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

《風箏》教學反思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風箏》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1

  本週三上午在縣實驗中學上了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課《風箏》,《風箏》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作品,學生上初中後第一次接觸,學習難度較大,課文難點較多,且本文思想內容可從多方面理解,這恰恰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現作如下反思。

  一、教學思路清晰。一開始,讓學生談自己放飛風箏的自由與快樂,引出課文兄弟倆對風箏的不同態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場“精神虐殺事件”。最後討論體會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導致這場“精神虐殺”真正的罪魁禍首。

  二、教學方法得當。我緊緊抓住“精神虐殺”,重點研讀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透過圈點、朗讀,突出“出神、驚呼、高興得跳躍”,讓學生體會弟弟對風箏的酷愛以及表現弟弟天真活潑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動作、神態等描寫著稱。教學時採用的表演“我”毀風箏的片斷,學生很是受啟發。評點時,大多學生都能指出表演學生的不到位之處,甚至後來連“我”的“傲然”神態都能表現出來。朗讀、表演,學生充分領略了“我”的毫不顧忌、無情踐踏風箏的粗暴行徑。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透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在討論““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導致這場“精神虐殺”悲劇的幕後真正“兇手”是誰呢?””這個問題時,我出示了魯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寫作的年代,大大幫助了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降低了這個難題的難度,以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家庭背景出發述說,有的從不平等的長幼關係闡述,大部分同學認識到了這是封建教育思想導致的落後觀念所致。即使他們說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還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毀風箏事件中的“抓”、“擲”“踏”等動作描寫以及“傲然”“絕望”的神態描寫應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再讓學生表演,一定會比粗讀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這堂課是以“精神虐殺”來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但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闡述過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講了文章選材的事情,使整堂課有“散”架之感。

  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透,開啟思維,並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這樣的課堂才算是合格的語文課堂。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誼。

  2、培養學生的自讀自悟的能力。

  3、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對怎樣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一定的感受。

  4、培養學生敢於嘗試、大膽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同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自讀自悟,感情朗讀文章。

  教學難點:懂得當朋友之間的感情和友誼出現裂痕的時候,諒解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卡、貼圖、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大家都喜歡聽兒歌吧?今天老師給大家讀一首兒歌,要認真聽,一會回答老師的提問。

  友誼橋

  吵過嘴,快和好, 什麼橋,童話橋,

  你道歉,我檢討。 風吹雨打永不老。

  握握手,笑一笑, 什麼橋,友誼橋,

  心中搭起一座橋。 從小到老永不倒。

  2、提問:兒歌老師讀完了,誰來告訴老師,兒歌告訴我們,如果和朋友吵了架,應當做些什麼?(快和好,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3、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與這首兒歌有關的課文。

  板書;紙船和風箏 ,齊讀課題(注意“風箏”是個輕聲詞。)

  二、複習生詞。(聽說咱們班的同學特別愛動腦,下面老師就要和同學們玩猜字謎的遊戲,注意謎底就是這篇課文中的八個生字,好嗎?)

  1、複習生字(學生猜對一個就出示一個。)

  (1)我說你猜。壞 莓 吵

  (2)看動作猜。扎 抓

  (3)誰記得還剩下的三個生字是:幸 福 受

  (4)齊讀。

  (師:看來,你們個個都能稱得上是識字高手啦!)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板畫。

  剛才,大家表現真出色,為了獎勵大家,老師把小熊和松鼠請來了,

  請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學了課文,我們知道松鼠的家住在_____,小熊的家住在______,一條小溪正好從小熊的家門口流過。(學生邊說,教師邊板貼人物、板畫場景:小熊和松鼠、小溪和高山)

  2、學習第2——6自然段。

  過渡:(師指板書說)松鼠住在山頂,小熊住在山腳,他們卻成了好朋友,這是怎麼回事呢?請大家讀讀二至六自然段,到課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師:誰知道他們倆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

  你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嗎?(指板畫)是什麼和什麼讓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學生回答,藉機貼紙船和風箏)

  教師指板畫總結,松鼠住在山頂,小熊住在山腳,是紙船和風箏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2)重點學習三、五自然段,體會松鼠和小熊高興的心情。

  師: 他們倆收到對方的禮物,可高興了! 書上有兩個自然段寫了他們高興的心情,是哪兩個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A、試著帶著高興的心情讀讀。(學生自己讀。)

  師:哪裡直接寫出了松鼠和小熊高興的心情?

  (如果學生找到其他句子)就提示:有一個詞直接寫了他們高興的心情,找到了嗎?

  B、“樂壞了”還可以怎麼說?(“很高興”“高興極了”“很快樂”“美得不得了。”)

  C、生活中,有沒有讓你“樂壞了”的事?(提示說完整話)

  D、那你能讀好這一句嗎?(指導朗讀。)

  師:還有什麼原因讓他們這樣高興?

  看! 除了紙船和風箏還有什麼?(教師出示教具,裝有松果和祝福語的紙船;掛有草莓和祝福語的風箏)還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興嗎?還收到了對方的祝福。對,他們還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 我們來讀一讀祝福的話。(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祝福的語氣,體會松鼠和小熊高興的心情。)

  E、男女生賽讀。(看看誰最能把小熊開心快樂的樣子表現出來。)師:小熊很高興,小松鼠呢?讓我們用同樣的心情來讀讀這個自然段吧!

  F、個別讀第五自然段(評價、指導)。

  G、齊讀第五自然段。

  (3)區別“漂”和“飄”。

  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細心的你是否還發現了一個秘密呢! 它就藏在這兩個句子中,請大家自己讀一讀,看看你有什麼發現?(出示兩個句子。)

  紙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門口。

  風箏乘著風,飄呀飄,飄到松鼠的家門口。

  A、自讀。

  B、指名說。

  C、教師小結:你看,這兩個字讀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卻不一樣,這個“漂”是三點水旁,和水有關,表示在水上“漂”;如“漂流”“漂泊”。飄而這個“飄”是風字旁,和風有關,表示在風中飄。如“飄落”“飄動”等。我們的漢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個有心人,一定會發現漢字更多的秘密。

  D、表演讀。(個別表演讀、加上動作齊讀。)

  (4)配樂朗讀一至六自然段,體會友誼帶來的快樂。

  松鼠和小熊的友誼真讓人羨慕,我們再在音樂聲中分享一下友誼帶給我們的快樂吧! 我們來分工讀一至六自然段。

  3.學習第七自然段。

  就在他們沉浸在幸福和歡樂中時,(憂傷的音樂響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師深情朗誦)有一天,他們倆卻為了一點小事吵了一架,山頂上再也看不見飄揚的風箏,小溪裡再也看不見漂流的紙船了。

  [音樂由歡樂變為憂傷,教師深情朗誦渲染氣氛,感染學生情緒,使學生深入人物內心世界,體會人物的感情,理解課文內容。]

  4.學習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他們的心情怎麼樣?(很難過)句式訓練:小熊很_____,松鼠也很_____.。(課文中,小熊、松鼠的心情除了用難過,還能用上什麼詞?“傷心”、“孤獨”“後悔”、“失落”。)

  (2)讓我們帶著這種心情讀讀這兩個自然段。(齊讀。)

  (3)原來你們吵架了,誰也不理誰了,可是我不明白你們為什麼還是每天扎風箏,摺紙船,這是怎麼回事呢?

  生:雖然我們吵架了,可是我們都還是想著對方,還想成為好朋友。

  5.學習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來是這樣啊! 雖然他們吵架了,但心裡還都想著對方,還想和對方做朋友啊! 那結果怎樣了呢?請大家自己讀讀第十、十一自然段。結果怎樣?(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咱們能不能透過讀把你的心情表達出來?先自己試試。

  (1)學生讀第十自然段,聽完他讀,我也忍不住想讀讀了,但又怕讀不好,大家能幫幫我出出主意嗎?

  生:“再也受不了了”,應該讀出松鼠實在忍受不住,特別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生:如果你願意和好,就放一隻風箏吧!”應該讀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誠的語氣。

  師:有了大家的幫助,我就有信心讀好了。(教師範讀。)

  你也想試試嗎?一定比我讀得更好!

  個讀,齊讀。(提示:可以聯絡平時你要是想買什麼禮物時是怎樣向爸爸媽媽央求的?)

  指導朗讀第十一自然段

  (1)師:紙船和風箏讓松鼠和小熊又重新成了好朋友,他們高興嗎?(板書:高興得哭了。)

  (2)(板貼風箏和紙船)想想松鼠為什麼哭了?

  (3)句式訓練:

  在學生說的基礎上,出示句式:因為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B、讓我們帶著激動與興奮一塊再來讀讀最後一段。

  四.拓展練習。

  (1)是啊,松鼠將所有的紙船都放進了小溪,一隻只紙船載著他深深的情意順流而下,小熊看到這麼些紙船向他漂來,會怎樣呢?

  生1:小熊看到這麼紙船向他漂來,高興地說:“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2:小熊看到這麼紙船向他漂來,高興得哭了。

  生3:小熊看到這麼紙船向他漂來,連忙爬上樹,把一隻只風箏放到了空中,風箏上寫著:“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著與你和好呢!”

  (2)小熊、松鼠,經歷了這一切,你們以後還會鬧彆扭嗎?(不會。)

  (3)我知道你們都學會了珍惜友誼,你們有什麼話要說嗎?

  生1:以後交朋友時要注意,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和朋友吵架。

  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主動和朋友和好。

  (4)想對曾經和自己發生過矛盾的同學或朋友說點什麼嗎?

  大家說得太好了,只要大家用一顆真誠、寬容的心去對待朋友

  呵護友誼,就一定能羸得友誼!

  最後送上一句友誼格言:

  若不能原諒彼此的小缺點便不能讓友誼長存。

  --(法)拉布呂耶爾

  五、作業

  1、回家把這個故事說給家長聽。

  2、朗讀課文。

  3、收集有關友誼的格言。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

  主要設計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變化為線索,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 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3

  【第一課時】

  今天上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將課文讀通讀準,並學習生字。匯入以後同學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詞和句,發現同學讀課文讀得很慢,一遍課文就得五分鐘,然後單個分段讀大家一起為其正音,然後整體理解課文,邊讀邊劃出描寫小朋友們做、放、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在我檢查的過程中發現同學的聽講率不達標,一區域性同學聽成了劃出寫這三方面的句子,沒聽到心情二字,不過看到不少同學很會抓重點詞,這一點我很欣慰。

  找出重點句後讓同學讀說說小朋友們的心情變化,然後讓同學把自已在讀書時的疑問提出來,有的同學就提了他們的情會什麼會變化呢?還提出一些難懂的詞。然後我就把同學趁機拉到了生字上,讓同學自同學字詞,聯絡課文中的句子學。然後小組檢查。並將難的詞班內交流。生字教學用了近十五分鐘,比以前節省了很多,同時也發現同學自同學字能力提高了不少,看來生字以後可以慢慢放手了。

  【第二課時】

  在上節課我和同學一起理清了本文的文理,此節課的教學任務就明顯多了,主要把重點放在對每一自然段的感情朗讀和對小朋友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體會和掌握上。所以,本節課就組織同學讀文並說說自已最喜歡哪一段,然後開始讓他說說為什麼喜歡,從而指導朗讀,再指名讀,大家評一評他哪裡讀得好,哪裡需要改進,在教學時重在讓同學透過讀文理解並感悟,忽略了詞語,沒有把詞語抽出來單獨教學。

  課尾讓同學自已想象他們找到自已的“幸福鳥”了沒有,同學分成兩派,有的說沒找到,因為風太大了,風箏又飛到了雲彩上表示飛得很高,所以肯定掉到別的村子去了,有的說找到了,因為水磨坊就在村子很遠的地方,找不到他們肯定不會回去的等等,從同學的回答來看同學都是在捉著課文中的詞句來說自已的理由,看來同學已學會透過反覆讀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內容。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4

  教材解讀

  《風箏》是魯迅先生寫於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這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由於時代久遠,加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的侷限,要初一的學生理解魯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較大困難的。我決定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理解本文關於童年遊戲心理的描寫以及我因童年時曾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寫入手,逐漸把握文章的內涵。基於以上認識,我將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有創意的理解課文;至於本文教學的難點,我認為應是對作品中一些語意含蓄而深刻的語句的理解,只有突破了這些句子學生才能很好地瞭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理論運用

  1、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理論。

  語文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工具,傳授語文知識,教會學生閱讀和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語文教育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它作用於人的精神領域,承擔著改造國民素質,重鑄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體教育思想。

  主體教育觀要求語文教育要弘揚人文精神,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真正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知識,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經驗。

  3、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建構主義的理論精髓,它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啟用、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經歷。

  4、個性化和創造性閱讀的原則。

  藝術接受心理學認為,藝術創作和藝術接受是雙向交流過程,藝術創作主體是生命體驗的闡釋者,而接受主體則是體驗的二度闡釋者,二度闡釋的價值,決不在創作行為之下。如果沒有接受主體的參與和響應,任何藝術活動都是潛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這一理論建立了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的新關係,強調了讀者的在閱讀中的地位,也強調了閱讀的個性化和創造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法選擇

  激趣。以一首短詩引入,同時讓學生回憶《春》中相關語句,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引導。在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教師對閱讀的步驟、重點等問題給予必要的引導,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點撥。在學生小組討論學習時遇到疑難處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在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之後,教師給予必要的點評。

  學法引導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解讀文字。

  2.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去閱讀、去感悟。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存在的不足

  本節課有朗讀環節,但不夠充分,尤其是賞析文中語句時應該讓學生更充分的朗讀,從而更好地瞭解句子的內涵。

  板書的書寫應該更及時。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5

  回顧我們的閱讀教學對文字內容的解讀主要是從感悟人物精神、人生哲理的角度進行的。如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笑談腿疾”、“旋轉板書”、“放飛風箏”這三個事例領悟劉老師樂觀幽默、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品質。而對文字的語言形式雖然也有所涉及,但總是蜻蜓點水,關注不夠。課後習題“體會帶點詞的表達效果”、“說說省略號的不同用法”等關注的都是語言形式。如課文開頭“春天又到了。”這一句,一個“又”字就耐人尋味。經過點撥,學生明白:1.說明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春天“又”到了。2.說明作者對劉老師的思念之情綿綿不絕,“春天又到了”,萬物復甦,風箏翱翔藍天,作者就“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想起劉老師。這樣的教學場景是在早讀課上。有了對“又”字的關注,學生朗讀這句話就有滋有味了。其實六年級的學生對劉老師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精神應該是不難理解的。對這篇課文而言,領悟劉老師的精神屬於“情意目標”,而關注“語言形式”顯然體現的是對“學科立場”的堅守。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6

  本課為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是一首詩歌,讀起來極富有童趣。選編入冊在於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統一

  ,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體會作者渴望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大

  自然的美好,培養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由於課文篇幅短小,我緊緊圍繞教學要點,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我們放風箏時心情如何?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花兒又放飛了什麼樣的風箏?

  花兒是怎樣放飛風箏的?

  花兒還會放飛什麼風箏?

  學了本課,你最想說什麼?

  本課緊貼孩子生活,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孩子們學起來輕鬆自如。特別在思考“花兒是怎樣放飛風箏的?”時,思維活躍

  :有的說花兒在用顏色,用香味,用花蜜,用花粉放飛風箏。他們都有自己合情合理地解釋,展示了一幅孩子們眼中的世界,使

  我深受感動。同時課後反思,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兩點:

  一是一堂課必須有“舍”:要求孩子達到的學習目標有時很多,這也想讓孩子掌握,那也想讓孩子理解,往往搞得重點不突

  出。只有大膽地捨棄一些,堅持一課一得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率,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是在“捨得”的基礎上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將全文的學習有效地串連起來。本課我就緊緊圍繞“風箏”設計了幾個關鍵的

  問題,引導孩子開展有效的學習。

  當然,在學習中也有一些遺憾,比如讀得還不夠充分,特別是在朗讀技巧的指導上還練習得遠遠不夠。拓展練習中,結合生

  活實際還不夠。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7

  作為揭示親情的文章,魯迅先生的《風箏》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詞語的把握為重點,運用“詞回句中,把握詞語”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文字的學習,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過程如下

  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所列舉的詞語墮肅殺寂寞訣別盪漾嫌惡驚惶恍然大悟瑟縮傲然虐殺寬恕笑柄可鄙憔悴苦心孤詣

  一、自學字詞,把握“音、形、意”。

  熟讀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所列舉的詞語,反覆大聲的朗讀,就誒住工具書或學習資料把握字詞的“音、形、意”。

  二、詞回句中,圈點品悟。把握詞語

  學生自讀課文,圈劃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所列舉的詞語。對重點詞語的學習,學生第一次遇到的或者教材中提取出來的第一次作為重點的詞語,往往是考試的重點,也是應當引起老師和學生注意和重視的。

  這樣,學習詞語的過程實際上就已經使詞語與詞語所在的語句、語段有機的融為一體。反覆品讀、感悟、賞析這些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就成為學生閱讀文字、積累詞語的一個很好的辦法。

  三、各個小組討論,自選1—2個詞語,作為學習重點,向全體同學展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進一步比較深入的解讀文字。

  詞語的積累目的在於運用,而運用的前提是掌握。文字的情感或複雜或簡單都隱含在文章的字裡行間,甚或於每一個標點符號之中。

  所在班級共有9個學習小組,每一個小組展示一個詞語,9個詞語足以涵蓋作者的情感了。

  這個過程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學生對詞語的採擷的過程如同採擷珍珠,反覆推敲,含英咀華(比喻琢磨和領會詩文的要點和精神。)而老師的作用就在於“綴”,即把每一個小組展示的詞語連綴起來,最後,構成作者的情感——是為主題的理解。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8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字,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字,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物件,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字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字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字的豐富內涵,往往蘊含在空白之中。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蘊含與文字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字、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為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著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透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裡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裡人是帶著什麼語氣和神態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裡人帶著驚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著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重點詞句中發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著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著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著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著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字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為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字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洩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關於《風箏》教學反思9

  上完本課,我空出時間讓學生質疑,有位學生提出:課文最後一句話我倒不如躲到隸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怎麼理解?說真的,我認為把作者寫的《風箏》安排在第一課,未免太難了。因為作者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剛進初中的學生?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強調地指出: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勢力、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須堅持戰鬥,不能退縮!

  另一位同學接著回答:這句話和第二段中的我現在在哪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相照應。我去查有關的資料,作者寫這篇的文章是1924年,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統治下,所以,這句話是當時自然氣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對政治氣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學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我都讓他們透過討論自行解決。同學預習課文時,碰到問題能去查詢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通過幾節課和同學一起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