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筆算除法》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筆算除法》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筆算除法》的教學反思

  鏡頭一:

  1.師:把42棵樹苗,平均分給3個班,每班分得多少? 教師讓學生先列式,再試著筆算。學生出現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不會做,愣神兒或到處看;第二種情況,仿照以前學過的表內除法豎式的寫法,直接在豎式上一次性寫上14(口算的);第三種情況,正確的豎式寫法。(學生板書出兩種寫法)

  2.學生根據兩種板書質疑:第二個算式怎麼那麼長?算式中的3式怎麼來的?怎麼會有兩個12? 師:423到底該怎麼寫呢?請同學們藉助小棒分一分,想一想怎樣用豎式計算。

  教師提出要求:(1)分小棒是你分了幾次,在豎式中怎樣反映出你每次分的過程?

  (2)先分什麼?在豎式上該怎樣寫,再分什麼,在豎式上又該怎樣寫?

  (3)先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再把操作的過程說給同位聽一聽。

  3.學生獨立操作。

  4.操作彙報。請一位同學上臺展示操作過程。在操作時突出操作的每一步與豎式結合起來,完成豎式的書寫過程。

  5.集體評價前面錯誤的情況。

  今天學習的豎式計算與前面學的哪兒不一樣?

  6.課堂練習:562要結合分小棒的過程,說說筆算的每一步是怎麼來的。

  反思:

  教學用書上無論對加減法還是乘除法中的擺一擺都有一個具體的說明:當提出用豎式計算後教師可提問學生思考怎樣列式並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小棒圖和豎式,讓學生明白每一步計算的算理。顯然用小棒圖是來解釋豎式計算的算理的過程的。整體感覺教師雖然安排了讓學生展示擺小棒的過程,也用課件動態的演示了分小棒的'過程,但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心理學認為,用簡明的詞語來表述複雜的事物、有助於簡縮思維過程和不斷地抽象、概括,學生語言內化的過程既是知識的內化過程,也是思維的提升過程。在教學中雖然有擺小棒操作的意圖,也注重了數形結合,學生仍未能透過操作所建立的直觀經驗來指導自己學習筆算除法。

  鏡頭二:

  1.師:把42棵樹苗,平均分給3個班,每班分得多少? 師:怎樣列式? 生:423

  2.小組合作交流,用小棒分一分,驗證結果。

  3.彙報是怎樣分的。明確:分了兩次,先分成捆的,再分單根的。

  4.試寫豎式。用除法豎式體現出你兩次分的過程。 小組同學商量著有的擺、有的寫

  5.板演: 生1:直接在豎式上一次性寫上14(口算的)再在42的下面直接寫上42,最後在下面寫上0; 生2:正確的豎式寫法; 你是怎麼想的,結合分小棒的過程,給大家解釋一下。

  6.小結回顧。 再靜下心來回顧一下我們剛才是怎麼分的,先分成捆的,再分單根的,所以我們筆算除法時,也從高位算起,分一次,除一次。

  反思:

  這樣的操作過程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把擺小棒放在引入豎式的前面,並用小棒來解釋口算的結果。讓學生充分感知擺小棒操作的每一步,再引入豎式,使學生關注豎式的書寫格式與小棒操作的內在聯絡。突出了學生說、想、自我反思、自我抽象的內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除法豎式就象分小棒一樣是幫助自己解決423這個問題的,這樣學生便將素樸的直觀經驗轉變為了精緻的抽象認知。但有的學生還是不清楚分小棒與理解算理之間的關係,分小棒對筆算除法有什麼樣的作用不明確,導致學生木然於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