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精選6篇)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 篇1

  我認為,“探究式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指導學生開展了多種數學活動,體現了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靈活選擇。

  在認識鐘面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彙報出在鐘面上發現了什麼,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然後指導探究。觀察鐘面時,透過認一認、指一指、數一數、撥一撥等操作活動,總結歸納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面有5個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在探究時分之間的進率時,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自己抽象概括出時分之間的關係,較好的揭開了知識的奧秘,有助於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單位比較抽象且不易理解。由於學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時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在教學時,我儘可能的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用鐘錶,讓學生在實際觀察、操作中體驗時間長短。在體驗1分有多長時,我設計了一些活動,在體驗1分有多長時,我設計了一些活動,使抽象的概念變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我讓學生看動畫片,聽鐘聲,看一些有關一分鐘的資料。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 篇2

  《認識時分》是在一年級認識鐘錶,會看幾時、幾時半、大約幾時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分,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學這節課時,我很好地利用了課件,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

  一、利用課件激發興趣,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課一開始就出示課件觀察鐘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鐘面,特別是認識了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間又有5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還透過課件一一讓學生去數一數。使學生透過具體的觀察、操作,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更全面地認識了鐘面,並且也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然後再引導學生認識時分,使學生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隨後透過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走動,得出結論:1時=60分。在這個環節中,利用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去觀察,在觀察、思考中理解。同時在最後的練習中設計的“拼圖遊戲”,也激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道題不但進行了認識時分的練習,也起到了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的作用。

  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思想

  這節課有的放矢地向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德育教育。在教學中,我向學生髮出邀請,讓他們來體會 “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內你能做哪些事情”,然後教師又展示收集到的資料“一分鐘的價值”等等,這些都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一分鐘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卻能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時間。

  存在問題

  1.引入時分時不夠巧妙,如果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讓學生認識到精確到時分的重要性就更好了。

  2.整堂課中,老師講得太多,沒有讓教具、學具、媒體結合起來,應該讓學生動手撥一撥鍾,親身體驗一下時間的變化。

  3.課堂中讓學生體驗一分鐘,舉例一分鐘可以幹什麼,老師出示蒐集的一分鐘的價值,還有時間名言,情感目標太多,這樣顯得主次不分了。

  4.教師語言缺乏激情,評價性的語言也不夠,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 篇3

  時、分、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這節課的內容是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半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以及認識時間單位小時和分,知道1時=60分。

  學生對於1時=60分這個時間的進率理解起來是比較難的,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複雜。這也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上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一個小格是多少分,一個大格是多少分,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學生弄清這些以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分與時的內在聯絡。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節課是個很好的機會。1分鐘能做些什麼?我先讓學生有的寫字,有的做題,然後又出示很多資料說明一分鐘裡可以做很多事情。適時提出,珍惜每一分鐘,積少成多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時間,時間就會悄悄地溜走,什麼事也幹不成。

  本節課還有一個難點,例如7時55分、2時50分這樣的時間對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看成8時55分、3時50分,所以在今後的課堂中還需經常鞏固練習。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 篇4

  “時分”是在學生對時鐘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時分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並且還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在認識時間方面由於知識點較多較凌亂,很多孩子對於認識時間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同時也強調:要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課伊始課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圖及時間,提出問題,匯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同時,在探究新知的整個過程中,並充分利用課件演示觀察發現鐘面,透過自己的觀察找出了鐘面上的知識。在“認識時分的關係”這個難點時,我藉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最後,在課的結束中,我又藉助於課件播放音樂,運用歌詞“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鐘”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情感教育,使課在最後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不僅學會了知識,還感受到時間的寶貴。不僅使學生回味無窮,也讓聽課者餘音繚繞,美的震撼。

  二、做好學生的引導者,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

  課標中指出: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不是一種告訴。在探究新知的整個過程中,我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做好學生的引導者。透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和提出質疑:“數字是不是擠成一堆?它們的分佈有什麼規律?”、“鐘面上有幾個小格,你是怎麼數的?等等,讓學生自主認識了時針分針及鐘面上的數字和數格的好方法。同時在觀察與回答問題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時間的模型。

  三、注重聯絡實際感悟時間

  課標中指出: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服務於生活。在對時間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後,讓學生充分利用空間資源,親自跳繩,寫字,做算術題等,現場體驗一分鐘有多長,不僅感受到時間的快慢,更感受到時間的珍貴。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體現。

  四、做好課的首尾呼應

  在課的開始,我埋下一個伏筆:7時半和7時30分誰說得對?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在學完新知後,我對問題進行了回籠:你能解決剛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了嗎?做到了首尾呼應,承前啟後,讓學生學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做到: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帶著收穫走出課堂。

  當然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教學思路還不夠清晰,使得在教學的某些環節有些混亂,沒有幫助學生很好的掌握知識。比如:( 根據課堂生成來說)其次,不信任我的學生,教學方法單一。在心理上始終不願意放手讓學生自己走路,所以課堂上我還是以一個統治者的姿態高高在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少。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機械地接受我的灌輸,而不是課堂的主體。比如:( 根據課堂生成來說)最後,課堂機智不夠。我還不能很好的利用學生提供的資源進行教學,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逐步改進自己存在的不足與問題,爭取每一天都有一點進步!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 篇5

  前些天我觀摩了市觀摩研討優質課評比,對於一天的學習讓我學到了很多,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嶧城區陰平鎮白山前小學的楊盼老師講的《認識時分》。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並對作息時間有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時分秒的認識也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時分重要的內容,有很強的實用性。楊老師很年輕整節課的`氣氛也很輕鬆。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出課題

  本節課以上課的時間入手,教師展式時鐘,時鐘上恰好是上課時間,教師提問“現在大約是什麼時間?你能具體說出是幾時幾分嗎”。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大部分時間能準確讀出時間。情境貼近學生生活,且簡潔明瞭開門見山。不僅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也節約了不必要的時間,同時讓學生感受生活中需要認識鐘面瞭解時間,讓學生體會認識時間的意義。

  二、充分利用電教裝置,引導學生探索新知。

  這節課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課件製作的特別出色。

  (一)認識鐘面,由小組交流在鐘面上都發現了什麼,在“鐘面上共有多少大格和小格”的問題上,結合課件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數格子。給學生加深了印象同時也滲透了

  對同一問題可以有多種方法解決的思想。

  (二)認識1時=60分。大部分學生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一時,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課件展示鐘錶,讓學生在課件演示過程中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時針從12走到1,從12走到2,從12走到3,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接下來分針走1小格的教學同時針,分針從12走到4、9、10、11分別是幾分鐘,最後分針從12轉一週到12是多長時間。學生得出不同答案即1時和60分。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分針時針同時走1小時,“你發現了什麼”,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1時=60分”。

  (三)練習讀時間和寫時間,注意讓學生多做練習,及時鞏固。

  本段教學,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裝置給學生直觀形象,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把課堂交給學生,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

  學生對於1時=60分理解起來比較難,時間單位相比起來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複雜。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本人覺得本段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如果在加上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撥一撥鐘錶的話會更加深學生的感官印象,促進對“1時=60分”的理解,同時也會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手眼腦,在操作中比較中使學生學會方法,學懂知識。

  三、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本節課最後一環節設計為“感受一分鐘”,教師播了一段1分鐘的音樂而不是用秒錶計時很妙,在學生精神比較渙散不易集中的時候播一段輕鬆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做口算題或寫字感受一分鐘,音樂停即一分鐘的時間到。給課堂增添了樂趣。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一分鐘可以做很多事情,瞭解一分鐘的珍貴,感受生活和數學的聯絡,並適時的提出,珍惜每一分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使學生受到珍惜時間的教育。

  這節課的授課教師很年輕,形象氣質佳,語言很有親和力,課堂上常會出現“比一比誰的坐姿最好看”“感謝這位小老師”,使學生積極性很高,始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好好聽講。當學生回答錯誤時不是直接點評或是找其他學生回答,而是“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讓學生自己意識並找到正確答案。美中也有不足,課堂一些環節的設計不是特別到位,雖然有小組合作但對於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方面還有欠缺。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分》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我上了《認識時分》這節課。這節課需要學生在清楚的認識鐘面的基礎上,再來認識時分以及時和分的進率。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課件我把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絡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還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小活動,努力創造了一個輕鬆活潑的氛圍。

  這節課比較好的地方在於:

  直觀形象性:應該說課件對於這節課是很重要的,一個清晰的演示能夠給孩子建立很直觀的表象,以及清晰的概念。表象建立得好,就給予學生進行想象的平臺,為後面繼續解決鐘錶問題打下基礎。這節課的課件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首先是形象的演示了大格、小格。其次是形象的感受了時分之間的進率。

  注重體驗:對一分鐘的體驗:為了讓孩子充分的體驗1分鐘的長短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先是體驗1分鐘跳繩,一分鐘做題,一分鐘做眼保健操,一分鐘數數等。對體驗1小時有多長,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我們沒有條件在課堂上體驗1小時的長度,而且1小時能幹什麼也沒有定數。所以我讓學生體驗一堂課45分鐘,下課休息15分鐘,就是1小時。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教育,也同時達到了教學目標關於情感目標的要求。

  當然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教學時我是先教時,再教分的。結果發現在認識時針和分針時,本來以為孩子們都知道,所以沒有過多的強調,在讀時間時有的孩子竟時針分針搞反了。還有認識分時,有的孩子不知道數小格看分,而是直接看分針走到數字幾就是幾分。應該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讓他們進行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