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範文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範文

  《藤野先生》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該文資訊容量大,內涵豐富,文章富含感情,下面給大家分享藤野先生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1

  本週在方老師的引領下,與白楊小組的成員們一起透過《藤野先生》和《背影》來展開對“讀寫結合”的研討。我透過《藤野先生》的教授表達了對“讀寫結合”的思考,課畢,內心長久的處於泥潭之中,彷彿魂魄被抽出一般,這堂課沒上好!比較幾位老師的課後,特對自己的課進行以下反思,以促進專業技能的成長:

  1、“讀寫結合”重在解讀文字,文字理解透徹,寫也能迎刃而解。魯迅先生曾說過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訴我們一個問題就是“怎麼寫”,所以若能讀懂文章,明白了“寫什麼”方能自然的過渡到“怎麼寫”。若能將每一篇文章作為一個範本,解決好“怎麼寫”,“讀寫結合”也就能水到渠成的實現了。對於《藤野先生》,備課期間教師自認為魯迅在寫什麼已瞭然於心了。文章以我在日本的經歷為線索,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與感激,與其說“我”在回憶藤野先生,不如說“我”在回憶自己在日本的留學生活,含蓄的表達了當時的處境、心理和轉變。理解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激,藤野先生在我心中的至高地位,就要從理解魯迅的處境和內心入手,感受這位老師在一個青年最無助最彷徨時出現,這份超越民族的關愛對他成長時莫大作用,方能理解那份沒齒難忘的情感。但文章“怎麼寫”,從教學中透射出教師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是不明晰的。教師將與藤野先生無關的內容統稱為“閒筆”,這樣的提法無可厚非,但為什麼要用閒筆,何處應設定閒筆,在課堂教學中並未涉及,所以學生對這一概念實質是很模糊的。究其原因,教師對文章的行文脈絡總體把握是不清晰的,所以在講授時板塊雖然清晰,但思路卻是混亂的,導致文字的結構被割裂,學生對文字思路的理解也就不明晰,所以“怎麼寫”也就不明晰,教學目標就無法很好的實現。而董安琪老師,先引領學生概括總結寫藤野先生的幾件事,再引領學生總結與藤野先生無關的幾件事,這幾件事都在寫什麼,思考這些事對錶現藤野先生有什麼好處?最後總結寫人記事可以在寫人時融入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教學思路清晰,這份清晰來源於教師對文字的把握。相比筆者教學目標能夠更好的實現。

  2、追問不等於碎問,追問是為了推動課堂目標的達成,而不是干擾教學目標。聽了幾位名師的課後,對幾位老師的追問留下了深刻印象,猛然發現追問是深入文字,提升學生思維的良好方式。平時的教學中我也開始東施效顰,自認為不斷的問同一個同學問題就屬於追問,直至此次課,在方老師的善意提醒下,我才意識到我所謂的追問只不過是瑣碎的預設性極強的問題。之所以是瑣碎的,因為這些問題不能緊扣教學目標,雖然一些問題可以深入文字,卻與教學目標毫無關係,追問是為了挖掘文字後,迴歸主問題,達成教學目標,而不是擾亂學生思路,摸不清課堂學習的重點,將教學目標越推越遠。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自己的設問,何時問,問什麼,也是我提高課堂駕馭能力的一個方向。

  3、真正有效的小切口是學生可以爬上的小臺階,方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當我在設定學習“閒筆”這一教學環節時,自認為切口較小,但實質操作中方發現,小切口是透過一個視角,一扇窗,掌握一種切實的方法,使大多數學生能有能力的提升。而我雖然最後透過文字也對如何寫“閒筆”總結了方法,但大多數學生卻沒能掌握,只有少部分學生在寫作中融入了“閒筆”,但這樣的功底並不是這節課老師給予的,只不過在老師提供了這樣的意識後,開始有意識的應用而已。回顧自己對切口的設定,理論上雖然有提升,但與文字的緊扣性並不強,未能從文字解讀中自然的生髮,也未讓學生形成深入的印象,拔高實現的過分突兀,臺階設定過高,致使許多學生沒有邁開步子爬上來。

  而殷老師從《背影》的自然環境的描寫的自然之冬,引申到朱自清的家族之冬、事業之冬、生命之冬、時代之冬就會過渡更自然,學生理解也會更加容易,文字解讀的厚度和深度也很好的呈現了出來。小切口,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是選哪個切口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藤野先生》我用閒筆作為切口,因為閒筆本身涵蓋的資訊量較大,一堂課是很難實現的,若能將閒筆的範疇再做縮小,變為如何用好鋪墊,也許教學效果會更好。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2

  《藤野先生》是蘇教版語文書中九年級下冊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我安排了三課時來學習。課文學完了,靜下心來回顧整個課堂教學,有收穫也有遺憾。

  收穫一:我記得以前張麗萍老師說她在教學時,把閱讀名著《朝花夕拾》和課文《藤野先生》整合到一起來學習,我試了試,感覺還可以。魯迅先生寫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學生必讀書目之一,寒假已佈置學生閱讀全書。第一課時我重在引導學生回顧《朝花夕拾》這本書的內容,從寫作背景,篇目,主要內容到寫作目的。先讓學生對整本書有個感性認識。然後再由魯迅先生對要為他出《魯迅全集》的日本朋友說,希望把《藤野先生》編進去,引出《藤野先生》的教學。這樣既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又由面到點,加深了學生對《朝花夕拾》的認識。把《朝花夕拾》和《藤野先生》放一塊學,學生會有整體的印象和深刻的認識。

  收穫二:寫作文是學生最頭痛的事,而學生筆下的人物形象也多是千人一面。怎樣把課文學習和寫作有機地聯合起來呢?我試著以《藤野先先》為例,從中析出記敘文寫人的技法。讓學生精讀第6段到第23段,首先說說藤野先生是一位什麼樣的老師,你從什麼地方看出?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能很快概括出來。我把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上:作者是怎麼刻畫藤野先生個人物形象的?自己先思考,在書上批註,組內討論交流。學生再次認真讀課文,討論交流後總結出如下幾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運用外貌、語言、動作等多種描寫方法;

  ②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

  ③詳略得當;

  ④寫真人真事,抒真情。

  我覺得,像這樣以課文為例子,從文中析出寫作的技法,比泛泛講授寫作技巧更有效。

  遺憾:由於九年級時間緊張,我只是就這一課為例來說。課後想想,學習時把相關學過的寫人的文章比如《我的母親》、《背影》等讓學生再回顧一下,是不是會總結的更全面,學生印象更深刻呢?另外,寫作技法重在運用,本來我是準備佈置一篇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但還是由於時間關係,加上學生作業多,就沒讓學生寫,比較遺憾。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3

  《藤野先生》是八年級下冊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感情真摯的憶師範文,文章回憶了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和藤野先生相識交往的過程,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認真負責,正直,毫無民族偏見的老師形象。同時,文章也透出了魯迅先生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他棄醫從文的原因。

  講授這篇文章時,我設計的是三課時完成教學。

  第一課時,進行字詞、課文的梳理工作。從課文中的“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線索,理清文章所記敘的事件,並且歸納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我對於藤野先生的感情。

  第二課時,抓住課文中對於清朝留學生和日本愛國青年對於先生的詆譭來理清“我”的思想歷程,明確先生的愛國之情。

  第三課時,集中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課時的設計,應該說層次性很明確,第一課時,側重於整體掌握和理解課文;梳理文章在選材典型並能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第二課時,則側重於抓住“愛國之情”這一條主線來分析“我”的棄醫從文的原因。第三課時,理解魯迅先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

  在學習之前,我制定了導學案,設計了一系列問題,有對於課文內容的閱讀,要求學生讀三遍,對於文中的生字詞進行圈畫和書寫,並且針對每一課時講授內容的不同,安排學生完成針對性的討論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小組做好,針對導學的內容進行討論,合作交流,解決疑難。應該說課堂進行的還是很順利,也和自己當初的設想很符合。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很不足,對於課堂預習,學生完成的質量不一樣,有的認真,有的應付,結果導致討論的時候,有的輕鬆,有的忙碌還迷茫,發言也就不積極,學習效果就會差一點。同時,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有的小組嚴格按照要求討論,組長認真負責,效果明顯,有的小組則是說話或者是一個人發言其他人聽,達不到共同掌握知識的目的。

  在以後的教學中,如何充分的利用小組合作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還將是我努力探索的。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4

  《藤野先生》回憶魯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

  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5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篇幅較長,與現在的學生生活的時代較遠,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呢?本設計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做的:

  首先,長文短教。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即:一課時分析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一課時領會魯迅的愛國之情。

  其次,難文淺教。從分析事例入手,引導學生領會魯迅的愛國之情,降低理解主題的`難度。

  這兩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解線索(兩條線索),才實現了難文淺教;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讓學生領會文章的精髓。

  教學過程中,既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師點撥到位,學生探究深刻,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6

  《藤野先生》是一篇經典文章,幾乎每一個段落都有可分析的地方,象上文言文那樣串講式的講授學生肯定受不了,應該抓住文章的主要東西有選擇性的分析幾個地方,然後再讓學生自己結合背景和魯迅的生平去理解。

  因為事先就已經讓學生預習過這篇課文(我總是要求學生提前自行閱讀教材裡的課文),所以開門見山的說這節課將學習《藤野先生》,見學生反應平淡,知道他們沒讀出味道來,於是我慢慢從魯迅的有關知識引入,簡要回顧魯迅的生平,並說這篇課文融入了魯迅的兩中情感:一種是魯迅對藤也先生崇敬和懷念之情,一種是魯迅的那種複雜而又深沉的愛國之情。讓學生從整體情感上對本文有個宏觀的把握,然後我重點介紹的課文寫作的時代背景,並插入對魯迅生平和思想變化的介紹,這樣學生對課文中作者的感情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在這一過程中,我覺得最大的成功之處不是學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愛國情感教育,當我講到日俄為爭奪中國的領土發生的那場戰爭,清政府卻無恥的保持中立時,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被激發,義憤填膺,緊握拳頭,對清政府的做法的憤慨,對帝國主義的強盜行徑的仇視溢於言表,這比空洞的說教有成效多了,當然最主要的是教者自己在慷慨激昂的講述中已經進入了情景狀態,營造了一種很好的氛圍。

  在學生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後,再去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語句就很容易了,譬如說對仙台人的熱情魯迅說是一種“物以稀為貴”的反應,很顯然並不是魯迅的不領情,而是有著特殊的背景的,我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和魯迅生平分析,當時的中國是弱國,魯迅做為弱國的子民在強國裡難免會產生一種自卑,而一個毫無民族感情的人是不會產生這種自卑的,因此這裡其實曲折的表現了魯迅的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同時,有了這些基礎,作者後面寫道的放棄學醫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了,魯迅是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東渡日本留學的,但在幻燈事件中他看到了中國的積弱實際上是一種思想的落後,是一種愚昧,並不光是物質上落後,如果不從思想喚醒這些麻木的國民,中國永遠不會強大,學好了醫術最多隻能醫好幾個好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身體健康而思想麻木的看客,所以,他離開了藤野先生,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去辦刊物,從事文藝了。

  等等,這些只是在上課時的幾個方面,即情即景的臨場發揮讓我體會到了那種引導得法,交流通暢的舒服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