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秘、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一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秘、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

  首先,課前我讓學生背誦他們熟悉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這首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讓學生漸漸走進廬山,這時再引出課文,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進而指導“廬”和“瀑”的書寫,因為這兩個字都是四會字,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寫錯,故在上課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後,從“在廬山,最有名的還不是瀑布,而是它的雲霧”匯入課文,在自讀之後進行段落單獨初讀,接著就是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過程。首先就是“幽谷、遊覽、似乎”,在這三個詞語中分別指出注意要點,“幽谷”的含義和“遊覽”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讀音和近義詞,接著是“飄飄欲仙”和“騰雲駕霧”這兩個四字詞語的意思,特別抓住動詞來體會,並讓學生自述了成為仙人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學生對這些詞語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第一小節,體會廬山的風景秀麗。

  接著進入第二小節,第二小節著重寫了“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到底有著怎樣的形態呢?引入課文,自讀後讓學生找出這一小節的動詞,從動詞身上找尋突破口:“籠罩、纏繞、遮擋、系、戴”,動詞最關鍵的就是理解和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字面出發,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有的在聯絡實際,從生活中,用身邊的“無字詞典”來理解和運用,效果不錯,最後兩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比如“系紅領巾”、“戴眼鏡”,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特別要說明的是,為了讓“教考合一”,根據當前的形勢,我又讓學生實踐了“瀰漫”的“漫”字的“一字多義”,學生在運用中也能得心應手。後來讓學生帶著這些對詞語的理解,回味課文,朗讀起來明顯會好得多。

  再後來就是第三小節,第三小節主要描寫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其中較難理解的就是幾個四字詞語,透過讓學生抓住關鍵字,活用“引申”的辦法讓學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後,迴歸課文的最後一小節“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結束全文第一教時的教學。

  課後,我向王校長請教的時候,王校長指出:從總體上說,這節課完成了既定的課時目標,課堂反響也較融洽,但依舊是在操作和引導上的功夫還欠火候,有兩個問題,提出了之後學生並未能領會,導致有些冷場。可能是由於我在備課的時候並沒有充分的預見到這點,沒能很好地從“兒童立場”出發,換位思考,還有就是朗讀的少了些,這篇寫景的課文更應該多讀,多讓學生在朗誦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後也會注意到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加認真地研究業務,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這裡再次感謝王校長的教誨和師傅劉亦老師對我的付出和指導。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二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秘、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全文的字裡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

  首先,在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後一句話:“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由學生理解“流連忘返”這個詞語來丟擲問題“廬山的雲霧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以此來引出文章的重點內容,即廬山雲霧的特點。

  其次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理解2、3兩個自然段總分的構段方式,然後進行分段講解。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讓學生用讀最吸引自己的一種姿態的雲霧來展開學習。在本小節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來展現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而我就結合課件展示了山頭、山腰、山谷、山峰的圖片,讓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與妙處。同時,透過圖片的展示觀察,不同方式的朗讀以及對“籠罩”、“纏繞”、“瀰漫”、“遮擋”等抓關鍵字的記憶來訓練學生背誦。但是,在這一環節中的面對千姿百態的雲霧,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這一想象沒有設計意義,缺乏目的性,因此需刪除此環節,減少累贅。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對“瞬息萬變”這個詞語的理解來展開教學。學生們理解了“瞬息萬變”就是指雲霧變化快而且多。然後到文中去找表示雲霧變化快的字詞,從字詞中理解快,並重點理解加深記憶便於背誦。而對於體現廬山雲霧變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種,作者用了一個省略號來表示不僅僅只有這些變換,還有更多更多的變化。因此,在這裡我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用“剛剛還是____________,轉眼間____________。”“明明是____________,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____________。”的句式來想象廬山雲霧還有哪些姿態變化。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不夠豐富、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沒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適的比喻句來進行填空。因此,經過考慮,這裡可讓學生用第二自然段中雲霧的姿態來填入,在展現雲霧變化多的同時又鞏固了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可謂是一句兩得。

  最後,我透過配音樂、廬山雲霧的影片圖片進行詩文朗誦,在理解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特點的同時,更讓學生感受到廬山雲霧的美,真正理解“流連忘返”,做到首尾呼應,加深理解。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三

  《廬山的雲霧》是透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根據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利用課件,激發興趣

  展示廬山風光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風景的秀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透過多媒體出示了廬山雲霧的圖片,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 :“哇!”“哇!”“哇!”的聲音。

  二、藉助想象,進入文字

  課上,我引導學生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裡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影象。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跟隨教師創設的'情景,感受漫步山道的感覺:“雲霧瀰漫眼前;雲霧流淌身邊;雲霧踩在腳下;隨手就可摸到雲霧”。透過圖文結合、展開想象,把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遙遠空間拉近,使學生順理成章的進入文字。

  三、以讀為本,培養能力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對廬山的雲霧作了精彩的描寫,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範讀、指名讀、男女讀、師生讀等等。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透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到了文中所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以文為例,教給方法

  這篇文章的條理特別清晰,第二、三兩個重點段都是“總—分”結構。而這一構段方式正是三年級學生要掌握的重點構段方式,我便把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作為了教學目標。

  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分層遞進訓練。圍繞這點,我先指導學生精讀第二自然段,感悟構段方式。課上,我先請學生找中心句(總寫)及句中的中心詞;然後找透過哪些句子具體寫(分寫)的;接著點明“總——分”結構;再逐句品讀,每品過一處分寫,便點回中心句,強調總分;最後根據文字來總結此關係的構段方式,這樣逐步明確“總”與“分”的關係,使學生在頭腦裡對此關係一清二楚。

  學過之後,便要鞏固,於是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段,再一次清晰這一構段方式。在巡視的時候,我很高興地看到幾乎所有學生都找出了“總寫”的句子,學生還有滋有味地品讀著句子。弄懂之後,便要運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導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為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這樣從學到用,逐層深入,可以說學生學得明明白白,用得輕輕鬆鬆。

  五、品味比喻,感受美景

  文中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精當的比喻把變幻無常的雲霧呈現在了讀者眼前,白色絨帽、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縷輕煙、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一座座冰山……從生活到虛構,從天上到海上,如此豐富的想象,著實讓人感受到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與瞬息萬變。於是,憑藉這點,我把學會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辭作為另一個教學目標。

  在達成這一目標的時候,我主要讓學生找出作者都把什麼位置的雲霧比作了什麼,然後,引導學生利用文中的“……”想象說話。說說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開始的幾個學生說像小狗,像小鳥,像老虎等等。我一聽,學生都想到動物了呀,於是我引導:廬山的雲霧除了像這些“動物”,還會像什麼?學生很聰明,馬上就更大範圍地想開去了,植物也出現了,房子也出現了,汽車也出現了,還有很多(這些都來自於生活)。學生思維開開闊了,想象也就豐富起來了。所以說教材來自生活,教學也應來自生活。聯絡生活實際來教,學生容易接受,也能生髮出精彩的思維碰撞。在教學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時,結合上個自然段想象的事物,我引導學生說話:“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這樣既降低了學生說話的難度,又使學生體會到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

  六、由文轉畫,檢測理解

  在教學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這個特點時,讓學生們一邊讀一邊想,看腦子裡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然後,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四個山峰,請四位同學分別在山峰上畫出雲霧籠罩山頭、纏繞半山、瀰漫山谷、遮擋山峰的樣子。學生畫對了,就說明他們已經讀懂了。學生把文字轉化成畫面,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七、析文寫話,提升能力

  在拓展環節,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分析段落的環節,重在檢測學生對“總分”構段方式的掌握情況。還設計了一個看“黃山奇石”說話,寫話環節,重在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分析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教學廬山雲霧千姿百態這個特點時,用時太長。整節課教學不緊湊。對於主題教學來說,該節課還應再多拓展點課外類似的文章或片段。在設計的學以致用方面,學生寫作時間不夠。

  每一次公開教學,都能有所提高,是我最大的願望!這次公開教學,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不僅要刻苦鑽研教材“備教材”,還要充分“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