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通用8篇)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1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分類直觀認識長方體等四種常見幾何形體。在教學中我分下面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觀察分類,感知物體。

  在教學中我首先為學生準備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有茶杯、禮品盒、籃球等,這些物體大小不一,擺放也無序,顏色也不相同,讓學生上來選物體,並說一說,在這些物體中還有哪些物體和這個物體差不多?透過讓學生選一選,說一說完成對這些物體的分類。初步感知可以根據形體的不同把這些物體分成四類。

  第二層次:操作想象,形成表象。

  在分類的基礎上,指出這些物體在數學上分別可以看作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然後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學具相互說說這是什麼?接著分別拿出這幾個幾何形體,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得跟你手中的物體差不多呢?透過交流擴充套件學生對四種幾何形體認識的外延。形成四種基本幾何形體的清晰表象。

  第三層次:辨認交流,深化認識。

  在學生初步形成表象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連一連、分一分,說一說等數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它們擺放無序、顏色不同,大小不一。透過分辨與交流,認識到幾何形體跟位置、顏色、大小是無關的,從而更能抓住幾何形體的本質特徵。

  一年級的小朋友是可愛的,可愛在於他們的童真,有時這種童言童語更能反饋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在今天學生把籃球和乒乓球分成一類後,我問:“一個這麼大,一個這麼小,你們怎麼把它們放在一起啊?”學生天真說:“因為都是圓形。”還有我讓學生看著手中長方體,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跟它長得差不多?其中幾位學生搶答:“老師,黑板也是長方體。”“窗戶是長方體。”

  仔細分析實際上上述的案例中反映的是同一個問題:學生對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不能很好區分。這是由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生觀察能力與比較能力相對不足)與接觸的生活數學(往往把圓和球看作一回事)造成的,那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區分呢?課後,我拿出一個盒子問一個小朋友:“它是我們今天學得哪一種圖形?”回答:“長方體。”於是我拿出一張撲克牌問:“這還是長方體嗎?”回答:“不是,因為長方體有許多條邊,而撲克牌只有四條邊。而且長方體能站起來,而撲克牌不能。”

  “長方體能“站”起來。”多有創意的回答,一年級的孩子還不能從概念的角度去辨析,他只能兒童話的語言解釋,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這一現象告訴我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錯誤資源加以利用,多一些追問,多一些交流,也許收穫的將是精彩!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2

  成功之處:

  《認識物體》這個課是比較能促進教學氛圍的課題,所以針對這個特性,我設計了四個活動環節——認一認,分一分,說一說,摸一摸。還設計了由四種物體組成的“機器人”的圖畫,四種物體的平面圖形,以及生活中相似的四種物體。

  不足之處:

  對於這節課,我認為整體的把握還是比較有度的,整個基本環節都有出現,但是重難點還不夠突出。

  在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首先展示了由四種物體組合而成的“機器人”圖畫,接著又設計讓學生從實物中找出四種物體。但是在這個環節上,學生對於四種物體還沒有比較清楚的定義,所以,在找的過程中,拖了些時間,而且從新課標的角度來看,平面性的圖畫也比較難以表現出空間立體感,學生在學習上沒辦法直接感知四種物體的特徵。

  在第二個環節上——分一分,學生在上一個環節裡沒有感知到的,在這個環節直接反映了出來。在將四種物體進行分類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還沒辦法感知四種物體的不同,將他們劃分開來。另外,學生注意力更專注於教具上,而忽略了活動要求,也使得主要的活動目的難以達到。這個環節原本是作為整節課的一個主要環節,但是對於四種物體的名稱還有特徵的描述,用的時間反而比較少,這也直接影響了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第三個環節——說一說,這個環節上,我提問的是:“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四種物體?”由於提問的比較不到位,所以學生在回答也比較出位。

  第四個環節——摸一摸,由於是師生互動的遊戲,所以這個環節裡,課堂的氛圍相對是比較好的,而前面對於四種物體描述得不清楚的地方,也在這個環節補上了。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3

  《認識物體》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分類知識,並且在生活中對幾何形體有一定的感知的基礎上後進行的。學生能夠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感受物體的形狀特點,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物體。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感知每類形體的特徵。難點是知道立體圖形的名稱。

  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我準備了一些生活中四種物體形狀的生活品,如:乒乓球、月餅盒、鉛筆盒、魔方,易拉罐等,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是有不同形狀的,然後創設了把這些物品分分類的小遊戲,引導學生把其中的物體進行分類,依次觀察每類物體,積累感性認識,接著分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圖形,並認識相應圖形的名稱,初步認識這些形體。

  成功之處:

  1、聯絡生活,激趣匯入

  (1)將實物放在封閉的紙箱裡,讓學生到講臺上來摸,猜猜裡面裝的是什麼。

  (2)將實物擺到講臺上,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在那裡見過,並說出它的用途。

  2、自主探索,構建新知

  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我準備了一些生活中四種物體形狀的生活品,如:乒乓球、月餅盒、鉛筆盒、魔方,易拉罐等,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是有不同形狀的,然後創設了把這些物品分分類的小遊戲,引導學生把其中的物體進行分類,依次觀察每類物體,積累感性認識,接著分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圖形,並認識相應圖形的名稱,初步認識這些形體。

  透過教學發現,很多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已經有了生活經驗,大多能說出物體的名稱。只有在說到圓柱的時候,學生會說成:圓柱體。球,學生會說圓或球體。對名稱反覆強調,學生便能準確說出各物體的名稱。

  3、實踐應用,拓展提高

  用橡皮泥捏一個自己喜歡的形體,可以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比比誰的手巧,就能獲得這片金鑰匙!

  不足之處:

  1、在突破難點上,我沒有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

  2、沒有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表述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經常反思並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4

  《認識物體》是一年級上冊教學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到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良好,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一個情境的延續部分,把學生反覆練習摸以及到紙上找圖形的活動變得豐富生動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組織了課堂紀律。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獲得知識。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規則,想怎麼分就怎麼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再有,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說一說,捏一捏透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教師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然後呢,拿出你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絡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加入了讓學生看精美建築的圖片,孩子們情緒高漲,他們不僅從建築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本節課個人感覺比較成功是練習的設計,這部分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課本的書面練習,讓學生透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活動加深對物體的認識,個人覺得效果更好,學生也學得很有興趣。但是由於本人是第一次教學一年級,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還不夠充分了解,教學中發現很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5

  本單元包括兩部分內容: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初步認識。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基本是立體圖形,而對平面圖形的感知比較少,將立體圖形的認識編排在平面圖形之前,可以藉助學生日常已有的圖形經驗以及對物體的操作活動幫助學生感知幾何形體的特徵,建立清晰的表象。

  由於學生剛接觸幾何圖形方面的知識,所以只要求學生能辨認不同的平面圖形就可以了。考慮到學生已經能夠辨認立體圖形和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分利用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來引入平面圖形,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在向學生滲透面構成體的關係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感受知識轉化和形成的過程。

  我在完成練習五第5題時,覺得在用球是否能畫出圓這一問題上存在爭論。從理論上講是可行,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很大的難度。不過在實際教學中用硬紙板把球緊緊地包裹起來,形成一個圓柱豎在桌子上,然後沿著這個圓柱的底的邊緣畫出圓。這種方法成功地運用了轉化的思想,巧妙地將用球畫圓轉化為用圓柱畫圓,對變換思路、解決問題頗具啟發。

  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將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蘊含在活動中,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哪些物體的形狀相同,等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讓學生透過滾一滾、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畫一畫等活動,充分感知各種圖形的特徵。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6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著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例項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透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值得思考的問題:

  1、如何把握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透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如學生在找例項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

  2、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麼辦?如果就這樣浮於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7

  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首先讓學生把手中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分別在白紙上沿四周畫出一個圖形來,畫後教師提出問題:你畫的圖形和你手中拿的物體一樣嗎?有什麼不同?並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討論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

  1、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2、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這樣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教師再巡視,瞭解每組學生討論的情況,然後讓每組中有代表性的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透過小組討論,他們對兩種圖形為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這一問題多少有了一些認識和見解。

  加上小組其他同學的意見,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就不會出現不會說的現象。而且這個問題是在小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結論,儘管有的不是十分的準確,可比起老師的講解效果要好。這樣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找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區別,從感性上認識到平面圖形是立體圖形的一個面,對平面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

  然後再具體認識平面圖形,老師又在黑板上分別畫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並讓小組中的每個同學拿一種圖形,把他們四人所畫的圖形分成四種,然後讓小組中的同學互相看看都拿對了嗎?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不僅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同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加深了對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

  數學認識物體教學反思8

  1、整節課透過設計一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2、在分類過程中,各小組的學生都把自己帶來的物體先集中再分類,他們合作定標準,合作分類,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他們按大小、形狀、顏色的不同標準給物體分類,體現了分類的多樣性。

  3、透過讓學生用眼觀察,用手觸控,動口說一說,多感官的參與,充分鍛鍊學生觀察、表達、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有關的數學知識。

  4、讓學生摸自己喜歡的物體,搭自己熟悉的東西,這些都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給學生的創造性發揮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