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

  二年級“認識時間”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它是在一年級認識了整時、幾時半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隨著電子鐘錶的廣泛使用,很多學生平時很少被父母賦予認鐘的使命,對以前學過的有關鐘面的知識有所忘記,因此對於認讀鐘面時刻,學生間的差異非常明顯。為此,我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了複習以往舊知的環節:認識鐘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鐘面上共有幾個大格,並複習整時、幾時半,在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後教學幾時幾分的認讀。

  由於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時間。複習整時和半時的時候,藉助於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新聞聯播。後邊練習讀時間的時候也是結合了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場景。

  在學習鐘面上12個數字對應的分鐘數的時候,對孩子進行了數數方法的引導,5個5個的數,更快的方法是藉助於5的乘法口訣。怎樣看“幾時幾分”的鐘面時刻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先出示了三個鐘面,只顯示了時針,把分針隱藏了,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有什麼共同點,讓孩子們發現時針都是在4和我之間,為了便於觀察把時針延長,發現都是4時多,到底是4時多多少了,讓孩子們先估計,再動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學具小組合作探究。由於在探究前我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問題不明確,所以孩子探究的不夠深入具體,很遺憾。

  當鐘面時刻剛過幾時或幾時不到一點點時,先 想接近幾時,是幾時多還是幾時不到,然後正確地讀出分針所指的刻度……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老師作適當的點評和補充,最後總結出讀時間的方法: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從12起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合起來就是幾時幾分。

  這一節課是我們整個二年級的數學老師經過,課前最初的研討,經歷了兩次試課的打磨,最後整合成的這麼一節課,融入了我們每一個老師的教學思考點,教學設計上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2

  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並透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絡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來編排的。這樣的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人們認識時間的經驗和習慣。

  透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5分5分的認識時間探討1小時=60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由於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時間。例如:利用第二節上課的時間9:30引入,拓展應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時間的安排使學生能夠根據情境圖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估計時間的範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增強學生認識時間的興趣。透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見解,再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對學生的生成進行討論、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學8:15分的認識。在教學時運用實物鍾、鐘面模型、多媒體直觀的演示,使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時間。例如在教學5分5分的認識時間時,透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透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在認識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薰陶。

  本堂課的缺點:

  1、教學時板書還不夠規範,每個鐘面模型下時間的兩種寫法板書不全。

  2、在教學1小時=60分時提問的語言不夠準確,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3

  1、讓自己的課堂更真實。

  所謂的真實,應該是面對學生的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真實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我們不能無視於學生的學習基礎,不能把學生當成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更不能死抱教案一問一答。牽著學生鼻子走,這樣我們會把“人”教“死”了,這也是為什麼對我們備課提出備學生的要求,第二次嘗試雖然沒明顯的複習痕跡,但其實也都是建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與知識基礎上的,承認他們的知識功底,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2、要讓自己的課堂動起來。

  這裡是指“互動”。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好的數學老師應該營造一種生動的數學情境,一種平等的對話情境。在這種討論或交流中,我們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與知識互換,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在第二節課中我就採用的是生活的,對話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生活中來,課堂更體現了活力。

  3、讓自己的課堂充滿耐心與智慧。

  其實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預設與複製的生命歷程。我們應該讓孩子對你的課堂印象深刻。所以課前教學設計成為重要。備課要全、深、細。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和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沒有課堂上的遊刃有餘。我們只能運用教師的智慧與耐心引導學生,使之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健康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

  4、也是最深的體會。情境的選擇與應用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它是促使和引導學生積極置身於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創設可能只不過是一幅供學生欣賞的美麗圖畫而已,無法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慾望之火。比如說做法一中的情境圖。只是單純的呈現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而且可能很被動。新課標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對於處於不同年齡層次的小學生來說,現實的含義又是不同的。對低年級而言,它就更多意味著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或物,顏色,聲音。動畫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所以我選擇了幻燈片的教學手段,並且以現代感極強、時下最轟動的動畫片為餌,以激起他們內心主動探究的願望。

  所以說教師要善於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產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體驗的數學事實。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還學生一個新奇、美麗、富有童真和靈性的數學課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4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讀、會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透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合作學習、和珍惜時間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會讀幾時幾分。

  三、教學過程:

  一)謎匯入新課

  1、有一個好朋友,嘀嗒嘀嗒走不停,叫我學習和休息,你們猜猜它是誰?

  2、鐘錶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3、(課件)你能說出圖上小朋友的作息時間嗎?

  過渡: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時間。(板書:認識時間)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課件)要想準確地說出鐘錶上的時間,首先我們要了解鐘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鐘面。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仔細觀察看還有什麼?

  2、認識分

  1)教師指著鍾說:看時針是用來計時的,時針從12走到1是多長時間?時針從1走到2呢?誰還能說一說?

  2)分針是用來記什麼的?分針走多少是1分?分針從12走到1是幾分?為什麼?

  3)請同學們拿出學具鍾,小組學習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1是5分,從12走到2是幾分,從12走到3是幾分,——

  4)學生彙報,教師出課件。

  5)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感知1分鐘(課件計時)

  1)分針走1小格,經過的時間是1分。分針走2小格,經過的時間是2分。分針走幾小格,經過的時間就是幾分。

  2)想不想知道1分鐘內能幹些什麼?

  學生:跳繩、拍球、夾球、仰臥起坐

  3)1分鐘後學生彙報。

  小結:一分鐘跳繩()下、拍球()下、夾球()個、仰臥起坐()個。課下老師調查了一下,同學們一分鐘能寫15個生字,20道口算題,打字員阿姨能打200個字等等。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你們看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時間的價值是多麼巨大呀!希望同學們能珍惜每一分鐘努力學習。

  4、時、分的關係

  在鐘錶裡還有一個小秘密,只要你仔細觀察,你就能發現。

  1)鐘面,時針指向幾,分針指向幾?

  2)(課件)在同一時間裡時針從幾走到幾?分針從幾走到幾?

  再觀察一次,時針,分針是怎樣走的?

  3)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幾時?(板書:1時)

  分針正好走一圈是多少分?

  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所以1時與60分有什麼關係?

  (板書:=)學生讀1時=60分

  三)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1、有時時鐘不正好指著幾時。

  2、像這樣(出示課件教師演示)

  看鐘面時針不是正好指著8時,而是過了一些,所表示的時間就是8時多了,那到底多多少呢?還要看分針。現在分針指向幾,(指向1)分針走了多少分?因此表示的時間是8時05分。(板書)由學生寫出另一種表示方法。

  四)鞏固練習

  1、讀出下面鐘面的時間。83頁1題

  2、撥表練習。

  1)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

  2)小組合作,每人說一個時間,另一個同學撥出來。(組內互查)

  3、找朋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學到了生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課後反思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由於時間在生活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開始就讓學生透過猜謎語來回憶上學期鐘錶的一些知識,從學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來引入課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錶,透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課上,我告訴學生鐘錶裡還有一個小秘密,認真觀察的學生才會發現。當我用課件展示時針和分針同時轉動但在嘀嗒聲中卻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時,我發現學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種感官都調動起來,精神也高度集中了。在鞏固練習中做找朋友一題時,學生也是興致盎然,我抓住了這個點,以此貫穿整堂課。

  二、在實踐中體驗的價值。

  學習活動最大的樂趣莫過於能看到學習活動的成果,本課在練習設計中不僅注重了練習的最佳化,還注重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讓學生透過學習知道1分鐘就是分針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鐘有多長呢?又能做些什麼呢?在此我為學生們設計了感受一分鐘到底有多長這一環節。讓學生們在一分鐘裡做自己喜歡的體育專案來了解一分鐘內能做多少事情。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把以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使學生體驗參與的樂趣。實踐活動中學生樂此不疲,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頓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在實際生活中,時間無處不在,所以透過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猜想、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練習,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生活中。如:撥表練習。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讓學生動手撥出時間,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覺得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前提,參與實踐的質量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關鍵。作為一線教師,及時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從觀念到行為都要努力使自己儘快進入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的課堂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新課程來。<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5

  《認識時間》是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其中學會5分5分地數又是學習1分1分地數的前提和保證。

  由於時間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裡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著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在練習中發現有

  學生把5時45分認成25時4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另一班上課時改變教學設計。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著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一直以來我都想給自己的學生們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在這單元的課上,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為人師的我此時最快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6

  新一輪“課改”要求要有新的教學觀並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過去接受性、機械性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而且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經歷多觀察、多動手、多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的目的。

  新課標中編入許多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的操作,《認識鐘錶》就是其中之一。本次《認識鐘錶》將以前的半時取消了,只認識整時並滲透接近整時的習題,滲透一天有24時、滲透一天有兩個9時。這些屬於準備性知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的知識——如二年級要學習的時、分、秒,三年級要學習的24時計時法做鋪墊。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便於掌握這些基本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直觀、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認識時間;

  2、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3、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注重讓學生透過動腦、動手、動口等多種感官參加活動,掌握所學內容。

  教學中首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以謎語的形式引入,引發學生的親切感,在聽、猜、議中營造積極、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利於孩子們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根據一些精美的鐘表吸引學生去研究它,透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地認識鐘面的外部結構,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我又非常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引向日常生活,利用小紅的一天生活作息情境學會看整時,並將特殊時刻12時和6時作為一個點詳細講解。我將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訂為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我分層次安排學生活動:試認→觀察探索→討論交流→操作練習。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驗證,從而尋找規律,突破

  重點。同時還讓學生感知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在認識鐘錶的過程我安排了大量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比一比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實現認識鐘面,會看整時的教學目標。同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聯絡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參與。

  縱觀整節課,本課嘗試體現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

  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在活動中,我只是把握活動方向,適時點撥,總結,儘量避免強加於人的說教,真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實效性。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嚐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由於低年級學生小,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設良好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7

  《認識時間》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3.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認識時間》教學反思。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由於時間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非常抽象的概念,一年級學生對此比較模糊,很難建立起量化的時間概念。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裡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教學反思《《認識時間》教學反思》。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

  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著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採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麼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係難在1時=60分的推導,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裡,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下一節練習課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著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8

  《認識時間》這個知識點貫穿著一二三三個年級的學習,但是認識時間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學期我教授的二年級,這兩個星期我們都在講認識時間這個知識,在一年級學生簡單認識了又粗又短走的慢的時針和又細又長走的快的分針,還知道了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還學習了怎樣讀整時以及整時之間的加減。那麼二年級我們更進一步觀察了中面,知道鐘面上有12個大格和60個小格,一大格有5個小格,分針走一小格就是1分鐘,分針走一大個就是5分鐘,分針轉一圈走了60個小格也就是60分鐘,時針走了一大格走了一個小時,也就是1小時等於60分鐘;分針走半圈也就是走了30分鐘,即半個小時,也就是半時等於30分;也滲透了一刻就是15分鐘。還學習了怎樣讀幾時幾分以及過5分鐘,過一刻是幾時幾分等等。我們最後還學習了,利用我們學習的時間來判斷在哪個時間做這件事情,以及做這件事情用了多長時間等等。

  在學生的學習中我發現學生存在以下問題和難點:

  1、1時等於60分的形成過程不是太好理解,比如說:分針轉一圈轉了60個小格,也就是60分鐘,時針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個小時,即1時等於60分。分針走一大格走了5分鐘,分針走一小格 走了1分鐘這幾個知識點容易混。

  2、讀時間的時候容易易錯,有的孩子分不清時針和分針,把時讀成分,把分讀成時;有的孩子把分讀不準指向1就讀1分;有些孩子當到9時55分的時候時針讀不準確,不知道是該讀9時55分還是10時55分;有一部分孩子一年級學過的整時跟我們現在學的都弄混了把9時整讀成9時60分。

  3、判斷這件事情可能是在哪個時間做的,選出一個合理的時間。有一部分孩子不會讀題,導致讀出的資訊不完整,做題時也考慮的不全面。

  4、過5分,過10分,過一刻之後是幾時幾分這類問題也有一部分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等等

  應對措施:準備羅列出來哪個孩子,哪一部分掌握的不好,對症下藥。利用課餘時間單獨講解,集體提高。爭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好。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9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1.教師角色的變化。

  教師在本堂課教學中真正起到了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時而參與學生的觀察、研究、討論;時而恰到好處的引導、點撥;時而對學生彙報時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時而為學生彙報的研究成果加以重點強調或昇華;在整堂課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根據不同的需要,隨時發生改變,並非一成不變的。

  2.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這節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三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在這三次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自己的發現和解決方法,然後全班交流,此過程中,學生的個性思維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每個同學都能從同學們的彙報交流中獲取到自己需要的資訊。這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幾個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注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

  在整堂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僅學會了讀寫時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獨立發展的空間,既有情感的體驗,又培養了蒐集、獲取有價值資訊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4.整節課的設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無論從課的匯入,還是新知識的探究學習,最後的鞏固練習,都是源於現實生活,用於生活。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0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

  本課一開始,老師以生活中的數學順利地引出新課,馬上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但學生對於“1時=60分”這個時間的進率理解起來時比較難的,時間單位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複雜,老師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上一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一個小格時多少分,一個大格是多少分,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學生弄清這些後,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分和時的內在聯絡。

  本節課老師也有放手讓學生嘗試認時間,讓學生用舊知的遷移,自主探究新知。本課的難點例如7時45分、4時55分這樣的時間,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會看成8時45分、5時55分。當學生出現這些錯誤時,我覺得老師應該讓學生展開討論,透過討論或者用小鬧鐘動手撥一撥,自己得出結論。學生樂於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出來,學習熱情也會被激發。

  另外,在教學中還應滲透德育教育。一分鐘能做什麼?老師適時提出,珍惜每一分鐘,積少成多就可以做好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時間,時間就會悄悄地溜走,什麼事都幹不成。

  本節課的新授部分分為“認識鐘面”、“認識幾分”、“讀、寫鐘面的時刻”、“教學時與分的關係”四個環節。

  “認識鐘面”重點認12個大格和每個大格里的5個小格,課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這為認識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鋪墊。認識分針指到各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因為他們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透過一大格一大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

  “認識鐘面”重點認12個大格和每個大格里的5個小格,課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這為認識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鋪墊。認識分針指到各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因為他們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透過一大格一大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活動,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時間,同時藉助直觀形象的動態演示,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後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讀、寫鐘面的時刻,採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麼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係難在1時=60分的推導,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裡,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