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的教學反思案例
這篇課文可真長,內容可真多,這是我對這篇課文的最初印象,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一篇比較棘手的課文,上下來的感覺不是很好,學生學習氣氛很是沉悶,他們居然對它不感興趣!
第一課時,幾乎把所有的時間放在了字詞的教學上,全文生詞、二類詞以及四字片語多達六十多個,整篇課文幾乎由四字片語構成的。這麼多的詞語,顯然是學習課文的最大障礙!好不容易學完了這些詞語,發現學生還是不能夠很好地讀通課文內容,因此,對課文中一些難讀的句子又進行了梳理,經過訓練以後,基本上讀通了課文。發現就要下課了,但學生對整篇課文的'脈絡層次還是不夠清晰,整體感知還需要訓練!
這倒並不難,緊緊抓住課文第3節這一句過渡句,以前也曾經進行過關於過渡句的訓練,因此很快的課文層次也就迎刃而解一清二楚了!第一課時上得比較吃力,第二課時也並不輕鬆!主要原因還是課文內容太多,無法很好地提綱挈領,化繁為簡。應該說如何體會感受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還是比較順手,僅僅舉“坑內有兵馬俑近7000個”這一句為例:我問學生,我們學校有學生多少人?然後,我又問,假如現在我們學校近2000個學生全部是兵馬俑,全部坐到室外去,那麼,一個學校這麼多學生夠嗎?再放一個學校的學生夠嗎?學生笑了,又一次搖了搖頭。我又問,那麼放3個學校的學生夠嗎?學生都笑了起來,他們說還不夠呀,得再放。在說說笑笑中,學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這一特點!因此,這一段學得還可以,學生也比較感興趣!但,接下來,如何感悟“個性鮮明”呢?問題就來了!首先,課文介紹了“型別眾多”的兵馬俑,內容這麼多,又都是緊密聯絡無法分割的,因此很難確定教學重點,無法採用省時省力的“由扶到放”重點講一節其他段落自學的教學方法!個性鮮明在哪裡?段落之間每種傭需要對照起來講解,就遇到了矛盾,要麼每個段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要麼所有段落仔仔細細串講一遍!這個問題我沒有處理好,最後,我只好抓住“一看就知道”、“好象”、“隨時準備”等詞語讓學生感悟兵馬俑“鮮活”的個性,從而理解什麼是“惟妙惟肖”,最後再回到“絕無僅有”這一中心上!印象中課文最後第二小節有一個小小的生成性的亮點,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神態各異”的特點時舉了四種例子,我請學生以組為單位逐一朗讀,但學生朗讀時每組的感覺都是一樣的平平淡淡,沒有“各異”“鮮明”的感覺。於是,我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每一小句兵馬俑的不同特點,讀出不同的感受,如“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問學生:“你們準備好了嗎?”學生回答得很輕,我又一次大聲問他們:“你們準備好了嗎?”這時顯然有大多數學生領悟了,他們大聲地回應我:“準備好了!”但語氣上還不夠堅決,於是我緊接著又一次問他們:“你們準備好了嗎?”這時,他們的情緒開始高昂起來,精神振奮起來了!
於是,在這樣的情境創設下,他們這一句讀得很精彩,讀出了士兵們宣誓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課文在這裡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總算給了我一點點小小的安慰!可是,總體來說,今天的課,覺得上得太吃力了,真有點力不從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