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

  成功之處:

  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角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圖形,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見到的角不盡相同。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從而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標號角以及畫角。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三個環節:

  一是透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

  二是透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

  三是透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學會給角進行標號以及畫角。

  在認識角時,先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後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透過兩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邊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從而介紹角各部分的名稱,接著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最後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畫角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顧剛才見到的角都是怎樣畫的?因為有了剛才畫角的過程,學生紛紛敘說自己的畫角的步驟,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較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為學生對於畫角都有了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認同比較好的畫法,所以,我覺得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好處的。

  不足之處:

  例如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在動手實踐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夠明確,使得某些同學不知道該幹什麼,標號角的時候,裡面不應該加角的符號,應該多加強調。

  還有在帶學生指讀、強調頂點和邊的感覺這些地方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後來拖堂,其實直接可以透過做題讓孩子們自己說出來,只是語言會不太規範,但是這時候我再進行總結就不會顯得這麼囉嗦。

  另外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處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時候有些倉促,應該在練習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就比較容易了。還有學完之後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時候,應該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個大家都能看見的角?這樣就不會顯得特別亂。標號角的時候,讓學生說一說誰知道怎麼標號?沒有人說,這時候應該讓大家開啟書自己先看看再說,落實每一步環節,不要著急。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我覺得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多方面向學生帶給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設計讓學生動手比賽折角,看哪一組折角的方法多,還設計讓學生自學畫角的方法等。透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忙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創設搞笑的數學情境。數學情境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忙。我也努力在這方面進行設計,也取得了必須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時候,插入學生們感興趣的動畫,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用心性,從而更有興趣的來學習有關角的知識;在找角時,設計讓學生觀察、尋找教室的角,透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真正學會“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解決教學重難點。本節課透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很好地解決了本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課件演示形象、直觀,取得較好的效果。

  但是,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從不同側面我瞭解到,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體驗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見過的角和頭腦中的角,主要還有:人民幣中的“角”、牛角、羊角、牆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個幾何中的“角”,要把“角”從生活中抽象出來對於他們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透過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說一說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本堂課我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開始,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用一張紙折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再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最後用兩根硬紙條做活動角,讓學生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整堂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操作貫穿始終,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但是在教學中,學生對於角的大小和圖形的大小概念有些模糊,有些同學還是沒能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句話,應該藉助兩個角的比較來使學生加深印象。折角時,有些學生對於角的概念模糊,有幾個學生把弧形的也當作角,所以不會折角,在折角之前,應該讓學生認識角,並把判斷是否是角的環節放在前面部分。再是學生對於生活中的角與數學中的角意義理解不夠深刻,還不能正確描述怎樣的是一個角。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4

  成功之處:

  反思這節課,我能努力實踐著新課程的理念。這節課的嘗試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關注生活經驗,重視實踐操作,讓學生經歷角的含義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先讓學生說說在生活當中看到過或聽說過哪些角,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然後在找角摸角畫角分辨角等活動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親歷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評價學生讓他們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利用學具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從而使課堂真正煥發生命活力。

  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不夠準確,預設的活動沒有按時完成。

  2、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練。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5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透過我們坊內老師對任教班級的前測,發現學生基本上對於角都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他們的認識偏向生活化,比如他們知道我們身邊的物體存在角,如書桌、課本、門、國旗、紅領巾等有角,然讓其指出角在哪裡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指向角的頂點處,由此可見對角的定義的理解與掌握是本課的一大難點,尤其是角的辨識。

  透過兩個多月的學習,我們也充滿了激情與衝勁,希望能借助資訊科技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然實際教學中,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只運用了課件與實物投影,但效果仍是不錯的,尤其是課件中角的動畫演示,形象而生動,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激情,讓他們對課程的學習充滿興趣。

  在課程的設計上,我們更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識的培養,讓學生透過觀察、辨認、交流、合作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去豐富知識,掌握角的定義與特點,並指導角的特性。

  我認為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因為課的內容較多,也更側重於實際操作,導致動筆練習內容比較少。再則,由於資訊科技的使用稍顯貧乏,使得課程的呈現稍有不足。但坊內老師的反響倒是不錯,認為在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上抓住了關鍵,也讓學生建立了對角的認識,形成了表象。

  希望能在之後的教學中運用更多的資訊科技,更好地為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