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年級《認識鐘錶》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一年級《認識鐘錶》優秀教學反思

一年級《認識鐘錶》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認識鐘錶》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認識鐘錶》優秀教學反思 篇1

  以前還在大學的時候出去聽過一位老師的課,上的是關於梯形的一節課,全程是隻用了一個梯子的例子,透過對這一個例子的不斷挖掘變遷融匯了這節課的所有重難點。直至現在,我仍覺得這位老師的設計非常的精彩。

  一節課需要的例子並不需要多,更重要的是用得好。也是受這位老師的影響,我設計一節課時也不喜歡用很多的例子,感覺例子太多反而會擾亂學生的注意力。而只對一個例子不斷深究,學生的思維就一直處於連續狀態,如果設計得好,學生甚至會對這個例子接下去的變化產生好奇。

  王老師的點評中也談到,一節課中各環節的設計不應該是分離的、碎片化的,如果能從一個點出發,不斷深挖引出下一個點效果會更好。

  我也是從王老師的話中想起了上面的那節課,也有了更新的理解。不是說例子用的越少越好,而是說例子用的少是為了讓一節課的發展不會碎片化,能夠成一條線,學生的思維也能像流水一樣連續,水到渠成。

  一年級《認識鐘錶》優秀教學反思 篇2

  12月9日,既興奮又緊張的一天。第一次在這麼多老師面前教學,頗有班門弄斧之感。不過,這節課像第一場戰役一樣,對我的教學生涯來說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上)《認識鐘錶》第一課時,為這節課我一直思來想去努力想上出有自己想法的數學課,每一個環節精心打磨,每一句話斟酌半天……前後用了1個半月的時間,終於新鮮出爐。課後的反響還可以,畢竟對於一個新人來說,前輩們都會本著包容和鼓勵的態度,心裡也開始大了膽子。心裡特別特別感謝一個人啊,有她在下面聽我上課心裡就特別定,大概這就是冥冥中的力量吧!

  無論是設計出一堂如何精彩紛呈的課,它始終是為著學生做服務的。在隨後的練習和測驗中,學生的反饋又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1、畫12時,起先很多學生畫的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指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統一讓學生記住畫針時一定要帶上箭頭,並且箭頭要正好指向那個數。如果這個小細節在上課時就落實下來,那學生可以走更少的彎路了。

  2、半時的畫法。在教學半時時,我是讓學生學會說這樣一句話:分針正好指向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如果是讓學生看鐘說幾時半一般不存在問題,但是畫鐘的時候就存在學生該如何把“時針走過幾”轉化為鐘面圖的問題。比如說讓學生畫1時半,有不少學生會喜歡畫在12和1之間;但是他們在認1時半的鐘面時,卻能毫不猶豫地告訴我時針走過1。歸根結底,還是學生沒有能真正認識到指標走的方向——順時針。而教科書上也沒有涉及到“順時針”的明確目標,這是與之相矛盾的。

  後來,我想了一想。如果在教學整時時,把課件設計成像一般鐘錶那樣走動,讓學生感受從1時到2時,2時到3時……不管是時針還是分針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走動,那就是順時針。讓學生在看鐘表走的過程中,不僅複習了整時,而且還感知到時針和分針走的方向。那麼這就為半時,明確“走過幾”這個問題就埋下了伏筆。

  3、再過幾小時,就是幾時?這個問題,在練習中頻頻出現,而我在設計時並沒有涉及到。如果在“學校中的一天”裡滲透這樣的思想就更好了。比如早自修8時,過了3小時,就是我們吃飯的時間——11時。

  4、整時和半時的兩個寫法。一般電子鐘的寫法不會對學生造成困擾,機械鐘的寫法要求學生寫出文字,有不少學生就寫錯字,多一畫或者少一畫。在教學時,應該注重書寫的問題,特別是“半”,不僅容易寫出3畫的橫,而且容易漏掉這個字。

  一年級《認識鐘錶》優秀教學反思 篇3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有關精神為指導,轉變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力圖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關注:

  1、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開始,讓學生欣賞一段音樂《在鐘錶店裡》,猜一猜是什麼聲音,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讓學生定下心來,並順利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去喜洋洋的鐘錶店欣賞各式各樣的鐘表,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因為喜洋洋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個動畫人物,將日常生活中的動畫人物引入課堂,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並激發其學習興趣。

  在學會了認識幾時後,設定了“幫老師忙”的環節,這樣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心理距離,同樣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起到了一個示範的作用,為接下去撥鐘錶的遊戲做好了鋪墊。“小小報時員”的遊戲更是吸引了他們的熱情,低年級的學生都很好勝,不願輸給別人,都想在這個環節中好好表現,在遊戲的過程中很好地加深了對幾時的認識。

  在認識大約幾時的過程中,首先作為評判員,為喜洋洋和懶洋洋的赴約時間作出判斷,喜洋洋遵守時間早到了,而懶洋洋則沒有遵守時間,他遲到了。在這樣的評斷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地認識到要做一個遵守時間的人。

  同時,給能夠積極思考問題,積極回答問題,並回答正確的同學給予鼓勵,獎勵一朵“小花”,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反饋,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2、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相對比較弱的,很多時候沒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達出來,遏制了思維的發展。但是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達能力的激發,同時也是數學思維的激發。

  在認識時針、分針這一環節時,就安排了幾個說的活動,讓學生一起說“分針長,時針短”,又讓學生同桌說一說,個別說,還讓學生在自己的小鐘表上找一找,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同桌說一說,個別說一說,注重了學生說的過程。

  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幾時,關鍵是能說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在學生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後,讓全班同學一起說一說這句話,同桌說一說,個別說一說。並且要求學生在認讀鐘錶的時候能夠說出這句話,使知識內化。

  同樣,在認讀大約幾時時,師生共同總結出認讀方法“接近幾時,可以稱為大約幾時”後,我也安排了學生自己說一說,由於是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語言表達也及時得到了鞏固,所以在認讀的過程中,學生都能說得很到位,這是語言得到內化的結果。

  3、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本節課教學設計中始終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學生彙報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歸納,構建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在認識鐘面時,並不是老師直接介紹,而是讓學生觀察鐘面,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鐘面上的12個數字;說一說鐘面上兩根較粗的針的名稱,並能區分出來。

  在總結幾時的認讀方法時,學生透過觀察三個時刻鐘表分針和時針的指向規律,找出三個鐘錶指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發現規律,歸納方法。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而認識大約幾時時,透過判斷喜洋洋沒有遲到,是因為七點沒到一點,喜洋洋就到了圖書館。而懶洋洋遲到了,是因為他七點超過了一點才到圖書館。從而在自主認讀的過程中,老師稍作引導,師生共同總結認讀方法,接近幾時,可以稱為大約幾時。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突破難點,學生自主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紮實、靈活。

  總之,這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使教與學融為一體。但是不管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操作中都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期待大家的批評和指點。

  一年級《認識鐘錶》優秀教學反思 篇4

  《認識鐘錶》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資料,這個資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幅學生放學回家後經過電話向教師彙報回家時間的生活情境圖引出掛鐘,經過對掛鐘上不一樣時刻的直觀認識,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正確讀寫整時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養成合理安排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我們一年級組的三位教師在構成共案的同時,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又各有特色地進行教學。經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創設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一向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呢?於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十分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經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進取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資料清晰趣味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鐘面,為學生供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進取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本事。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景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還經過課件演示了分針的轉動是怎樣引起時針的轉動的。學生好初步瞭解了時針一天要轉兩圈,以便能區分鐘面上的時間能夠幹什麼事情。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當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教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明白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麼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於和小組內同學去說,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本事,不斷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一年級《認識鐘錶》優秀教學反思 篇5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讓學生能夠生動又具體的去學習數學。因此一開始,我就直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在觀賞的過程中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及學習興趣。

  在新授部分,我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髮現鐘面的三個特點:

  1、鐘面上有12個數字;

  2、有兩條不同的針(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接著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交流二個鐘面的的共同特點,學生透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二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等多種形式進行整時的教學。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整時對於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接受。但又感覺一堂課下來練習的形式有些過於單一,一直採取的是教師出示時間,然後學生去讀、去寫的一種形式。下課之後,就給學生們佈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自己去做一個能轉動時針、分針的鐘!在做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很明確的體會到鐘面上所顯示的資訊。下節課中就可以利用學生自己做的鐘,讓他們自己撥一撥鍾,讓學生的記憶能夠更為深刻,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會看不會撥的情況出現,更能有效的增強教學效率。生活經驗實際上對本節課的認知有很大的幫助,一些小朋友已經學會了看時間,因此上課時稍加點撥,就馬上能融會貫通。因此課堂上關注最多的還是那些沒有生活經驗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