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公頃的認識》教學反思
《認識公頃》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平方千米和公頃中的第一部分內容,下面給大家分享《公頃的認識》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公頃的認識》教學反思1
在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面積單位適用於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而計量較大的土地面積這些單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之一——公頃。在此基礎上同時利用照片和文字說明介紹這些學生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遊景點、著名建築,有效激發學習熱情,營造了學習氛圍。由此讓學生感知,教室的面積有50平方米左右,圖中北京天安門、上海世博園中國館面積比教室的佔地面積大得多,顯然“平方米”不合適,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上,自然引入“公頃”這個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公頃”,但對於“公頃”的概念仍然比較陌生。教學的重點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還要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透過與現實中的學校、操場、教室、多功能廳的比較讓學生來感知1公頃有多大。但又有些顧慮,所以在讓學生感受活動形式上還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帶學生到學校操場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長度,讓學生想象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組織28個左右的學生圍成正方形感受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反覆感受體會,逐步加深印象。
《公頃的認識》教學反思2
《認識公頃》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第一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雖然已初步掌握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對這些面積單位概念建構的過程也初步瞭解,但對於公頃,學生不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表象。教學的重點應是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如何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認知1公頃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的教學中從學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開教學。
1、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學生對1公頃的佔地面積缺乏明確的感知與瞭解。因此,我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引入,透過對已學過的面積單位的複習,勾起學生的回憶,建立起知識的連結點,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喚起他們學習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的需要,從而切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公頃。
2、“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製作了圖片讓學生觀看,瞭解公頃,但這只是初步的感知,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學習中意識到1公頃有多大。我從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學校、教室等場所的佔地面積出發,讓學生把它們的面積與1公頃比一比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大約要200個自己的'教室、或者我們學校佔地面積大約有1公頃,這樣學生就在自己的計算與比較中體會到1公頃確實是很大的,公頃是用來計量大面積的面積單位。透過學生主動地去想象、嘗試、發現、思考和歸結,比較深刻地體會了1公頃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3、在幫助學生基本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之後,我又出示了例題中的一組照片,向學生介紹這些他們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遊景點、著名建築,有效激發學習熱情,營造了學習氛圍,也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4、在認識到“1公頃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後,不應該只讓學生讀一讀1公頃的概念,還要問一問學生1公頃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嗎?讓學生真正理解1公頃,比如只要長方形的長與寬相乘得10000平方米,那麼面積就是公頃。
5、在感受“1公頃”的大小時教學節奏要放慢,重點的地方要慢慢講,講清講透,不能走過場,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認真地去感受、體會,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
“公頃”這個概念在被學生感受、類比,遷移中不斷建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被逐步喚醒,思維之弦被撥動,學生逐步構建和生成著自己對公頃的理解。
《公頃的認識》教學反思3
《認識公頃》是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內容。本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聽過見過“公頃”這一詞語,但絕大多數學生對公頃的實際意義仍然是很陌生的。由於公頃是一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怎樣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來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在教學新知識前,我帶著學生回顧了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1平方釐米是邊長一釐米的正方形,大概有學生手指甲大小,1平方分米是邊長一分米的正方形,可以用兩個手進行比劃,類似於拍照的框架,1平方米也就是教室門的一半大小,以及區分了為什麼1平方分米等於100平方釐米而不是10平方釐米,在以此類推其他幾個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關係,而後問:除了這些面積單位外你還知道哪些面積單位?自然揭示課題,學習“公頃”這一新知識。
因為課前已佈置預習,所以我儘量讓學生自己說:課前你們對“公頃”這一教學內容已進行了預習,透過預習,你對“公頃”有了哪些瞭解?學生很順利地說出1公頃的概念: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這一概念還比較抽象,於是我引導學生感受100米這一長度,使學生對1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進而想象並體會出1公頃的面積大小。同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讓28名學生在操場上圍成一個正方形,感受大約100平方米的大小,並讓學生思考大約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是1公頃。學生透過簡單的推理,體會到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公頃。告訴學生操場的長寬,算出學校的面積是8000平方米,學生每天都會去做操,每週也會有三節體育課,對於學校的操場很是熟悉,對於公頃感知更準確,還有學校的教室大概50平方米,一公頃大概需要200個教室,我們學校總面積是3。6公頃等等,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範圍為依據,並結合學生熟悉的環境做具體的描述,這樣有利於幫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
綜觀公頃概念的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學生要獲得一個正確的數學概念,對於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1公頃的大小要想透過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只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身邊的事物聯絡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建立起對公頃的理解與感知。
《公頃的認識》教學反思4
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公頃”,但對於“公頃”的概念仍然比較陌生。教學的重點如果僅僅是讓學生知道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顯然是不正確的,而應是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如何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認知1公頃到底有多大呢?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進行了嘗試。
這節課我沒有設計豐富多彩的匯入,開始就進入複習回憶階段。讓同學們想:都學過哪些面積單位,然後螢幕出示邊長1釐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感受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同學們掌握的很好,順口就能說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這些耳熟能詳的知識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信。
公頃是一個很大的面積單位,所以建立1公頃的實際大小的表象較難。所以在上課前,我帶領學生去了隔壁的小區走了走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周長。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把眼睛閉起來,回憶當天走了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公頃。然後要求學生討論1公頃等於多少平方米。但這只是初步的感知,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學習中意識到1公頃有多大。我從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學校、教室等場所的佔地面積出發,讓學生把們的面積與1公頃比一比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大約要200個自己的教室、或者4個我們學校的操場合起來才有1公頃,學校雖然看上去很大,但是佔地面積還不到1公頃。這樣學生就在自己的計算與比較中體會到1公頃確實是很大的,公頃是用來計量大面積的面積單位。透過學生主動地去想象、嘗試、發現、思考和歸結,比較深刻地體會了1公頃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在幫助學生基本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之後,我又出示了例題中的一組照片,向學生介紹這些他們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遊景點、著名建築,有效激發學習熱情,營造了學習氛圍,也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所以在練習中我安排兩個層次的內容:
(1)基本練習:本節課教學中的第一次反饋。(82頁試一試)做這題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計算大的土地面積用平方米比較麻煩,並體會4公頃有多大;
(2)綜合練習:主要防止思維定勢與惰性思維。(練習十四4題)在學生算出苗圃的高以後,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平行四邊形,又經歷了一次對1公頃的感受。
綜觀公頃概念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認識公頃,建立這樣一個面積單位,學生是需要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的,需要不斷地累積表象認識,一個正確的數學概念,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1公頃的大小要想透過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唯有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範圍為依據,並結合學生熟悉的環境做具體的描述,才能幫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