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透過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得來的教學反思

透過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得來的教學反思

透過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得來的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為課文裡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字“對話”,我採取了一些教學手段以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魔術激趣,整體感知

  根據課文特點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和抓住“水”是會變化的一個過程。為了突出這個“變”,在匯入時,我特意說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從而,讓學生明白小魔術師就是“水”。

  二、緊扣主線,朗讀感悟

  學習課件時,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老師參與到我會變“雲”,激發學生的'參與面,調動學生的興趣。接著,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透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透過朗讀感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不同形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朝霞與晚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