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1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現代詩歌,文字優美。透過學生植樹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植樹的豪情。文章是圍繞“染綠”一詞而進行的。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範讀課文,用自己優美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寫的美好情境中。接著我引導理解開頭和結尾“染綠”各是什麼意思。第一節的“染綠”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第二個“染綠”學生大多沒有回答出來。這時我引導學生讀課文,比較前後兩節中的句子。學生們很快發現,後一個“染綠”是學生綠化了荒山後的喜悅心情。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又一次提問學生此時對“染綠”的理解。很多學生認為染綠不僅是綠化,還有給人們來了幸福的生活。孩子們在收穫綠蔭、收穫幸福的同時,還收穫著樂觀向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文字中的美好情感,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為了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經驗,去發現更多的美好。

  只有文字進入學生精神世界,成為學生的一種審美需求,才能喚起孩子如夢初醒般的天性。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上了下學期的第一節課,感受到上課的感覺真好!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在做著應付考試的事情,每天忙著讓學生背啊、默啊、考啊!哎,迫於無奈,做了太多有害於學生身心的事情了。今天終於可以從繁重的考試中掙脫出來,和學生一起享受語文帶來的樂趣:我們用心傾聽文中潺潺的流水聲,認真感受文中小動物們的歡快,真心體驗文中人們擁抱大自然的感覺,走進語文真的很好!

  今天上的是《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但我感覺到學生的朗讀不行。於是自己先範讀了一下。我想讓學生感受一下,課文該怎麼讀?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老師讀得好的原因。學生想後說,因為老師根據內容的不同,語調等都有不同的變化。我肯定了他們的想法後,讓他們按照老師的方法繼續練習朗,隨後指名學生起來讀。但是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於是又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先讓他說說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麼,然後讓他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樣學生就容易掌握了。但是沒有指導過的句子,學生依然讀不好了。這種現象說明學生的語感還沒有形成,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還處於一般水平。我想這是需要長期練習和積累的,決不能操之過急。

  另外,從上學期的觀察中,我還感覺到學生在早讀時的狀態和上課時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早讀時他們無精打采,要讓他們讀得投入,讀出情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真的很難,上課時相對來說好一點。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和學生的心理有關。現在的學生大部分對上學這件事不感興趣。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壓力很大,負擔很重。你想,每天早上上學後,老師就有各種各樣的作業任務下來,幾乎沒有休息和玩樂的時間。每天在校的所有時間幾乎都是在教室裡度過的,不是做作業就是背書,不是考試就是訂正。每天的作業任務那麼多,學生怎麼會喜歡讀書呢?有的時候,即使老師能夠把課上得很精彩,讓學生感到很有樂趣,但每天到學校就有那麼多的作業在等著他們,他們還振奮得起來嗎?難怪每天早上到校,早讀的時候,看到的學生都是沒有生氣和活力的。哎,也真可憐!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3

  時光真是太匆匆了!元宵節芝麻湯圓的醇香還在嘴邊縈繞就迎來了新學期開學的第二天。今天我們執教《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那是一首輕快而又充滿激情的現代詩歌,它主要描繪了植樹活動給荒山帶來的鉅變,表達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

  在備課時,我發覺《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首詩歌淺顯易懂,詩歌的主旨在開學第一天的晨讀課上學生們在小組交流中已經體會到了,又因為是開篇第一課,學生拿到新書時的新奇早就開始了誦讀,如今基本上都能背誦了。如果再按照已有的教學設計按部就班教學,學生必然會感覺索然無味。因此我做出這樣的決定:首先把教學時間壓縮為一課時;其次在教學手段上確定以“讀”為主線的教學方式。透過讓學生盡情地讀,想象情景讀,對比著讀,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場景中,感受歡快,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感受少先隊員們的那一份自豪。

  課堂上,我以“踏一路春風,撒一路歡笑”這兩個片語切入,問他們從這兩個片語中體會到了什麼情感,為整篇文章的誦讀定下歡快的基調然後由我以飽滿的狀態先朗誦了一遍,鼓勵學生盡情地朗誦,盡興地展示,接著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對文字的理解也相當透徹,最後我簡化頭緒對文字內容進行設問:少先隊員們植樹前後,山嶺有了哪些變化,再次透過你的誦讀來表現出少先隊員們植樹的愉快。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了本課內容的教學。

  反思:本節課上,教師的範讀起了引領作用。“教師自身就是教學情境”,聲情並茂的範讀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可以讓課文的語言有效地浸潤學生,更重要的是為學生開闢了一個整體把握文字的時空。採用了最原始的教學方式——讀,而學生們卻學得興致盎然。可見,讀真的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教學手段。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4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現代詩歌,篇幅短小語言精煉,展示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滲透了植樹造林的重要。教學中,我認為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補充課題引起閱讀期待

  上課伊始,我板書“染綠”一詞,讓學生回答:我們平時會說染綠什麼?學生回答染綠小草、染綠樹木等,我接著板書“我們雙腳”,讓學生讀課題。再提問:是什麼“染綠我們雙腳”呢?最後新增“春光”,將課題補充完整,齊讀課題,讓學生就課題充分質疑。

  二、質疑課題串起整篇教學

  就本文的課題,學生提了不少的問題,唯獨沒有問:難道是“春光”染綠我們雙腳嗎?我丟擲了自己的疑問,在“春光”二字的上方打了個“?”。當學生自讀完第二小節和第三小節後,我在“春光”下面劃上橫線,學生立刻說出了是“植樹造林”染綠我們雙腳,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課文的主旨。當與整篇文字對話完畢,我又在課題下面劃了一道橫線,並啟發學生:你現在認為是什麼染綠我們雙腳呢?學生回答是“少年兒童”。我提示貼合文字提煉總結概括,學生立即會意:是“我們”染綠我們雙腳。在不斷的引領中,學生依託文字逐步深化了中心。

  三、首尾比較過渡重點內容

  本首詩歌首尾呼應,第一小節和第八小節結構相似。我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精讀課文伊始,就讓學生找出其不同點,我相機板書“荒山野嶺”和“青山碧嶺”,並提問:荒山野嶺是如何變成青山碧嶺的呢?從而引起了課文二到七小節的生本對話。

  四、想象寫話提高練筆能力

  鑽研教材時,限於篇幅及題材的原因,我一直沒有找到練筆的著眼點,當然,課後的第四題除外,那是文字對話完畢後的寫話內容。在我誦讀詩歌時,終於找出了生髮練筆的'地方:在朗讀第五小節後,我丟擲問題:植樹造林讓山上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其他小動物會有什麼表現呢?在第五小節的旁邊寫一寫。由於這樣的練筆內容難度適中,所以學生的補充寫話比較精彩。

  當然,本篇課文的教學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於著急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引領學生體會賞析詩歌的準確用詞,如“踏”和“撒”等字,這是本課教學最大的敗筆,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注意這個方面。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首詩歌,生動描繪了植樹活動給荒山帶來的變化,表達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重點是描繪了參加綠化祖國、植樹造林活動的少年兒童的群體形象。教學時,我讓學生在基本理解每節詩意的基礎上,圍繞“我們怎麼會被春光染綠雙腳的呢?”這個問題,採用以下活動來理解感悟。

  第一個活動是想象,想象向荒山野嶺進軍的場面;想象熱火朝天參加植樹活動的場面;想象寂寞的荒山披上綠袍以及慢慢變得枝繁葉茂的場面;想象小動物來這裡安家的場面;想象周圍環境變得更美麗的場面;透過想象,讓學生體會同學們欣喜與自豪的心情。

  第二個活動是說,我問學生:你覺得哪些詩句寫得好?為什麼?學生抓住了“小鳥抖動彩翼,來這裡搭窩築巢。”“小兔小猴自由自在,無憂無慮”“荒山披上了袍”這些擬人句以及課文中的對比寫法,主動感悟課文內容,既培養了思維能力,又突破了對主題的理解。

  第三個活動是朗讀,在課堂上,我採用了個別讀、議讀、齊讀、引讀、範讀等多種方式來讓學生入情入境。

  第四個活動是寫,荒山植樹後,展現給大家的是怎樣一番景象?抓住這個教學點,開展片段訓練,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五個活動是實踐,組織學生進行“植樹造林有何作用?”的課題研究活動。讓學生查閱圖書資料、電腦網站,收集有關森林作用的資訊,整理研究,並加上自己的觀點,進行交流,從而感悟到建設綠色家園的意義重大。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6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首詩歌和以往的詩歌存在著不同點,它的意象比較明確,語言的跳躍性不大,沒有使用一些比較深奧的修辭手法,這就為理解帶來了方便。教學中應該抓住詩歌的對比因素,進行對比教學。詩歌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在形式上是相似的,起到首尾呼應的效果。

  “我們”“撒一路歡笑”“鍁鎬丁丁當當,奏響了植樹歌謠”,表現春光的溫暖、豐收的展望、勞動的快樂、綠色的喜悅!讓學生透過朗讀,透過字裡行間和這些植樹的孩子們共享他們的快樂。

  詩歌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理解詩歌的意思。在這篇詩歌的教學中,應該抓住重點詞語(如“林濤”“煎熬”),意象(如“小鳥”、“松鼠”、“小兔”、“小猴”)展開想象,進行情境設定,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麗的景色、小動物們快樂的生活,動物與自然、人與自然、動物與人和諧相處的美好氛圍。

  全詩就是先抓住植樹時所發出的聲響,來折射出勞動的場景,寫出人們歡快的心情,簡潔而傳神。然後抓住荒山的變化、小動物的高興,河水的變清等來寫,雖然只抓住了幾點變化,但卻生動地展現出了植樹給荒山野嶺所帶來的鉅變。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把主動權交換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學,自己討論難字寫法,而且還分解寫字筆畫教學,收到良效。

  2.引導學生體會對偶、擬人等於法的運用,寫出了荒山換新顏的喜人景象.感受動物們生活得無憂無慮的情景,感受人們生活的美好、安寧。

  3.指導感情朗讀,表現出勞動者的欣喜,體會勞動者的豪情。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7

  詩歌《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餘韻還未散盡,春光已來染綠我們的雙腳。翻開第十冊第一課,課題中一個“綠”字已讓我滿眼春色。正如王安石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一樣,這個“綠”字又是何詞能換得?只此一字,便激起了我朗讀的興趣。於是,旁若無人地,我一口氣讀了好多遍。

  讀著讀著,我彷彿看到爛漫春光裡,徐徐春風中,走來一群帶著植樹工具的少先隊員。他們走過的地方,撒下一路歡聲笑語,成了一道最美的春光。丁丁當當,鍁鎬舞動奏歌謠;嘩嘩啦啦,清水流淌唱樂曲。一番春歌之後,荒山野嶺大變樣。他們披綠袍,湧林濤,引來小鳥忙築巢、松鼠嘰嘰叫,小兔、小猴更是開心得又蹦又跳。動物找到了自己的綠色家園,自然環境也在青山碧嶺中發生著變化。“盪漾的碧波輕撫著河畔的小草”,此時的小河似一位歷經滄桑的母親重新煥發了青春。詩的結尾更是獨具匠心,一方面運用了詩歌反覆的修辭手法,再次渲染少先隊員的愉快心情,另一方面在反覆中又有變化,從“荒山野嶺”到“青山碧嶺”,我們能不認為在春光染綠雙腳的同時,少先隊員也在染綠著春光?

  讀著讀著,我的教學思路也逐漸清晰起來。這樣一篇語言曉暢、詩韻和諧、極富感染力的詩歌,不讀之學生又怎會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心裡,並引起自身的感受?所以,以“讀”為本,是我為本課教學定的基調。讓學生在讀中想,讀中說,讀中悟,讀中品,讀中寫,真正地把“讀”滲透到本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讀出情,讀出境,讀出志。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8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節奏歡快、文字優美的現代詩歌。主要寫的是少年兒童參加植樹活動,綠化祖國,美化家園,以及植樹造林後帶來的山嶺變化。透過學生植樹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植樹的豪情。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詩歌是美的語言,情的藝術,是最適合給學生練習朗讀的。讓學生盡情地去讀,透過讀來真切的感悟,透過讀去盡情的想象。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反覆的誦讀詩歌,在誦讀中引導學生理解想象。

  首先請學生聽課文錄音,把學生帶入詩所描寫的美好情境中。接著我讓孩子放聲朗讀詩歌,瞭解大意。然後,我讓學生配樂分自然段讀詩歌。在朗讀中,感悟詩歌的特點。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各有一個染綠,讀一讀這兩個染綠各是什麼意思?

  第一節的染綠,明媚的春光照在準備到荒山植樹的孩子們身上。

  第二個染綠是學生綠化了荒山後的喜悅心情。學生在理解了意思後很容易體會詩歌的結構特點:詩的第一小節和最後一小節結構相似,就差了一個詞語,“荒山野嶺”成了“青山碧嶺”。詩人的這一呼應非常巧妙,他把植樹造林的前後不同就融進這兩個詞語裡,引起孩子讀詩的興趣。接著我引導學生感悟植樹造林的意義,朗讀課文的第2、3、4節。抓住兩個象聲詞丁丁當當、嘩嘩流淌,體會孩子們植樹的愉快心情,感受火熱的植樹場面中。在朗讀5、6、7三節時,從動物的表現中,明白了植樹給動物帶來快樂,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學生能聯絡自己的生活實踐,在對比中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9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節奏歡快,朗朗上口的現代詩。作為蘇教版每冊教材的開篇之作,它總會安排一首富有季節或者時令特色的現代詩。《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詩的主題非常明確,號召少年兒童參加植樹造林活動,綠化祖國,美化我們的家園。對於環保問題,現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說出一二,但實際行動還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教學這首詩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說教課,為避免這種尷尬,本學期我嘗試著從詩歌的特點入手,然後感受詩歌內容,品析詩歌主題。

  1、在反覆誦讀中瞭解詩歌特點:通過錄音範讀,自由朗讀,孩子發現了這首現代詩的一些特點,比如節奏比較歡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在這基礎上他們還發現了這首詩押“AO”韻,其實押韻就是詩歌的一大特點。另外這首詩的前後呼應也比較容易感知,詩的第一小節和最後一小節結構相似,就差了一個詞語,“荒山野嶺”成了“青山碧嶺”。詩人的這一呼應非常巧妙,他把植樹造林的前後不同就融進這兩個詞語裡,並且抓住這一前後呼應能夠引起孩子讀詩的興趣,理解詩歌的主旨。春光為什麼會染綠我們雙腳?孩子在反覆誦讀中對“染”產生了濃厚興趣。其實這也是本詩在遣詞造句上的一大亮點,一個“染”字寫活了整個春天,寫活了漫山遍野的綠色,寫活了少年兒童的勤勞與汗水,更寫活了詩人的主旨思想。

  2、在想象場景中感受詩歌內容。儘管詩歌的主題是植樹造林,但是限於是詩歌這一體裁,所以文字並沒有花大量筆墨進行場景描寫,這是文字的留白,是教學的契機。教學時我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補充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的場景以及植樹造林以後小動物們安寧幸福的生活。兩處想象,孩子讀活了詩歌的語言文字,讀懂了植樹造林給自然、人類帶來的真切變化。說教在這裡變成了體驗,相信體驗能產生衝動。面對即將到來的植樹節,面對春光無限的大好季節,面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植樹造林從我做起”一定能化為孩子們的共識與行動。

  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10

  全詩就是先抓住植樹時所發出的聲響,來折射出勞動的場景,寫出人們歡快的心情,簡潔而傳神。然後抓住荒山的變化、小動物的高興,河水的變清等來寫,雖然只抓住了幾點變化,但卻生動地展現出了植樹給荒山野嶺所帶來的鉅變。

  1.把主動權交換給同學,讓他們自身學,自身討論難字寫法,而且還分解寫字筆畫教學,收到良效。

  2.引導同學體會對偶、擬人等於法的運用,寫出了荒山換新顏的喜人景象.感受動物們生活得無憂無慮的情景,感受人們生活的美好、安定。

  3.指導感情朗讀,表示出勞動者的欣喜,體會勞動者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