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透鏡》教學反思(通用5篇)

《透鏡》教學反思

《透鏡》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透鏡》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透鏡》教學反思 篇1

  我們知道透鏡一節內容簡單,實驗器材比較生活化,探究問題也和生活有關,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我在設計導課時採用了激情匯入;透過影片放映“神七”點火到計時的情景。把學生一下子拉進課堂。告訴學生這個歷史是由透鏡給我們記錄下來的。既然透鏡對我們生活有用,那我們有必要把它學好。透過影片展示學習目標,學生帶著學習目標自讀教材,並完成自讀題卡(我在課前精心設計的有助於學生認識的循序漸進的問題)。

  採用讓學生自己討論學習,自己總結規律,對習題學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自己解決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所要學習內容進行歸納,鞏固提高。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學生了解凹凸透鏡後,讓學生體驗實物元件並進一步指出近視眼鏡是屬哪種。透過演示實驗驗證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在第二輪練習中要求學生大膽質疑,有一學生提出:凸透鏡只對平行光有會聚作用。我馬上想到用鐳射分別正對凹凸透鏡照射比較透過去的光圈與原光束的大小。結果否定了學生的判斷。又一個學生提出疑問:能否利用凸透鏡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為難,突然有名學生奮勇站起來說:“老師,我來給他解決。”學生講得有理有據。之後,教室裡掌聲響起,課堂氣氛陷入高潮。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在第三目標學習中。學生查閱課本積極性高了,分組討論更熱烈了,這樣不僅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規律。並利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討論交流是高效的學習方法。經驗告訴我們,對於相同背景的識記材料,透過聽教師講一遍掌握30%,自己寫一遍可掌握70%,而經過討論自己說出來能掌握90%。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大膽發言,積極討論,勇於表現。討論甚至爭議是學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也是培養髮散思維與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交流益於學生合作學習,實現優生幫差生(兵教兵)。因而這節課我給學生盡限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探究研討,自我獲取知識。當堂批改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集中精力、爭先恐後、活躍思維作用明顯,當即發現問題當即解決,有“短、平、快”之效果。

  透過本節課教學收穫多多:除了課前備好教材和學生外,還要注重課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參與師生討論;充分信任學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讓學生大膽思考、討論、質疑、激發學生潛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勵為主的評價體系,要對學生的答案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積極引導,不求全責備。

  《透鏡》教學反思 篇2

  《透鏡》一節的內容在整個光學部分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研究透鏡成像規律的基礎。在以往的教學中透鏡對光線的作用,特別是那三條特殊光線,學生倒是記住了,但一遇到作圖又會束手無策。這主要是學生並沒有從根本上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只是從字面上會了,並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地進行應用。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點到面,將難點逐個擊破。在教學方法上我儘量從感性的知識入手,以學過的知識為基礎,以簡單的實驗為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課題時,我以面鏡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鏡子,光照射後的傳播方向如何,從而使學生正確區分透鏡和麵鏡的不同。而在新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則利用實驗引導學生得出透鏡對光線的作用,並利用形象的課件和學生一起分析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並適時透過相應的作圖題目進行知識點的鞏固。使學生透過自己的大腦主動地進行學習,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會。

  在整堂課中,同學們積極動腦,主動進行討論。一個個新的想法不斷出現,一聲聲“老師,看我的行不行。”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展現著自己的收穫。看到同學們興奮的樣子,我同樣感到自豪。當然也有部分同學面對錄影機時害怕出錯,不敢或不願在課堂中展現自己。以後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以使他們得到更好鍛鍊。

  在研磨課堂中,我的收穫並不比學生少,可能還會更多。改良後的實驗使我找到了學生的興趣所在,改善了師生關係,確定了以後努力的方向。

  《透鏡》教學反思 篇3

  《透鏡》這一節是在學習了第四章的光線、光的反射現象、光的折射現象、平面鏡成像、光的色散等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節主要研究的是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我認為教學過程應側重於凸透鏡、凹透鏡、光心、主光軸、焦點、虛焦點、焦距、會聚、發散等概念的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的實驗教學以及三條特殊光線。

  在這一節中,開頭我使用了亞運會和全運會主火炬點燃方式的不同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凹面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是第四章已學內容,學生能夠順利說出點燃原理,而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是本節內容。

  在感知透鏡的結構差異方面,讓學生親手觸控透鏡,明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概念。緊接著用作圖法說明透鏡的主光軸和光心的概念。

  舉例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不同,找出辨別透鏡的多種方法,探討是否存在別的方法,根據上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凹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進而引出透鏡對光的作用是否也有區別。在實驗教學這一部分,使用了鐳射演示儀,由於小透鏡對光起的作用現象不夠明顯,於是採用大的透鏡,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透過實驗教學明確焦點、虛焦點和焦距的概念。

  為了進一步說明會聚與發散的奧秘,利用“小試牛刀”,讓學生產生困惑,然後釋惑。得出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與兩條入射光線的傳播方向相比較,透過凸透鏡的兩條折射光線相互靠近了,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與兩天入射光線的傳播方向相比較,透過凹透鏡的兩條折射光線相互遠離了。採用分割法,結合上一章所學折射知識,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在最後結合前面所學,總結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重點強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經過凹透鏡折射後光線是發散的,但不是任意發散,而是反向延長線要經過虛焦點,強調作圖的規範性。

  在教學過程中,概念講解清晰,過程流暢,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以下主要闡述本節課後我的一些思考,談談我的不足。

  首先,本節中的難點之一是對於剛接觸透鏡的學生而言,要理解實驗中以立體形式呈現的實驗現象較難,主要障礙在於:將“會聚作用”和“會聚光線”混淆,將“發散作用”和“發散光線”混淆。

  對於這一點,我認為排除課堂時間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考慮這樣去釋疑,第一步:用鐳射光源演示“會聚光線”和“發散光線”。“發散光線”和“會聚光線”是相對於平行光而言,會聚光線沿著傳播方向會相交於一點,發散光線沿著傳播方向不會相交於一點,而是逐漸遠離。第二步:用兩個鐳射光源作為平面平行光,演示平行光透過凸透鏡後會聚,透過凹透鏡後發散。第三步:演示凸透鏡的會聚作用並不一定使折射光線成為會聚光線,凹透鏡的發散作用不一定使折射光線成為發散光線。最後強調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與兩條入射光線的傳播方向相比較,透過凸透鏡的兩條折射光線相互靠近了,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與兩天入射光線的傳播方向相比較,透過凹透鏡的兩條折射光線相互遠離了。這樣的實驗現象直觀,明顯,能夠加深學生對該難點的理解。

  第二,在概念理解時,要強調與主光軸不平行的一束平行光經凸透鏡後也要會聚成一點,這一點不再在主光軸上,而在焦平面上(經過焦點且與主光軸垂直的平面)。完全可以透過鐳射演示儀演示出來。

  第三,對於光心的特點,教師可以強調“經過光心的光傳播方向不改變”,有的學生會錯誤地理解為“入射光線、光心、折射光線與主光軸一樣在一條直線上的特殊情況”,其實方向不改變包括兩種情況:

  (1)在一條直線上。

  (2)入射光線與出射光線平行。

  第四,在拓展提升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遮住凸透鏡的一部分,平行光經凸透鏡另一部分折射後還能會聚成一點嗎?若能,這一點亮度如何?會聚的位置是否變化?”(這恰好是能力培養與測試的最後一題),在這裡我們可以透過演示實驗展示,透過結合凸透鏡對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起會聚作用的光路圖來解釋。

  《透鏡》教學反思 篇4

  《透鏡》這節課是本章各節學習的基礎,但在本節課中出現了較多抽象的概念,由此對本節課的教學我是這樣進行的,運用實物展示、邊學邊實驗、演示實驗等方式,透過師生的共同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出透鏡的分類方法和對光線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透過畫圖,把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的抽象概念直觀地呈現出來,有效的解決這些抽象概念難教難學的問題。

  匯入新課我提問了學生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們學過的平面鏡你還知道那些鏡子?由問題匯入,學生紛紛舉手回答:眼鏡、放大鏡等等,由學生們熟知的各種鏡子引入新課,讓學生感覺到很貼近生活,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在講解透鏡的種類時,我利用實驗室有的各種透鏡,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所以學生很容易的就區分開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講解透鏡對光的作用時,我用實驗演示”透鏡對光的作用“,學生透過實驗演示很直觀觀察、總結出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結合著實驗現象,給學生講解三條特殊的光線經過透鏡後的折射光線,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在這裡給學生講”冰透鏡取火“的故事,學生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都想利用凸透鏡來試試,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來體驗,當我要求同學到前面來演示的時候,很多同學都爭先恐後、躍躍欲試,整節課堂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基本上能達到教學目標。另外可能是上課老師講的還是太多,所以能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致使學生沒有能完成當堂的課堂質量檢測,還有就是在演示透鏡對光的作用的實驗的時候,由於老師考慮的不是太周到,沒有把實驗現象投影到大螢幕上,後排同學觀察的效果不是太好,這些在以後的教學中會加以改進,

  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按計劃進行,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探索和討論的也比較激烈,但氣氛活躍的同時,我自己感覺到也顯得比較亂,學生到了實驗室上課顯得有點興奮,課堂顯得較為鬆散。還有一點,在利用太陽光粗略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由於受場地的影響,有部分的學生沒有辦法做到,應該說這是一個遺憾!

  總之,我感覺要上好一堂課,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努力創設愉悅的教學情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入手,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設橋樑,讓學生感到學習物理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並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同時,老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的能力。

  《透鏡》教學反思 篇5

  對在“同課異構”活動中所執教的《透鏡》一課反思如下:

  透鏡是第四章的第一節,起到的作用是引入,讓學生簡單的認識透鏡,為後面透鏡作圖以及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做鋪墊。同時,本節課處理時也因與上一章光現象的內容相結合,在講解時注意兩章內容的對比聯絡,像是面鏡與透鏡的區別等,儘量在學生已有知識框架上新增新東西。

  在引入新課方面,我採用了播放學生兒時的遊戲“放大鏡燃紙”的影片。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過渡到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學生不會覺得突兀、陌生。隨後我用多媒體展現了一些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透過圖片直觀地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可謂讓學生飽了眼。

  在講透鏡的分類時,我讓學生觀察了他們桌子上事先準備好的透鏡,看看他們有什麼不同:有的中間厚邊緣薄,有的中間薄邊緣厚。有的將書上的字放大,有的將字縮小等。學生可透過看,摸來感受他們的異同。隨後進入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定義。對於透鏡,學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觸的較少,有的只能是在圖書或是在電視上見過。讓學生透過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們真身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是凸透鏡,什麼樣的是凹透鏡。

  對於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畫法,我用多媒體動畫播放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畫法,並介紹了主光軸、光心。所隨後教給學生兩透鏡的簡易畫法,並讓學生親自動手練習。光心的特點透過實驗從多角度演示,學生親眼看到“透過光心的光傳播方向不變”學生容易理解並記住。這部分內容在處理的時候對於透鏡應該關於主光軸上下對稱強調的不夠,所以學生自己練習畫圖時出現了錯誤。

  在講到透鏡對光的作用,我做了兩個演示實驗,分別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由於其中一個光源比較暗,後排的很多學生可能看不到。是自己很大的失誤。只能利用事先準備了課件展示這兩個實驗的現象。要是演示實驗能夠做好的話,我想學生的視覺更直觀些,對於學生理解這個知識點的幫助會更大。

  這節課結束後,在第二課時的複習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透鏡對光的作用”理解的不是很到位。針對這個問題思考之後我覺得,講解這部分知識時,除了演示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經透鏡後的折射現象,還應該補充演示如果不和主光軸平行的“發散光”、“會聚光”經兩透鏡後光路的改變,可以讓學生對於“會聚”“發散”作用理解的更透徹。

  回顧整節課,新的知識點比較多,整合建構環節時應引導學生理出一個線索,將重點知識突出並能有所遷移,可我這節課在此環節只是泛泛而談。最後也沒能針對這節課的重點知識作出全體同學的檢測。

  縱觀這節課,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用心備好每一節課,將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更多、更詳細的預測課並不斷的探索更好的、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得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