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摘 要

  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轉變教與學方式的理念,我們學校以“導學式教學法”為抓手,全面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嘗試把傳統的“教案”改為“學案”,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三指導”和“五落實”,保證課堂的開放性、探究性、合作性與參與性。

  關鍵詞 導學式教學法 導學案 學案導學 教學模式

  我們數學組在實施這種教學模式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問題和誤區,現將導學案編寫和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做了一些反思和總結,並結合課程特點提出了一些關於導學案編寫的原則和實施方案。

  一、導學案編寫習題化導學案是引導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案,是學生學習的柺杖,重在“導”,也就是說,指導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這是導學案的關鍵環節。絕不是習題的堆積,當然也不是提綱挈領式的簡單的幾個小問題,更不是以簡單填空形式把課本上的內容再現。

  我們都知道:學生學習方法的好壞,對於學習成績影響非常大。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給學習帶來高效率,使學生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有勁、越學越想學;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就會妨礙學生才能的發揮,給學習帶來低效率,使學生越學越困難、越學越無力、越學越打怵。

  二、導學案內容偏難偏多學案的編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習目標不能過高,設計導學案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次化,梯次漸進化。我們在編寫時,往往不考慮“學情”,學習目標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大大增多了教學的內容,大大提高了教學的難度,每節課很難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時常是虎頭蛇尾收場,這樣長期下去,大大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證,所以編寫學案必須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降低難度,減少內容,注意把握各個知識點的層次,抓基礎、抓主幹,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導學案編寫形式單一學案編寫應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循循善誘,要讓優等生看到挑戰,中等生看到激勵,後進生看到鼓勵。要讓每一個學生能參與學習,並學有所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而我們的導學案不分課型,千篇一律,編寫中基本都是題目,並沒有教師根據不同課型所設計的問題,根本上沒有起到導的作用。四、其他主觀方面導學案編寫過程中會沒有提前準備,匆忙印製普遍,學案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得心應手,有些導學案不利於學生做筆記,甚至部分學生丟失導學案等。下面是我對導學案編寫及教學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

  “學案導學”的定位不是一種“教學模式”,而是一種“教學理念”。它的實質是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導學案設計的關鍵,就應當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導學案是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複習資料於一身的文字,它是在關注老師教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尤其關注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學,導學案還是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資料。因此,在編寫“導學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作以下的改進:

  (一)改變“導學案”中“知識要點”全是填空的形式,遵循知識的發展過程,增設適量的問題串,把所學知識點編成具有探索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設疑、質疑、釋疑、激思,參與整個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降低門檻,刪除偏門內容,使得“導學案”層次化、精細化。改變“探討新知”中只有幾個例題形式,而是遵循每個階層的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能力,從學生最近發展區出發,把教材嚴謹的、邏輯性極強的、抽象的知識,翻譯成能讀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體的知識,透過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串,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去閱讀學習教材,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導學案”中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教會學生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另外,把“導學案”中的一些偏難、偏離新課標要求的內容刪除掉,使整個“導學案”深入淺出,讓學生在一節課內,完成學習內容,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的效果。 (三)數學課主要分概念課、命題課、習題課等型別,所以“導學案”應該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據不同課型進行設計。例如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設計引入問題時,要透過一定數量日常生活或生產實際的感性材料來引入,力求做到從感知到理解,然後選擇一些簡單的鞏固練習來辨認、識別,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內涵;透過變式或變式圖形,深化對概念的理解;透過新舊概念的對比,分析概念的矛盾運動,抓住概念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來形成正確的概念。

  (四)將按教學進度安排“導學案”的設計責任到人,“導學案”的版面格式設計統一,要求提前一週完成,並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中進行討論,從而達成共識,每位教師要寫好教學反思,並不斷最佳化“導學案”;指導學生整理好“導學案”,將“導學案” 整理成冊。透過對“導學案”的正確認識和有效實施,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1、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透過“導學案”中的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他們透過預習、閱讀課本、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被動學習轉化到全程的質疑、釋疑、激思的自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未知、體驗過程、感受挫折、品位數學、享受成功。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透過“導學案”為學生建立一個平臺,把基本知識、技能、能力相近的學生分成一組,小組明確活動目標、規則、責任,成員間相互信任、情感支援、資訊反饋,讓每個小組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瞭解對方的觀點,學會傾聽與交流,學會謙讓別人、尊重別人,樂於分享別人的經驗和成果。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習慣,可以增強班集體意識,對班級集體建設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可以逐步掌握與人交往、溝通的技能,為他們步入社會、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3、有利於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在編寫“導學案”,教師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絡,找到“導學案”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透過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就培養了教師的鑽研和組織的能力。

  另外,透過每週的備課組活動,認真研討教師編寫的“導學案”,由於同備課組教師的教學年限,業務水平、學科專長和教學經驗各不相同,從而導致教學水平的差異,透過老師門們的討論,可以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這樣就促進了教學相長。總之,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作為數學教學的主陣地—— — 課堂,應隨著新課標的提出的要求而不斷更新、不斷完善;我們在實施“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同時,也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導學案”不僅僅傳授了知識,更多地傳遞出教師與教師之間精誠合作的情誼,架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