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年級識字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一年級識字的教學反思

一年級識字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識字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識字的教學反思1

  一、培養學生“我愛識字”

  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在教學中把識字融入豐富的遊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新奇有趣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比如《識字1》一課,我先向學生介紹了阿拉泊數字1——10,說了它們的來歷,再告訴學生我們中國人也有自己表示數字的符號——“一到十”的漢字。這樣一引導,使他們對相應的詞語產生興趣。學生情趣盎然,認真地讀、記詞語。在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時,我告訴學生數字的好朋友,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本領大著哩。相機的出示數字詩,再讓學生一邊觀察圖一邊說說數字在這裡的“本領”,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意思也就水道渠成了。學生在這種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中牢牢記住了漢字。

  二、倡導學生“我識字最棒”

  由於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的字學前差不多都會認了,但有的學生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學習能力的差異,如果要統一地從頭學起、從零開始,學生一定不喜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能不能將認識較多字的學生作為我們識字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成為我們最有利的教學資源呢?我進行了嘗試:

  1.培養合作能力,實現優勢互補

  剛入學的兒童大部分不會與他人合作,現在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透過我三個月的培養,學生已初步形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裡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裡,小組成員就可以實現異質互補,會的教不會的,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後,可以讓小組裡的同學互相聽讀課文,辨識生字,並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同學讀得好,請你誇誇他;如果你的同學需要幫助,請你幫幫他。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獲得幫助。

  2.聘任“小老師”,實現多元評價

  一個班級共有37個學生,可見我的語文教學任務相對來說是比較重的。課堂上我要在短時間裡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識字情況是很難的。於是我採用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鼓勵學生“我是識字小能手”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動畫片裡的人物的名字認下;把自己家的生活用品認下;把愛吃的蔬菜、水果等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小區認下等等,在課堂上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一年級識字的教學反思2

  識字是寫作和閱讀的基礎,也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開啟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本學期我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採取各種有效的途徑,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下面,我談談這學期我在識字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透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如在教《口耳目》《日月明》這兩課時,我演示幾個學生在學前接觸過的有代表性的會意字,形聲字,透過畫面與文字的演變,使學生將自己頭腦中的資源與眼前所見的畫面產生聯絡,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祖國文字奧秘的慾望,對學習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2、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複,喜歡錶現。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元號的興趣,不斷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遊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遊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3、給字配“畫”,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識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4、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如我上《靜夜思》這篇課文時,我板書了課題後就問: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後鼻音,不能讀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於是隨機教學“靜”和“夜”,給他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於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麼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麼意思?他在思念著什麼?意外的是學生都很快的明白了“靜”和“夜”的意思。

  5、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識字教學中我把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整合。開學時我就讓學生自己準備了喜歡的識字本,每天回家進行生活識字。識字的範圍很廣,可以是大街上廣告牌上的、店鋪名稱、食品的包裝袋、課外書上等等,讓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注意收集,隨時隨地進行識字訓練。學生把自己生活中認識的字帶到學校,和小朋友們交流,識字量就更加大了。

  一年級識字的教學反思3

  一年級要求學生的識字量特別多,識字教學又是整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學好語文及其他學科的基礎,是教學的難點。怎樣能讓本身有基礎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讓基礎較差的孩子儘快的掌握識字方法呢?我聯絡教學實際,進行了反思。

  一、教會學生在預習中讀準字音

  預習是專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的。為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在上新課前,我要求學生預習生字。首先,我讓學生藉助拼音初讀課文,在初讀的過程中學生基本上讀準了字音;其次,我讓學生看課後有幾個生字,並要求他們從文中一個一個地找出來圈出並拼讀。這樣,透過預習,學生獲得了學習生字的主動權,也為課堂上學習生字做好了心理準備。

  二、教會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讓學生讀課文時注意圈過的字的讀音,再把和生字相連的詞語畫出來,多讀幾遍,最後讓學生給生字口頭擴詞,這一環節很重要,由於學生年齡小,學生有時組詞只跟音,組的詞不對,這時需要老師及時更正。

  三、教會學生運用其他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如減一減,變一變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對於初次遇見不能用以上方法的生字,則可以用猜謎語或組詞語,說句子的方法記憶,也照顧到個別學習能力強的孩子能有所發展。最後再讓全班學生齊讀。這樣看“讓學生先初讀生字,再個別檢查,最後在深化鞏固”好像是花費了不少時間,實際上是降低難度,對個別識字少的學生來說擴大了識字量,達到了全員參與,培養興趣,發揮了學生主體能動性,同時也提高了教學速度,保證了教學質量。

  四、教給學生運用“自我再現法”複習鞏固生字

  記憶的東西在保持中會發生遺忘。因此,複習鞏固生字很重要。我教給學生學會自我再現生字,實踐證明對鞏固生字十分有益。將課堂上學的生字的讀音、筆畫、筆順、組詞等,不看生字口頭複述出來。說出來之後,再看書或與黑板上的範字對照,及時糾正複述中的錯誤;也可以說給同桌聽,說完後讓同桌指出正誤。

  五、培養合作能力,實現優勢互補。

  剛入學的兒童大多數不懂得和他人合作,而且現在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些孩子甚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透過我幾個月的努力,學生已初步養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中,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裡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裡,小組成員就可以實現異質互補,會的教不會的,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後,可以讓小組裡的同學互相辨識生字,聽讀課文,並告訴他們:如果你的朋友讀得棒,請你誇誇他;如果你的朋友需要你幫助,請你伸出友誼之手。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得到幫助。

  總之,低年級識字數量多,難度大,要使學生學得快、記得牢,教師要教會生字,又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生字,怎樣鞏固生字,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獲得生字學習的主動權和高效率。

  一年級識字的教學反思4

  《識字5》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組中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將有關冬天的特徵的詞語用“詞串”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組成詞語,結合課文插圖幫助學生識字和認識事物。“詞串識字”是蘇教版識字教學的特色,他將原本孤立的漢字,置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使其成為合轍押韻的“韻文”,再圍繞一箇中心把有內在聯絡的一組詞語串起來,讓學生透過誦讀的方式,初步感知每一個字的意思是可以隨著語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將文字元號的“能指”意義與在具體語境中“所指”意義結合起來進行立體地感悟,以提高識字的興趣和效果。

  在教學時,我從課文的整體入手,根據低年級孩子年齡小的特點,剛從一年級上來,加上進度的跳躍,讓學生分行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詞串。第一行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感受從讀準生字——讀準詞語——讀準詞串——讀美詞串的識字過程,由於這三種天氣術語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絡緊密,因此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第二行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結合圖片,認識“蠟梅、翠竹、蒼松”這三種植物和它們的特點,尤其將“翠、竹、蒼、松”正音;第三行小動物“蟒蛇、螞蟻、刺蝟”,透過讓學生找詞語配對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行的教學設計,把主動識字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要注意的地方,並讓學生想象活動時的心情,輕快地讀好這串詞。最後,老師透過過渡語將整篇詞串連起來讀,由於前期朗讀的指導,那麼學生的朗讀也自然得到了提升。也就是說,我努力實現將第一課時的識字落實到讀上,體現一個“實”。從初讀——指導讀——流利的讀——連貫的讀——去拼音讀,設計不同梯度的教學目標,透過學生一次一次的讀書落實好第一課時識字教學的目標,簡約的設計驅除繁雜,以讀為主線,抓住課時的目標,迴歸語文的本質,讓學生學的輕鬆,學的快樂,學的紮實。

  一年級識字的教學反思5

  孩子們好不容易搞清楚了漢語拼音,緊接著便是那麼多的字寶寶等著和他們交朋友了。數數看,一篇課文除了幾個四會字以外,還至少有十來個二會字。往往一節課下來,光學會這些二會字,就把孩子們累得不行了,而且還有一部分學習態度認真,但資質一般的同學根本不能掌握。最要緊的是時間也不允許,基本上一篇課文按排兩課時,這樣才能正常完成本冊教學內容。剛進入識字、課文教學時,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往往備了兩課時的內容,結果用了三個甚至四個課時才能完成教學任務。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教學方法的問題?是學生學習態度的問題?於是到別的班聽課,學習各種課堂識字、鞏固生字的方法以及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招數,一一在自己的課堂上試用。效果稍有改善,但一節課下來仍完成不了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課後,跟同級的老師們交流上課情況,沒想到他們也有這樣的苦惱。看來,不僅僅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態度的問題了,主要問題還是要掌握的內容太多了。

  針對這樣的客觀因素,我們該怎麼辦呢?想來想去,只能試試其他的辦法了。於是試著週末佈置預習新課文的家庭作業:讀通課文,圈出生字,初識生字。沒想到回來後,再上課,效果居然好了很多,並且能在限定的時間內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於是,在每次上新課前,我都會抽出一節課給孩子們預習兩到三篇課文,在預習的時候,引導孩子們進行合作,並讓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幫助有困難的孩子。上起課來,孩子們輕鬆了,我也輕鬆了。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真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啊!

  看來,對於一年級上學期的小朋友,只要是學完了拼音,就可以開始教會孩子們預習了,這樣上課就可以節省圈生字的時間。另外,有的小孩預習時很用心,可以記住一些生字,到了上課的時候,任務就輕了,而已經認識的字就等於是進行復習鞏固了,如此又可以減少複習的時間。這樣做不但能加快學習進度,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還能讓孩子們從一年級起就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和自主學習新知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