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範文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

  《最大的“書”》是人教版新課標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寫的是川川和爸爸在爬山時巧遇地質勘探員,在地質勘探員的介紹下認識最大的“書”——岩石的故事。

  根據以往的慣例,我是打算第一課時主要以領著學生學習生字新詞,識字寫字,整體地把握課文為主。可是當我說完匯入語,板書完課題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高高地舉起了他們的小手。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板書的課題出了問題。等我叫起一個舉手的孩子的時候,我才知道,這些孩子是主動要求提問的。

  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我一板書完課題他們就發現了課題《最大的“書”》和我們以往學習的課文不一樣,多了一個“引號”而這個引號就引起了孩子們廣泛的疑問。為什麼課題裡有個引號啊?引號裡的“書”是什麼意思呢?最大的“書”是什麼書啊?最大的“書”裡寫了些什麼呢?這些有價值的問題彷彿印在了孩子們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裡。而我的心裡,卻開始了糾結。

  關於課題的疑問,我本來是安排在明天上第二課時的時候解決的。於是我開始了篩選問題:“孩子們,最大的“書”是什麼書?最大的“書”裡寫了什麼呢?這兩個問題讓我們開啟書,聽老師讀課文思考。看看誰能找到答案。而關於課題引號的問題,我們存到問題銀行,下節課再解決好嗎?孩子們嘴上雖然答“好”。可是眼睛裡分明暗淡了一下。這些,我都看在眼裡。開始思考是不是自己應該調整教學思路,先解決孩子們的這些問題?也許是出於對自己掌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也許是出於怕改了課堂預設會比較麻煩的“惰性”。教學還是按照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了下去。可是,當孩子們識記了生字,再一次自由讀完課文,我正打算進入教學寫字的教學環節的時候。又有幾雙小手舉了起來。“老師,第二自然段裡為什麼引號只有一半呀?”“為什麼第二自然段的‘書’用上了只有一半的引號,而第三自然段裡的‘書’卻沒有引號呢?小小的引號,讓這些孩子們燃起了高昂的好奇心。

  孩子們的眼睛裡,重新燃燒起了熊熊的求知慾。我想,如果我這個時候再提出“問題銀行”孩子們一定會很失望的。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語文老師,我深知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是多麼重要。如果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不滿足孩子的求知慾的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們今後不再願意提問了。

  所以,我毅然決定停下教寫生字的步驟,從課題的引號開始解決孩子們的問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嘗試打破慣例把閱讀教學放到寫字教學的前面。

  問題解決了,孩子們透過自己讀課文,仔細和同伴研討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下課的時間也隨之到了。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完成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看著孩子們眼底洋溢的幸福和滿足,回想孩子們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我還是覺得這節課很棒!真心實意地尊重學生,當然也包括為學生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呀!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2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

  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裡。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課堂上,我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主要目標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主要路線。當我出示課題時,為了引起學生對課題中引號的注意,我故意將其漏寫,然後就讓學生順著這條思路去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有的說“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

  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接下來就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地質的變遷這一部分,地質的演變對孩子來說很陌生,理解會比較困難。我就用簡筆畫的形式,把這一地質的演變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寥寥數筆就理清了學生的思路,這樣一來,學生對文字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儘管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但是,學生們對“岩石”這本最大的書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3

  《最大的書》一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豎撇這一筆畫,也就是本課識字、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識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能自覺地去學習並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們對識字的興趣,才能使孩子們對枯燥的生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增強識字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沒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書寫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課件展示“質”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那不同於平時的白底紅字,明顯放大的筆畫,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豎撇的正確寫法。

  為了讓學生紮紮實實地學語文,紮紮實實地理解詞語,這節課中,我採用了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後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理解“刨根問底”,先問孩子們:文中的川川總是在幹什麼?孩子們在讀了幾遍課文後,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涉及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點較多,由於我的教學經驗的缺乏,以至於後半節課的理解課文環節顯得急追猛趕,朗讀訓練的時間明顯不足,並且孩子們雖然理解了課文內容,但缺乏消化反芻的過程,這一點在拓展環節中體現尤為明顯。當我問出:你知道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是書?孩子們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丟擲《綠色情報員》一文,阻礙了孩子們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錯誤。

  在以後的教學研究中,我將針對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學習,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中對動態生成的有效引領作用。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4

  《最大的“書”》課文比較長,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還擁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所以,在這一課時(第二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會寫上節課剩下的6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3、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在這課時開始時我還是以生字教學進入,在寫字方面我讓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自己發現哪個筆畫重要。需要提醒同學寫好哪一筆才會讓字更美觀。這種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把本節課要求寫的6個生字任務順利的完成了。在此環節的教學我還是很滿意。

  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裡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透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裡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裡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讀流利了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透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學當中,經常忽略“我知道”的內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這堂課裡,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我看到了學生在不斷地進步,這是我比較欣慰的地方。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比如說在教學“岩石書能說明什麼”這一塊內容時,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時缺乏機智,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個地殼運動的過程,但是學生沒有說出我預期的答案,還一個勁兒在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