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

  《愛如茉莉》是一篇瀰漫著淡淡香氣的散文,以生動傳情的筆觸,描寫了父母之間互相關愛,有如茉莉一樣潔白純淨,芳香宜人,抒發了對這種感情的讚美之情。

  而這樣的一個關於愛的主題,如何在自然和諧中傳遞給學生,讓一個個十幾歲的孩子理解感悟呢?這引起了我的思考,並進行了幾次嘗試:

  第一次:我以各種鮮花的圖片展示,以及鮮花所包含的不同寓意,透過對比的形式引出茉莉花,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茉莉的平淡無奇、潔白純淨。接著再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父母的生活細節,相機板書動作、語言的關鍵詞語,最後由父母之間親情的愛,延伸到生活中同學朋友的友情,再延伸到社會中的大愛,談自己的感受與收穫。

  整節課上下來,感覺學生對茉莉與父母之間愛的相似點,處於分隔的狀態,聯絡不夠緊密,學生提出“為什麼愛就如茉莉,而不如玫瑰,不如百合呢?”。反思自己對文字的理解,仍處在表面的狀態,沒有能夠抓住題目,解題、破題。

  第二次:我圍繞課題質疑“有人把愛比作玫瑰熱情似火,有人把愛比作愛百合芳香怡人,那為什麼課文卻把愛比作茉莉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尋找愛如茉莉的相關語句,教師結合學生反饋相機引導抓住細節體會真情。最後從關注文字細節上升到關注生活細節,回憶自己身邊的真愛,體會愛。

  第二次嘗試過後,學生能夠清晰地明瞭,母親將愛比作茉莉的內涵,愛就表現在生活中的細節,一聲叮囑、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中,細節中的愛就如同茉莉平淡無奇。然而,學生卻無法真正的體會,為什麼如此平凡的愛,能夠打動人心,能夠溫馨甜美呢?我想,學生可能仍然沒有走進英子的生活,沒有能隨著英子對茉莉認識情感的變化而變化,也沒有能走進父母病床前的那一幕美好的畫面,細細地品讀。由此反思,抓住英子的認識情感變化,進行情境創設,再透過朗讀引領是本節課的突破口。

  經過反覆嘗試,最後,從《小學語文標準》中,我們知道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於是,我再一次認真地研讀教材,深入理解文字,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定了一個主調——以情促情,以情育人。我抓住映兒對“愛如茉莉”的認識情感變化,和媽媽爸爸之間的真情流淌這樣兩條線索,精心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第一步,我採用創設情境,試著把學生帶入到映兒的生活,瞭解作者對他*的話 “真愛就像茉莉”感到了懷疑,藉此提出 “那株茉莉如此平淡無奇,為什麼媽媽說真愛像茉莉呢?”讓學生帶著質疑,到父母平常生活細節中感受,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在匯入部分,五(3)班的學生,順利地進入了文字情景當中,體會到了映兒真愛就象茉莉最初認識態度!

  第二步,精讀細節,體會真愛。在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接著把自己的感受在課堂上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我相機點撥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關鍵詞語等,慢慢地體會真愛往往表現在生活中極其平凡簡單的細節 ,一聲叮囑、一個動作,一個微笑等等。在交流過程的同時,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讀中感悟,體會人物內心那份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愛。它就像茉莉那樣平淡無奇、潔白純淨、幽香縷縷。

  第三步:從關注文字細節上升到關注生活細節,讓學生透過觀看愛的.一組圖片,回憶自己身邊的真愛,引導學生與自己心靈對話,寫出自己對愛的理解,感受愛、懂得愛、表達愛。

  從課堂中學生的反饋來看,我感覺有幾點精彩之處:

  1、注重學生的情感交流。將課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談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共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真愛。

  2、在朗讀指導方面:讓學生在充分談感受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找準關鍵詞讀出感情。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我還恰當地運用了範讀,用聲情並茂的語言來渲染環境,用音樂營造氣氛,激發學生的情智,透過努力,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3、在這個總結昇華部分,我感覺到一播放這一組愛的圖片,學生被深深吸引住,因為這些圖片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勾起學生的點滴回憶,借時我再將寫話訓練融入課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透過學生寫作的發饋,感受到學生的情感有所觸動,效果比較好。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存在遺憾,感覺不足的是在對“掏”“鑽”等動作的領會上還沒有到位,文中還有許多愛的細節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也許,在“品字”中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讀文”中感受出景語文字的溫度。這樣的教學,或許就是一種更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