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1

  從四年級開始,各冊教材都設定了“找規律”的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探尋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今天學習的內容著重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動手擺一擺、仔細看一看、認真想一想、大膽說一說。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比較成功:

  1、課始,我沒有創設複雜的情境,而是開門見山,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兩組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使學生初步體會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為研究這樣排列的兩種物體數量之間的關係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也為後面探究規律留出了時間。

  2、探究規律時,我讓學生用小棒和圓片代替實物來擺出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這樣做使學生加深了對一一間隔排列的認識,又方便了“一個對著一個”的教學操作。

  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用一個對著一個的方法尋找規律,抓住了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數量之間關係的本質,還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也能有序地進行觀察、比較。

  3、在大量圖片的展示的過程中,極大地豐富了表象,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交流和總結。學生初步得出規律後,我重視讓學生透過操作來驗證規律,使學生更加確信規律的一般性,從而體會數學思維的嚴密性。

  4、對於“想想做做”中的習題,我能從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發,重視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像“每兩根電線杆之間有一個廣告牌”這樣的說法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在理解時可能會有困難,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圖,使學生明確:電線杆和廣告牌是一一間隔排列的,而且兩端都是電線杆,這樣教學對學生理解下面的習題掃除了障礙。

  另外,對於鋸木頭這樣的題目,我並沒有停留在用畫圖或想象的基礎上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與本課所學的內容有機結合,透過直觀的圖示,讓學生明確:鋸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兩端物體,每一個鋸口都可看作中間物體。這樣做,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系統。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找了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片,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

  這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的:

  1、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動畫片讓學生來猜一猜為切入點,透過“找簡單的規律——畫規律——找生活中的規律——動手創造規律”等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2、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觀察主題圖發現主題圖中有規律的事物,然後讓學生讀一讀切實感受規律,讓學生圈一圈,理解規律的實質:一組一組重複出現。接下來讓學生說,一個人說,集體說,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

  3、在練習的過程中,分別出示了按照不同顏色排列的規律、按照形狀排列的規律以及按照位置不同排列的規律,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習找規律是為了用規律,所以在練習中又讓孩子們猜測根據規律下一個圖形是什麼,不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4、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透過塗色創造規律,把知識進一步的拓展,從而讓學生再創造出不同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透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6、課件的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當中的因為規律而產生的優美圖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在發現由小朋友圍成一圈的規律時,孩子們只能發現男生女生的排列,而沒發現還可以按照女生男生這樣的規律排列,而在處理這一過程中比較急,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是因為在準備時,沒有做好充分的預設。在老教師的點撥下,我應該在前面就出示一些以為排頭不一樣而造成的規律不一樣的現象。

  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學生描述由四個一組的規律時,學生出現了兩個兩個一組,而且學生在表述時,我也沒有理解他們的意思,一方面是因為我的提問有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還是沒有佔到孩子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不斷的加強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經常與孩子們交流,及時瞭解他們的想法。

  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多給孩子一些表達想法的時間和空間。在讓孩子們舉例說一說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現象時,有的孩子還想表達,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我打斷了孩子的想法,這樣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也不能發現孩子的潛力,以後要改正。

  這節課,總的來說孩子們還是在愉快的氛圍中度過的,掌握了找規律的方法,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3

  “數學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數學課堂應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流層:創設情境,感知規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運用,最佳化策略——提高練習,加深理解——生活問題,擴充套件延伸

  課後反思自己本課的教學活動,有值得慶幸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方面。

  本節課我本著“紮實、有效”的原則,力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數學和生活相結合,且面向全體學生來設計教學。

  1、關注新舊知識聯絡,促進知識整理。

  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在四年級兩冊教材中分別學習了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關係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本課研究的是一些簡單週期現象中的規律,並要求學生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週期現象表現為一種週而復始,迴圈出現的結構。週期現象的教育價值在於培養學生髮現規律,遵循規律,利用規律,透過眼前預料以後,透過有限想象無限。學生首先要透過觀察發現現象中的規律,初步認識週期現象,然後對現象的後續發展作出判斷。

  2、關注數學與生活聯絡,感受數學價值。

  本課不管是例題材料的選擇,還是練習設計,均來自學生身邊的喜聞樂見的事物,如“花盆、彩旗、彩燈、黑白棋子”等,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激發了學習的極大熱情和興趣。

  3、關注數學方法的滲透,學會數學思考。

  (1)抽象和概括。

  “數學學習不應始終在經驗上徘徊,而應是不斷地從生活背景中提煉數學資訊、揭示數學規律、最佳化或重組認知結構的過程,即數學化的過程”。本節課改變了“由一個例題就總結規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導學生經歷活動的過程,在豐富感性積累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歸納共同點,總結規律。這樣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經歷了抽象概括的過程。

  (2)遷移和類推。

  數學教學提升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水平,使學生的認知經歷一個思維昇華的過程,把握本質東西,如本節課學生經歷“3個圖形為一組依次排列,推出第17個圖形是什麼;進而按照規律推出第19個、24個圖形各是什麼”後,進一步引導推想:“2個花盆為一組依次排列,左起第15盆是什麼顏色?3個彩燈為一組依次排列,左起第19盆是什麼顏色?……”,由具體例子推想到一般情況,滲透遷移和類推思想。適時提升,有效促進心智發展。

  (3)多角度觀察思考。

  本節課在學生掌握一組圖形排列規律的基礎上,力圖打破學生思維定勢。如:ABCDBCDBCD……和ABCDEFCDEFCDEF……透過課外延伸,使學生感受“無限”的數學思想。力求讓整節課更協調、有更好的效果。

  (4)操作中加深理解。

  在圖形的迴圈排列變化中,為了更顯直觀。在圖形的迴圈排列中,增加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環節,使規律更加顯現。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找規律”教學反思。

  一、表現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了若干水果圖片,白紙,等。學生透過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教學反思《“找規律”教學反思》。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下課。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5

  找規律這節課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規律、找出規律、用語言描述規律、會用規律、創造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述能力、推理能力等,感受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欣賞規律美。

  這節課上得並不完美,課後進行了反思:

  一、課的開始是給出10個圖形,10秒記住,男生女生比賽,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髮現有規律的一組記得快、記得準,沒有規律的一組不好記憶。

  在實際教學中,雖然男生那組沒有規律,但男生的速度並不慢,記得也比較準,雖然在第三個圖形時有點慢,但後面的全部說出來。

  課後進行了反思,發現在設計上出現問題,除了第三個圖形不好記憶外,其他的圖形還是有規律的,沒有更好突出有規律一組好記這一特點。

  二、在觀察主題圖時,設計的是讓學生觀察,找出哪些是有規律的,然後一一分析,出示彩旗規律時,重點講解,讓學生髮現規律,,圈出一組規律,教學用語言表述規律。

  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給學生準備彩旗圖片,學生沒有辦法動手圈一圈,只是直觀的看課件。在後面的規律中都是學生一起說,點名讓學生說較少。今後課堂應多給學生說的機會。

  三、在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時,事先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在家完成的。這也是教學方面的一個失誤。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紀律方面: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天氣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學設計不吸引他的注意力。教學方面:課前顏色記憶大比拼設計不充分,沒有突出規律的特點;課前沒有給孩子準備圖片,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提前準備,教師做好準備才能更好的把課上好。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6

  著名的特級教師靳家彥曾講過:“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找規律》一課的教學,再一次使我深深感受到: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立足並順應學情的發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一、立足學情、以學定教。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作為二年級的小朋友,第一次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和一個完全陌生的老師合作……心中的驚喜與緊張就不用說了。怎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心中的焦慮,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振奮狀態呢?這是我們借班教學常常要面對的一大難題。我在上課之前與學生進行了幾句簡短對話:早就聽說二()班的孩子是最聰明的,上課聽講是最認真的,回答問題是最積極而且聲音是最響亮的,所以今天有許多老師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高興嗎?就是這簡短的幾句話,極大地激勵了他們,學生的情緒頓時格外高昂。

  “規律” 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對“我們生活中的規律”很少關注。 “課標”指出“數學知識的學習,要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引出學習主題”。一上課,我就以“猜猜看”的遊戲開課,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猜測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找規律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又在“猜猜看”的過程中,回憶了簡單的規律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順應學情、依學而導。

  本節“找規律”是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基礎上,繼續研究圖形和數列的變化規律(相鄰兩項的差又組成了一個新的等差數列)的。在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了開放性的教學策略。利用情境出示了一道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問題:“誰知道聰聰第3、第4、第5次會擺放幾個小正方形呢?”讓學生透過觀察、實踐創造,生成教學所需的材料,進而展開對材料的研究,從而理解並掌握新的規律以及找規律的方法。

  教學中,我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整節課的教學,自始至終都貫穿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與操作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尤其是 “擺圖形、找規律”這一中心環節的教學,我首先讓學生“想一想:聰聰第3、第4、第5次會擺幾個小正方形?”然後拿出學具與同桌擺一擺、說一說,最後提出“聰聰是怎樣擺的 ?”“聰聰的擺放有規律嗎?”引導學生透過眼看、口說、腦想等多種形式感知聰聰擺放中的規律,體會到圖形變化和數字變化規律的聯絡,悟出找規律的方法。從而很好地實現了從圖形變化規律的認識過渡到數字變化規律的認識上來。

  三、人的學習與情緒有關。

  單調的學習數學知識是困難與乏味的,但把難學的數學知識放在有效的活動中,複雜的知識就變簡單、可操作了。縱觀《找規律》一課,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方法,在學習中去應用。從學習的實際出發,我精選了合作學習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時的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前,提出了明確的.問題和要求(“討論一下:畫中有些什麼?分別隱藏著哪些規律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讓學生知道合作學習要解決什麼問題。在學生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了指導。合作探究後,能夠及時、正確的給予評價,適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了學中有思,思中有疑,讓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氣氛中,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得。

  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我在本節課中,精選、補充了幾個典型的習題,設計了”找規律,填一填“、”按規律,跳一跳“,”找規律,接著畫“等,既有對數列變化規律的基本鞏固練習,又有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既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又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的綜合訓練題,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和多樣性。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7

  《找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新增的一個內容,它蘊涵著深刻的數學思想,是今後學習生活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我在執教這節課時,在遵循教材的基礎上,力求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新思想。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激趣樂學。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設定和創設思維情境,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和求知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匯入新課時,創設了去看小朋友們的節目表演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的彩旗、花朵、燈籠、小朋友的隊伍的規律,不僅使學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在自主探究中,認識規律。

  例1環節我創設了讓學生“猜”的環節,讓學生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麼顏色?下一個燈籠是什麼顏色?下一個小朋友是男孩還是女孩等,都是讓學生先自我感受,再聽取別人的意見。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獨立思考、自我嘗試、獨立猜想、和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學生髮現“彩旗”、“燈籠”的排列是有規律之後,讓學生討論一下有什麼規律?採用學生“互相說一說”的方法。透過討論和互相交流,可以讓學生教會學生,人人又都有了表達的機會。使課堂真正面向了全體學生。

  三、動手實踐、激趣樂學。

  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實踐。從中獲得知識,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地理解知識並有效地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讓學生去實踐,去動口數、動口說、動手擺、動手畫、動腦想,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並掌握概念實質,變枯燥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激趣樂學。如在最後一個環節我請學生當小小設計師,用紙圈想象成手鐲,用學習的規律知識畫出有規律的圖案,比一比誰是心靈手巧的小小設計師,這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地發散,感受到數學的好處,培養了他們的大膽創新意識,同時體現了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

  四、在課程整合中,挖掘規律。

  本節課,我主要利用資訊科技的優勢,體現課程整合思想。《數學課程標準》中有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應把現代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藉助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規律圖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還多次運用多媒體的圖、音效果,及時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經常用鼓勵性語言,注意捕捉學生每個閃光點,使學生能享受成功的愉悅,興趣油然而生,學習信心激增,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藉助於資訊科技的整合,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8

  《找規律》這節課教材讓學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還未抽象到數,所以在課堂我結合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開始給出了一幅學生舉行聯歡會的情景圖,裝飾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規律地排列的,學生男女間隔成圓圈跳舞,讓學生觀察並發現排列的規律。

  1、創設情境,讓學生樂於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執教找規律一課時,讓學生猜一猜智慧星的顏色,一組是“紅黃紅黃紅黃……”有規律的出現,另一組是沒有規律的出現,透過對比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嘗試的機會,猜想的機會,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同時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有關的數學知識。

  2、讓學生多角度觀察,找出規律

  在教學例題時,引導學生規律可以從左往右看,還可以從右往左看;規律可以從圖形觀察,還可以從顏色,數量觀察。比如,學生說出燈籠有規律後,我不僅讓學生說說接下來應該是什麼顏色,還讓學生說說如果把燈籠往前擺,又是什麼顏色呢?還有,教材中對彩花的出示只是簡單的紅綠紅綠紅綠,將原課本中的規律改為兩綠三紅的排列,讓學生明白數量也是有規律的,同時也為以後數字規律教學做鋪墊。

  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同桌說說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目的在於讓學生主動學習,互相發現自身的不足;創造規律時,我也是讓學生先同桌商量一下,擺一條什麼樣的規律,哪組擺的又快又有創意,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同桌合作,才能完成任務,達到要求。

  4、聯絡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規律美。

  多媒體展示欣賞一張張圖片的出現,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理念。本課的最後,希望同學們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規律美,進一步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

  5、注重培養學生概括表達能力

  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正處於起步階段,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在本節課中,注重培養讓學生把話說規範的習慣,學生在認識顏色變化的規律時,先由老師“扶”著說出,是幾個圖形為一組,每組是按什麼順序一組一組重複排列的,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己說,使學生的語言逐步達到用詞準確,表達完整,思維清晰。

  但是,在我的實際操作與我的設想有一定的距離,存在很多的不足。同時,我也產生了很多的困惑,比如: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仍有不足,課堂中還應注意讓生,中等生,後進生的語言表達,要注重讓學生自己說。課堂紀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如何讓學生的課堂紀律與教學質量成正比。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會不斷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時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9

  整節課下來,學生好像是在“節日”中度過,時時閃爍著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內容的真實性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本課基本圍繞“裝扮我們的教室,過快樂的六一”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裡,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2、探究性、活動化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和保障。

  《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參與裝扮教室,用3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圖形,設計製作燈籠,給學生帶來了創造的空間。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規律,有圖形形狀的規律,顏色的規律,還有不同數量變化的規律。我先讓學生自主操作,如遇困難可以求助組內同學或老師合作完成,然後展示成果。學生運用心中的“規律”創作出一串串漂亮的燈籠,為“六一”節增彩,個個都成為了小小設計師。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展示自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必要環節。同時,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一直在擔當著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地探索規律、創造規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整節課以遊戲的形式把學生帶入本節課的知識領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來認識“什麼是規律”。本來複雜的理論解釋,用遊戲的形式來表現,一下子顯得淺顯易懂,學生在玩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規律”。接下來的學習,透過生動活潑的課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處感官,環節清楚,層次分明,有張有馳,學生一直處於“玩中有學,學中有樂”的狀態中。當學生認識了規律,並積極探索規律的時候,讓他們擺一擺的規律,玩一玩規律;當他們在學中感到累時,讓他們舞一舞規律,感悟規律的多種形式。

  本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太倉促,並且減少了學生的回答次數。

  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