士卒用尺子,起到表率的作用,並且沒有強調等等。

  總之,一堂課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是我無悔的的選擇。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都要力爭每節課精雕細琢,備好課,上好課,因為細節決定成功!

  《連加》教學反思5

  “連加”是10以內數加法的教學重點,特別是連加的運算順序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根據這一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重新組合教學內容,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學得形象,活潑。從中自主感悟出連加的運算順序。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感覺這堂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境,變靜為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感興趣的“小雞圖”和“小燕子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描述圖中的故事。在描述時,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和描述事情的能力,並愉快自覺地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中去。在本環節中,我把書上的2道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透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跑來、再跑來”,的生活經驗。透過喂小雞這一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得心應手,學生一目瞭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的算式。播放完課件後,我讓學生自己探究連加的運算順序,進而教師板演運算順序的書寫方法,接著又理解連加算式的含義,讓學生靜態領會連加的意義。

  2、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流機會,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本節課透過“擺一擺,說一說”和“算一算”等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機會和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充分體現了“做中學,學中玩”,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活動,不但讓學生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學習,還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說一說”環節中,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連加的數學問題,這樣讓學生感悟了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數學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3、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層層深入。

  我在今天的課後練習時,透過第一個層次結合情境,鞏固連加的含義。第二個層次應用拓展,動手操作練習,其中這個練習有分為引導操作,自主操作,交流操作結果三個過程進行練習,第三個層次說一說,迴歸生活,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連加的例子。第四個層次是算一算,看誰算的對又快。第五個層次的練習是提高練習,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總之,這節課,我為學生設計了豐富的學習活動,並運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探索知識創設情境,為學生運用知識創造條件。使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活動中探索新知識,感受數學的作用,經歷了探討“連加連減”的過程。

  《連加》教學反思6

  這節課難度不大,因為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筆算加法和減法的方法。學習這節課就教師比較輕鬆,主要是引導學生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利用知識的遷移自學連加連減的筆算方法。這節課我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的學習知識、學會知識。只有在方法的最佳化的時候引導學生髮現合併式的筆算更加方便。但是為了照顧學困生,也允許他們用分式筆算的方法。

  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活動,由於每個人的認識水平,思想方法的不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知識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解決方法。例如,本人在教學連加連減的豎式時,學生就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豎式方法:一種是用兩道豎式來求出得數;一種是直接把三個數加在一起算出得數;另一種是先算出前兩個數的得數再加第三個數。在解決例1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得數,充分尊重了學生,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的機會。但當學生的思維呈現多樣性後,如何對這些演算法進行最佳化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豎式的三種寫法沒有對錯之分,但無疑會有優劣之分。這時教師要有最佳化的意識,又要意識到最佳化的主體是學生,最佳化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思考比較,體驗感悟的過程。在教學例1時,我不曾多說什麼,只是讓學生比較每種方法的優缺點,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去思考優劣。“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這句話體現我對學生的尊重,這句話體現我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慢慢感知體會。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從而發自內心的選擇出最佳方法。

  本節課連加連減的方法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只要計算不要出現錯誤一般學生都會列對豎式。不過,因為加法可以三個數相疊進行計算,因此也出現了連減三個數一起相疊的豎式。不過,這只是極個別的學生。從計算正確率來說,還有點讓人擔憂,以後還要強調計算時的細心和計算後的檢查!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第一個問題:教學機智的培養。

  在到入時我讓學生觀察兩道豎式之間有什麼聯絡,因為我的問題問法模糊學生回答不出來,這是我應該及時調整問的方法說:“第一道算式的得數,和第二道算式中的加數有什麼關係”。這一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於加強。

  第二個問題:計算課在鞏固練習時應加大訓練力度

  由於我在教學豎式的不同方法時,比較每一種方法的優劣時用的時間過長導致學生鞏固練習的時間很少。而且我在和學生一起觀察連加豎式的時候,我經驗不足,在對於一些豎式上的小毛病,我沒有抓住這個教學機智,讓孩子去發現那些小毛病,因此在連減計算過程中,仍有這樣的小毛病存在。

  透過這次的教學,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後教學中,不僅要善於撲捉學生資源,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同時在這次活動中我還學習到了同年組兩位教師身上的很多優點。上下車問題是典型的加減混合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兩位老師都根據這一問題創設情境作為新課匯入並展開更能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的理念。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都已經有了計算順序上、列豎式方面的學習經驗,所以榮老師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主要起引領的作用,這樣就能節約很多時間用在後面的鞏固練習上。事實證明在計算課上使用這種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曾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將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讓他們自己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在看、想、說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每次教研活動都能使我在數學教學這條路上向前邁進一大步,這樣的活動是我們年輕教師快速進步的最好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