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教學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不過知識點零碎,本節課要讓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一個具體的認識,把以前零碎的知識與經驗整理歸納,要對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多邊形有準確的認識,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能區別辨認各種圖形。重點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教學時,我注重以下幾點:
一、體現生活與數學的聯絡
圍繞情境圖,聯絡植樹節。讓學生回想自己做過的樹木保護牌是什麼形狀的?為什麼不是立體圖形呢?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氛圍活躍,有的說樹枝比較細,如果用長方體做保護牌太沉了,容易把樹枝壓斷,有的說長方體保護牌上的頂點容易刺傷樹皮,等等。大家眾說紛紜,都是站在保護樹木的角度出發,和預想的一致,同時也複習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和聯絡。
二、重視動手實踐,積累知識經驗
在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學生透過動手摺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自主探究得發現。特別是自主練習中的剪一剪,把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剪成四個相同的圖形,有幾種剪法。學生親自參與活動,在操作中豐富了對圖形關係的感性認識,感受圖形之間的關係與變化的奇妙,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充分利用課外實踐活動,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
週末,安排學生自己做課外實踐,用七巧板做拼圖遊戲,透過擺、拼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創造美麗的圖案,也可把自己拼擺的過程和感想寫成數學小博文,豐富課餘生活,同時也是很好的親子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走出課堂,讓學生樂學。
教學中學生知識薄弱點:
一、學、用分離。
部分學生知識點學的牢固,可不會活學活用。例如分別給出一個長方體的一條長和寬的'長度,不會利用長方體的“對邊相等”這一特徵直接得出另一條長或寬的長度,部分孩子存在用尺子量的情況。同時學生區別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和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有困難。課堂注意把握探究活動的細節。教師摺紙演示,充分揭示對邊就是上下兩條邊為一組對邊,左右兩條邊為另一組對邊,長方形有兩組對邊,即上下兩條邊相等,左右兩條邊相等,為上邊和左邊不相等,上邊和右邊也不相等,同樣道理下邊也一樣,這叫做對邊相等,對比正方形,動手摺一折,讓學生自己彙報什麼是“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讓學生說一說,同桌交流自己的認識,鞏固知識。
二、部分學生習慣性的徒手畫圖,不用尺子,畫圖不規範。
三、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徵時,只顧剪拼,缺乏思考,不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其特徵。教學上,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語言表述結合起來,以說促思,以做促思,慢慢的,逐步抽象特徵。
知識簡單,教學不易,切學切思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