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水的組成教學反思範文

水的組成教學反思

水的組成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水的組成教學反思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總體看,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預期三維目標,完成了本課的重點內容的教學任務,充分的利用了資源,發掘了教材,更好的使用了教材,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活躍了課堂,教師真正做到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作用。注意採用體驗性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方式;教材內容在呈現方式上注意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圖文並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的幾個亮點:

  1、教師能夠根據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充分的做到一個組織者的作用,讓學生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下,學到化學知識。真正的做到重視個體向重合作學習,從而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2、教師對電解水試驗的改進。以往我們做的實驗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是教師演示的,學生的感受不夠深,對化學的學習不能更好的體驗。現在,學生能夠自己動手,從探究的活動中學到化學知識,這樣的學習是終身難忘的。

  3、教師能夠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物質、身邊的現象入手,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引導學生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增強了學習興趣,發現問題展開探究從而獲得知識和經驗,加深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

  本節課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

  1、就是在時間上沒有把握的太好,時間分配上還有待改動。

  2、學生在化學學習上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對水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瞭解,已經學習的一些基本化學知識和氧氣的性質的一些內容,從而從氧氣的學習進一步深入的學習水的知識。但是很多同學不知道元素的概念,對物質組成的知識的缺乏,並且對探究物質組成的實驗方法還不瞭解,有待改進。

  水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2

  這節教材的內容主要是介紹水的化學組成。化學組成從宏觀到微觀,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是很難進行教學工作。這些知識儲備包括對電解實驗產生的氫氣和氧氣性質的瞭解和檢驗方法;氫氣氧氣的物質組成,氫氣氧氣的微觀構成,等等,這些都是學習水的物質組成和微觀構成的前提。

  水電解實驗在這節課的地位是什麼?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實就是通過了解電解後的產物,來推斷水的組成。這個思路建立起來,整堂課就會豁然開朗,不會是為了實驗而實驗,不是為了看一下實驗現象而實驗,而是應該把這個實驗當做一個載體,起到引導思維的作用,去發現現象背後的實質。也應該是這種探究性科學課堂的主線。沿著這條主線,體現科學探究的思想,學習科學思維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對科學家探究物質組成的過程有初步的接觸。這種科學方法,也是科學實驗課需要體現的,就是引導學生揭示實驗背後的實質。

  科學探究的過程和問題的解決,就要求學生能來主動參與。怎樣能讓學生樂於參與課堂,融入課堂,一起包含興趣的參與解決問題呢?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在別人的啟發和實踐中,我發現一個關鍵點,就是要讓這個問題來源於學生。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歸屬感,到學生中去的時候學生就會更加樂意去參與,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學家那樣來充滿好奇心和興奮感,去解決問題。於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發現電極出現了什麼現象,液麵出現了什麼變化,哪一極產生的氣體多等這些簡單的觀察性問題後,對學生說,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相信我們在坐的每個同學也有當科學家的潛質,只要你能學會發現,思考。希望今天是一個開始。水電解的實驗演示到此,對你所看到的現象,有什麼想知道的嗎?然後讓課代表記錄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邀請同學們一起來研究。這個時候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陰極的氣體比較多?被壓下的水哪裡去了?為什麼氣體能把液體往下壓?這兩種到底是什麼氣體?在問題的指引下,老師做一些指導演示和必要的知識鋪墊,來解決問題。但是,主線和重點問題要由主導角色的老師把握好,以更好地來突破難點。而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都也正是這節課都需要解決的。按照一定的順序,問題的遞進關係。由是什麼氣體?這個氣體怎麼來的?為什麼產生的是氫氣和氧氣?為什麼氫氣的體積比氧氣大?按照這條線有序開展。

  對於學生理解困難的問題,用類比法來引導是個不錯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實驗的思路。出來的是什麼,我們可以知道,進去的是什麼。出來的是氫元素和氧元素,那麼進去的水肯定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透過模型的演示,認識水電解的微觀過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氫氧原子,然後氫氧原子的重新組合得到的。得到氫分子和氧分子分別由最小的微粒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從宏觀到微觀來揭示水的組成和化學變化的實質。

  對於整堂課的思路設計,我覺得還是比較連貫的。用學生的問題來串聯也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並且學生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活躍。只是有些語言的連貫性和科學性方面,語言的豐富性和師生的評價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並且從水的宏觀組成到微觀組成過渡得不是很自然。還要再仔細思考和研究。感謝各位老師提出的寶貴意見!

  水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3

  在我的整體設計中,以通電分解水的微觀過程為載體,滲透各個知識點:水的組成、水資源狀況,分子、原子的相關知

  識,物質的簡單分類。其中,水的組成、水資源狀況內容較少也較簡單,可交由學生獨立完成複習工作。本節課的重點在於加強學生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並能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學生對“純淨物與單質”和“混合物與化合物”這兩對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透過這節課,使學生有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透過讓學生總結歸納本單元的知識脈絡,鍛鍊學生的歸納能力。

  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難。由於是複習課,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認識,怎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成為實施課堂教學所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在以一道段考題引入後,引起學生共鳴。實施教學活動中,可以在複習完物質分類後再將此題提出,讓學生解決問題。達到畫龍點睛、首尾呼應的效果,加強課堂的完整性。

  設定的習題應有一定的坡度,有個遞進的緩衝,在處理習題時,對於學生普遍掌握的內容可以帶過,而學生的共同問題應該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補缺。

  在課堂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問和課前學生的知識歸納為主要形式讓學生來回顧知識,稍顯單調。複習課應讓學生更多的參與總結、歸納、對比,使學生在知識系統得到梳理的同時,學習能力也能得到鍛鍊和提高。

  在複習內容的選擇上,我選擇的是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我曾設想把本單元的分子、原子與第四單元的原子結構、離子等知識點整合上一堂複習課。為了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在以後的複習中可以打破單元間的界線,把各單元相關知識點整合後進行復習,這樣更有針對性,急學生之所急,使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課堂上,也要適時地關注學生、鼓勵學生,培養學生

  的自信心。這方面做得不夠,語言應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勵性質,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關注。

  在最後的環節,學生展示自己歸納的知識脈絡。可以適當引導學生的發言,鍛鍊學生的歸納能力,並讓學生談談這個單元學生自己的感受,還有那些疑問,有什麼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不斷的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在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穫的同時,自己也不斷成長、提高。透過這次的課堂教學活動,我也有不少的體會和認識。在此,僅簡單談談我的想法。我還有很多的疑惑,希望各位同行、專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