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人教版《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

《桂花雨》教學反思

人教版《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1

  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第7課《桂花雨》是琦君所寫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字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字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字,覺得文字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字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著老師很激情得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老師在文字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字、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二、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於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髮現,於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閱讀期待:什麼是桂花雨?然後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

  這裡,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為什麼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迴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於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字後,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於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於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2

  由於課堂教學評比大賽的課時要求,第一課時的內容安排了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面對這樣的文章,每段都非常的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字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觀察桂花樹,感受桂花迷人的香。

  首先:營造氛圍,走近桂花樹。

  從課題開始,提出質疑,營造閱讀期待。走近桂花樹,觀察它開花的樣子不僅笨拙,而且樹葉茂密花兒細小,不與繁華鬥豔,但是作者只喜愛桂花。由此而產生閱讀期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初步認識桂花樹的形象,走近桂花樹。

  其次:感受桂花迷人的香。找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來讀,抓住一個“浸”字,扣住一個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在此處透過朗讀,讀好浸字,來讀出韻味,並分層次指導朗讀,讀出桂花的香味;讓這香味更濃郁,芳香撲鼻;讓這香味沁人心脾,彌久不散。

  反思:讓語文課具有很濃厚的語文味,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是關鍵。可是如果教師引導重點詞語的把握不全面,就會失去它應有的效果。我透過“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來解釋桂花飄香的遠,卻忽視了更為重點的詞語“香飄十里”,可以轉化句型加深學生的理解,也可以創設情境,發揮想象,還可以替換“浸”為“飄”、“泡”等字,來體會“浸”襯托了桂花的十里飄香。透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培養學生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

  二、享受搖花樂,體會童年的樂趣。

  藉助閱讀,把文字化為一幅幅畫面,主要是抓住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的留念。

  首先:體會搖桂花前的迫切心情。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一個“纏”字,來感受搖花前的迫切心情,讀“纏”時,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讀出作者當時的心情,但此處學生體驗情感的過程過於粗糙,朗讀浮於表面,文字不能立體化。

  其次:在體會搖花樂時,我先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搖一搖桂花樹,再讓學生髮揮想象,你都看到了哪些情境,訓練學生的說話的能力,之後配樂,播放圖片,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此處重點是指導“喊”字的讀法。

  反思:抓住“纏”、“搖”、“喊”……這幾個重點的字來體會作者的童趣,使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但在指導朗讀的時候,停留在了朗讀技術的指導上,而未走進作者的內心,所以效果不明顯,而且不夠自然。

  這堂課存在不少的問題,但到現在也還存在一些疑惑。

  一、生字詞的教學流於形式,在課堂上只是滲透了一些重點字詞的教學,未能講透,未能很好的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那一節課的時間,如何才能讓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的結合,提高課堂的效率?

  二、面向全體學生。公開課是借班上課,因不瞭解學生,難免會出現發言不均衡的現象。但正常教學,就要面對全體學生。這個問題要讓能力強的回答,作提升;那個問題讓中等學生髮言,作強調,還有的問題讓困難生來重複,作鞏固。

  總之,一堂好課,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創造、反思總結。經過這樣的錘鍊,教師的成長會很快的。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略讀課文,教學本課首先引導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瞭解課文大意,知道桂花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然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抓住重點語句讀中想象當時的情景,如“我又想起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下我可樂壞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感悟重點語句的含義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後,讓同學間進行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最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搖花帶給作者的快樂,以及無窮的回味。

  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

  所以在設計《桂花雨》的教案時我儘量以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透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一說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大事?學生髮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接著讓後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辯論題:到底是作者家鄉的桂花香,還是杭州的桂花香?學生一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各種觀點的交流過程當中自然的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

  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給學生的理解與表達留有足夠的空間,學生自然就會碰出智慧的火花。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4

  還是在六月初,偶然在報紙讀到一條訊息:現代著名女作家、在華語文壇享有盛譽的琦君(潘希真)女士走完了她九十載風雨人生,因病在臺北去世。當時,很有一種落寞悲感。說實話,琦君的文章,讀得並不多,但對其人其事卻是早有所聞,也極為感佩。於是翻出前不久剛聽過的一位老師執教的《桂花雨》,重溫那一份情懷,回味那一縷清香。想到斯人已逝而餘香嫋嫋,遂萌生了再教《桂花雨》的念頭,很想與我的學生共同領略琦君散文中淡雅的神韻,悠悠的情壞。

  在備課時,我將靜心細讀了不下十遍,又上網查找了本文及作者的相關資料,也參考了許多教師的設計思路。就像中列舉的琦君作品如《煙愁》、《細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等,真是美文,而且這些作品中,有過半的篇目是關於故鄉或童年的。作者筆下的故鄉,既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更是精神的家園,是靈魂安居的所在;作者筆下的童年,是美和真的世界,是自由心靈的棲息地,是她心性的萌發與歸宿。最打動人的是那一份濃郁的鄉情,而又以清淡舒緩的筆調娓娓道出,讀者徜徉在她清麗的文字裡,浸潤在醇美的情境中,不經意間就被觸動了心靈深處最柔弱的部分,然後便欲罷不能,掙脫不出,任由思緒纏繞在故園情思,放飛心情回到遙遠的童年。這是作者一生未能解開的情結。

  這是我閱讀文字時對其思想內容與情感基調的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對故園的情思,或者對美好童年的追憶,雖然是人的一種普遍的心理,但它不是抽象的,不是形而上的,不能脫離了具體的事物、情景來空泛地議論或感悟,它總是化為某些特定的事物或場景,比如家鄉的秋白梨啊、滿山的杜鵑花啊、孩提時的燈籠啊什麼的。本文則是桂花香和搖花樂,負載了鄉情,寄託了童年的美好回憶。

  於是確定了課堂閱讀的導向和思路:以文字內在情感為主線,以重點詞句為憑藉,以誦讀、感悟、言語表現為手段,追求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協調發展。就像於永正先生講的那樣,閱讀教學應該追求“意文兼得”。從語文學科的特性——言語性出發,就是要探究兩層:意義層面的,感悟它言說了什麼;形式層面的,學習它如何言說的。像這樣一篇情感濃郁、意蘊豐厚的,自然是體現人文性的絕好材料,須引領學生進入文字的精神境界,體驗作者強烈的思鄉情和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深切懷念。但是,如果僅僅讓孩子在課堂上經歷情感的體驗,滿足於思想情感的薰陶、感染,而忽視了語言的欣賞、品味,忽視了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那麼語文課的特性就得不到全面的彰顯與確認。因此在閱讀時,既引領學生進入文字的精神境界,體驗作者強烈的思鄉情和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深切懷念,又注重對語言的欣賞、品味、感悟,強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體現語文課的特質。首先,從整體入手,透過對幾個重點句的品味、誦讀,初步感受花香。然後,抓住母親的一句話,並以此為線索串起全文的閱讀、理解,再以重點句的反覆誦讀、換詞比較感悟、想象寫話等手段,來引入文字境界,感悟桂花之香,搖花之樂,並體會在語言上是如何表現的。最後一轉,引出對故鄉的懷念,對童年快樂時光的追憶、留戀,完成對文字主旨的領悟。

  當然,本課在設計與操作上存在許多不足:朗讀指導還不夠理想,學生的朗讀還沒有進入聲情並茂、渾然忘我的境界,這制約了情感的激發、氛圍的形成。某些環節的處理,教師“牽”引過於明顯了,不能順應學生學習的程序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顯得有些生硬。說明自己在教學機智上還缺乏鍛鍊。寫話的質量不盡如人意,這一定跟教師的啟發、前面教學環節的鋪墊有關。請老師們多批評、幫助。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5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讀這篇文章,就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小小的體會: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然後讓學生朗讀後劃出重點語句,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仿寫句子、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說,更是遺憾多多。課堂氣氛有些沉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當學生劃出了描寫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脫離了文字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麼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情況就不同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教師講得多,學生說的少,對學生學法指導不夠。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知道,這方面只有以後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靈魂,二者合一,方能綻放異彩。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積累。”執教本課後我發現:學生透過文字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們才會用心去生活,才會逐漸變成一個有思想的人。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追求的精神元素。應引領學生在課堂中學會生活,把生活中積累的生活經驗融進課堂,融入文字。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作者的生活經驗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產生共鳴,學生才能從文字中體會到作者豐富的情感,透過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課堂與生活緊密的結合,這樣的課堂會讓師生之間都獲得靈魂的呼喚、精神的提升。

  透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力求進步。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6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情緒。我先讓學生分主角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情緒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主角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接下去是讓學生感受故鄉的桂花香,先提出問題:“為什麼母親說那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再抓裝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和“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這句話,讓學生感受家鄉的桂花香,感受母親思念家鄉的情感。這樣一步步引導,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紛紛表達了自我的感受。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說,更是遺憾多多。前半堂課課堂很沉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當學生劃出了描述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脫離了文字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麼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自讀4、8小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狀況就不一樣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明白,這方面只有以後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透過這次上公開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