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獅子和鹿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1

  今天在班裡上了《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優質課,大致程式走了下來,特地找常老師評課,缺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是後面主題閱讀拓展了三個小故事,用時一共十分鐘,其中還包括對道理的解讀。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似乎有些多,也不容易吃透。其實,可以撿三個故事之一進行閱讀,然後闡述道理,因為三個故事道理差不多。而且,一定要找簡單且確實主題切合的故事,避免孩子的疑義。

  二是讓孩子手寫道理環節。可以換到前面,即緊接著課文內容,“當鹿再次來到小溪邊。”,這樣,從課文中獲得的道理,是孩子們理解最透徹的,因為他們是跟著老師的指引一步步得出來的,比從自主閱讀類似故事得出的道理要好得多。可以再用這些故事來印證前面課文學習得出的道理。

  三是似乎對孩子的牽引太多,孩子的主動性未充分地發掘出來。在講解課文時,主要是透過兩組詞來引導孩子深入學習課文,如果讓孩子自己主動地走到課文中去自己發現這兩組詞語,那麼會更好。可是,這也就提升了課的難度,值得慢慢推敲。

  四是作為自身素質層面,語言需要有起有伏、語氣需要再錘鍊,各個環節、各個小結語一定要明晰,使人沒怎麼聽,就能抓住你所要說的重點,而不是一直豎著耳朵在想,這個環節你要做什麼,怎麼做。也就是說,語言一定要抓人,人家一聽,就知道你強調的問題、強調的重點。這個方面是較難的一個方面,需要以後深入思考、多多學習!

  聽了常老師的評課,受益匪淺,以後多在這幾個方面爭取有所突破!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2

  《獅子和鹿》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平時,鹿十分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喪了性命。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作過多的提問。將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們說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

  我提出了三個問題:

  1、你能告訴大家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

  2、鹿對自己的角和腿前後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

  3、你認為鹿在經過這次獅口逃生後是會依舊喜歡角還是轉而喜歡腿呢?”

  孩子們讀完課文後基本上都能將故事資料複述出來,對於第二個問題也能利用課文中的語言作答。但對於第三個問題,同學們出現了一邊倒的狀況,都認為鹿會喜歡轉而腿,因為雖然腿不好看,卻很實用,能夠幫忙鹿躲避危險。這與我備課的想法不太一樣,我認為鹿在獅口逃生後就應清楚地認識到長得不漂亮的東西也有它的用處,不能因為其醜陋而否決它的一切,但也不能否定角,角的美麗我們都不能抹殺,我們就應看到兩個事物的長處和短處,將長處和短處合理有效地利用起來。我沒有透過說理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要全面地去看待問題。我出示了一個情景:獅口逃生的鹿啊,來到溪邊,看著自己映在水裡的影子,越看越生氣,恨不得把那兩隻角給磨平。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天,森林裡召開小動物的選美比賽,好多小動物都去參加了。小鹿這時想起自己頭上美麗的角來,於是就去報名參加比賽了,結果,小鹿因為有著像珊瑚一樣美麗的角而贏得了比賽。那你說,這時候鹿又喜歡什麼呢?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不必須要與孩子們據理力爭也能到達教學效果。讓孩子看到另一個畫面,用事實說話,在事實中明白該怎樣去分析、看待問題。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3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的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個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鹿原本十分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險些讓它送了性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好正因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好正因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好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一樣的環境和不一樣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正因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作過多的提問。將時刻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們說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

  教學這篇課文,我主要安排了兩次“閱讀”。第一次閱讀,讓學生透過自由朗讀和藉助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語。讓學生能夠讀準生字,明白新詞。然後我透過課件,檢查學生的自學狀況,進行反饋交流,對學生在自學中有困難的地方幫忙解決和指導。第二次閱讀,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後,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在明白課文資料的基礎上,揭示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總體感覺還不錯,做得好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都能夠突出,基本上能夠完成教學目標,能夠呈現一個完整的課堂;其次,授課思路比較清晰,條理分明,整節課能夠比較流暢地完成,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也比較自然。個性在安排說課文的主要資料時,我透過課件出示了一個填空題,這樣既降低了難度,讓學生能完整而準確地說出課文的主要資料,又節省了時刻。當然,本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在檢查生字詞語的自學狀況時,我安排的三個“門”“智慧門”、“快樂門”、“趣味門”,都是讓學生讀詞語,沒有對應的變化和梯度,不能激發學生更大的興趣和熱情。另外,在指導感情朗讀方面,我覺得還不夠到位,不能夠很好地透過朗讀體會態度的變化。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仔細琢磨和推敲。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4

  反思: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透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課之內完成。本節課我設定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透過了解課文的主要資料,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我透過課件展示比較難讀的以及與課文理解有直接幫忙的字詞,在指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進行正音。然後,進行換詞、造句、演一演等形式對字詞進行理解。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資料,對課文的主要資料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透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資料、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資料的把握上,還透過主要資料填空、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為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透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5

  《獅子和鹿》是一篇略讀課文,講了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奮力脫險的故事。鹿十分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獅口逃生;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送命。這篇課文的資料較為淺顯,學生對寓言故事具有較為濃厚的興趣,能夠有效地參與到課文的學習中。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幾點較為成功:

  1、以行為引導學生課堂專注度

  在上課伊始,我就以“雙手交叉,置於胸前”的姿勢引導學生坐端正,讓學生能儘快地進入上課這一狀態。從課堂錄影和聽課老師的反饋中,能夠看出學生的課前準備狀態還是很有效的,有90%以上的學生能夠專注於課堂。同時,在開小火車讀詞語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用手勢表示他人朗讀的對錯,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地決定他人回答的正誤,並用手勢快速地表示出來。在他人回答錯誤的時候,學生也能夠及時地對他人的錯誤進行糾正。在這一環節中,手勢的運用還是較為到位和有效的。

  2、以複述提高學生課堂專注度

  歸納課文主要資料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較為困難的。因此,我運用了填空的方式降低歸納的難度。同時,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採取了中等生回答,優等生補充,學習潛力較弱的學生複述的方式,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在指名回答之後,我讓學生同桌互說課文主要資料,有效地彌補了指名回答時學生參與面不廣的問題,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講述或複述中,課堂效率得到提高。

  3、圖文結合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

  在朗讀訓練時,我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模式,將鹿得意欣賞自己美麗的角的句子和體現鹿洋洋得意的樣貌的圖片結合起來出示。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專注於搞笑的圖文上,他們在朗讀時也更能投入感情。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也發現了不少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手勢決定的時候,有的學生的決定是錯誤的,而在課堂上由於時間關係,我並沒有指出他們的錯誤,僅僅讓全班學生跟著正確的讀音朗讀了一遍,這樣做其實對於錯誤的學生而言記憶並不深刻,之後的詞語聽寫中有些學生對個別詞語掌握不足,也有這個因素在其中。又如,在板書顯示的時候也能夠思考圖文結合,這樣學生對鹿角的美麗和鹿腿的難看會有更為直接的感官,這樣教學效果可能更好。

  在此次教學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課堂是一種精雕細琢的藝術,需要多方位的思考,才能讓課堂更為熠熠生輝。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6

  今天聽了陳喻老師《獅子和鹿》的第二次教學後,心裡有了很多的想法。課文是一篇故事,它本身就充滿趣味性,應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出現的,照道理應該很容易將清楚,是否我們成年人太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總怕她們不懂,總要什麼事都幫她們想好,包辦好,為什麼不能放手呢?

  《獅子和鹿》這篇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鹿平時總覺得自己的角美麗,而總抱怨自己的四條腿長得難看,可當兇猛的獅子想捉它的時候是它那四條腿救了它一命,反而它自認為美麗的雙角因被樹枝掛住而差點送命。故事其實想告訴我們:所有東西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下都有它本身存在的價值。

  教這篇課文的時候陳老師花了20分鐘用不同的形式去讓學生認識生字詞,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可以嘗試把句子滲進在課文當中進行教學,或者先簡單的初步瞭解,在分析課文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再隨機學習,不要把故事和生字詞生生的分開來學,這樣會大大的減弱了故事的趣味性。我們都知道,一節課裡面,三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只有10分鐘,其餘時間就要靠老師不斷的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潮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生字詞的學習可以靈活一點,先把學生吸引到故事中來,然後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時候理解生字詞可能會恰當一點。

  學完生字詞後教師影片播放朗讀課文,因為是動畫片形式出現,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看完後陳老師問:“同學們,看完了影片後你知道剛才說了一件什麼事嗎?”其實這裡我們是否可以換一種方法,給課文設定懸念,因為學生看到獅子狂追小鹿,小鹿美麗的角卻被樹枝纏住,眼看就要被獅子追上的時候,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很緊張,生怕鹿被獅子追到,如果這個時候老師停一停,問問她們接下來會有怎麼樣的結果呢?問了後讓學生自己來讀,我想這個時候學生已經走進了文字,朗讀起來肯定很有感情,等學生讀完後可以提問學生:“你可以告訴老師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我想這個時候的學生肯定能暢所欲言。過後讓學生再把課文讀一遍,順便找找鹿認為自己美麗的地方的詞語。找到後再轉入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深入學習,讓學生自己說說鹿認為自己最美的雙角在危機關頭髮生了什麼事?而它經常抱怨的雙腿又怎樣了?我想,透過學生自己對比不難發現箇中的道理,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髮現問題之餘去總結問題,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我們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到這裡後我們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方面去說自己的觀點,讓思想教育在學生心中進行內化。我想這樣我們當老師的就可以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不用牽著她們的鼻子跟著我們走,而我們也可以放開她們自己的思維,讓她們有更多思想的空間。

  語文的學習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任何人都不能直接教學生走捷徑,因為它根本就沒有捷徑可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只能給學生一條開啟知識的鑰匙,讓學生自己去開啟,最終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