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篇1
工程問題是研究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者之間關係的一個數學問題。它與研究這三個量之間關係的整數工作問題的解題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問題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效率沒有直接指明,解題時要用單位1表示工作總量,用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這是工程問題的基本特徵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總量已知的比較簡單的工程問題的應用題。例如:工程隊修一條長1800米的公路,甲隊單獨做需要12天完成,乙隊單獨做需要12天完成。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讓學生進行解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然後,我把工作總量1800米該為3600米,讓學生猜一猜,現在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呢?學生們非常激動,有的說,太簡單了,不用計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學生把手舉的高高,想回答。有的學生切切私語。我馬上讓學生回答,第一個學生回答的是工作總量是原來的2倍,那麼,合作工作時間肯定是原來的2倍。第二個學生馬上回答說合作工作時間和原來的是一樣的。
乘此機會,我又追問你有辦法證明合作時間沒有變嗎?這為學生馬上說有。於是他用了剛才的這種計算方法證明了工作時間沒變,其他學生心服口服。而後,我又問學生如果工作總量變900米,現在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呢?當我問題一說出,學生就說,現在不會上當了,當然還是和原來的一樣啦?那麼就請你們計算一下?計算出來結果還是和原來一樣。於是,我就設下疑問,為什麼工作總量變了,合作的工作沒變呢?透過四人小組合作,並交流,然後,在小結時我又把學生說的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下,這樣學生明白了工作總量不管怎樣變化,只要兩隊單獨完成的工作時間沒變,兩隊合作的工作時間也是不變的道理。在此基礎上,我將工作總量抽象為一項工程,由此匯入新課,然後,讓學生進行嘗試練習。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學生不僅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潛能,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的開心,教師教的快樂。
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篇2
工程問題是小學階段比較抽象的一類應用題。最近,這幾個單元的學習有沒有再涉及有關的工程問題。所以在做綜合題的時候,有不少同學看到工程問題都沒有思路了。我針對這個情況,先讓學生開啟課本,找到第三單元分數除法工程問題的例題,讓學生先看一遍例題,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對例題的理解,也就是複習一遍。例題:修一條公路,如果一隊單獨修需要12天修完,如果二隊單獨修18天修完,那麼兩隊一起修幾天能修完?學生很容易根據課本列出算式,但是我會為了進一步複習工程問題,問1/12表示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主要提問程度中等偏下的孩子,還真的是說不出來表示表示什麼,讓其他孩子補充,我有再強調了一遍。把整個工程也是這條公路看作單位“1”也就是工作總量是1,工作時間是12天。根據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所以1/12就表示一隊的工作效率。那1/18呢?問程度比較差的那幾個孩子,真的聽課了知道1/18表示二隊的工作效率。那麼要求合作的工作時間,也就是用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這樣既複習了例題也仔細的複習了算式的意義。
接著,讓學生說一說同步上的那個工程問題。題目是這樣的:一堆貨物,如果甲車單獨運需要6次,如果乙車單獨運需要8次,如果兩輛車一起運,幾次能運完?這個題目是把這堆貨物看作單位1,甲車一次運總數的1/6,乙車一次運總數的1/8,所以1÷(1/6+1/8)就表示合作的工作時間。
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篇3
工程問題就數量關係而言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難,這節課的難點主要是學生一下子難以接受用分率進行分析解題,比較抽象,學生初次接觸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工程問題被許多老師研究過,也看到過各種各樣有特色的設計,有的先進行分率方面的鋪墊再進入研究,有的出示工作總量是具體數量的工程問題直接研究,透過變幻數量的大小,讓學生髮現工作時間始終不變,從而轉入真正的工程問題。但到最後總讓學生感覺不到簡單。不管如何設計,有一點是相同的即讓學生把具體數量和分率兩種不同方法的相似點一定要揭示出來,另外,用分率解的思考的參照物應是用數量解的思路。
基於以上的情況,我設計了本堂教研課的思路:修一條()千米的路,甲隊單獨完成要10天完成,乙隊單獨完成要15天完成,兩隊合作,要幾天完成?這樣一個問題作為研究的材料,這條路的長路由學生自己補充。我自認為這樣設計有以上幾方面的優點:1、讓學生在決定這條路的長度的過程中,他們要進行估計和計算,因為不是隨便哪個數都能除盡的,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培養數感。2、這條路的長度就一個班的學生而言一定是多種多樣,學生彙報出來的數量也一定很多,這樣就不用老師多費口舌變幻各種資料,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來理解這節課的.難點:為什麼這條路的總長變了而合做的時間卻不變?從而為引出把單位“1”看作路的總長作了良好的鋪墊。
原本想,學生在彙報時應該是精彩紛呈的,但學生在獨立嘗試時卻發現大部分學生用1作為這條路的總長,而且幾乎找不出用具體數量計算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我們班的學生格外聰明嗎?肯定不是的,下課後通過了解才知道,因為佈置家庭作業中拓展題涉及到了工程問題,老師沒教過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學生進行了自學,所以出現了我沒教就已經會用單位1來解了。這種半生不熟的課真的好難上。我們是同磨一節課,這樣的細節應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研究,是放一放還是出現就解決呢?看來還得透過試驗才能知道。
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篇4
幾年來,我都擔任畢業班的數學科教學工作。在教學工程問題這一內容時,首先複習工作問題的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的基本數量關係,然後,再反覆說明工程問題的特徵,最後,才結合例題,引導學生應用基本數量關係去解答有關問題。但是,效果總不盡人意。今學期,教學這一內容時,我解放思想,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質疑,探索求解。一句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探求知識,去獲取知識。
一開始,電腦出示準備題:某公司要加工240000個零件,(1)平均每天加工3000個,要幾天?(2)、如果由甲車間加工8天,平均每天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3)、如果由乙車間加工要12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學生解題後。我提出問題:現在這批零件要求提前完成,可以怎麼辦?於是共同編成例題,個人獨立試著列出算式,彙報、師把學生彙報的算式板書,再分組討論,交流。驗證各種方法的正確性。最後2400000個這個條件擦掉,提問:這題該怎麼解答呢?學生解題後,組織學生討論改編前後,解題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師生共同歸納工程問題的特點和解答方法。
這節課,由於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教學效果良好,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