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反思

《分數混合運算》的教學反思

《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分數混合運算》的教學反思 篇1

  近日,學校組織了《同課異構》的同講一堂課活動,參與其中,汲取其他教師的優點,彌補自身的不足,對於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幫助,受益匪淺。

  回顧教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課堂過程,我透過創設情境,欣賞世界文化遺產,感受燦爛的中國文明,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再出示情境圖,教師根據問題的不同,有的直介面答,有的相應板書,有的放入問題口袋。然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相同,學生只是感受,明白,可是做題時也會因運算順序而出錯。所以這節課的重中之重放到了練習的設計上,要設計出層次和深度。

  首先,我出示了三道基本練習題:1+ × 1+ × ÷× ÷(-),這三道題目涵蓋了三種類型,一種是四則混合運算,一種是同級運算,一種是帶括號的運算。讓學生練習並鞏固運算順序,在1+ ×這道題目中,還要注意結果寫成2,而不是寫成1,接著,我出示了一道有三種運算子號的混合運算+÷×,先讓學生說運算順序,再計算。然後,我設計了“新增小括號”的數學活動,學生思維活躍,變換出四種不同算式,然後我分四個小組分別做,一組一個代表板演,作完後,學生代表檢查,訂正,體驗運算順序不同,結果不同,所以運算順序很重要。然後,我又出示了兩道易出錯的題:,×÷×,+-+,學生板演,仍有個別學生對數的特殊性任意加括號,從而改變了原題的運算順序,導致出錯,另外,在計算中,也有學生能夠正確運用在同級運算中,可以“帶符號搬家”的性質,使計算更加簡便。

  回過整個教學過程,隨著習題的.難度增大,調動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愈來愈多地需要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此同時,講練結合緊密結合,學生思維也十分活躍。學生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知識的獲得也比較紮實,牢固,靈活。

  《分數混合運算》的教學反思 篇2

  有這麼一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學習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除了按一般的運演算法則和順序外,還要靈活運用一些運算技巧,才能使計算又快又好。例如:

  計算:0.75-3/51/6+0.4

  學生練習。

  師:你是採取什麼方法計算的?

  生1:我是把小數化成分數來計算的。

  生2:我是把分數化成小數來計算的。(師問:第二題的結果會怎樣?)第二題的結果是近似值。

  生3:我是把第一題分數化成小數計算,把第二題小數化成分數計算。

  師:你為什麼這樣計算?

  生3:因為第一題中的3/5可以化成有限小數,而第二題中的1/6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教師小結:

  數與分數相加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時,應把分數化成小數計算比較簡便;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時,應把小數化成分數計算。

  這時,有一位學生猶猶豫豫地舉起了手:“老師,第二題也可以化成小數計算……”

  我不悅地打斷道:“當然可以,但剛才已經的同學說了,算出的值是近似值而不是精確值。”

  那位學生沮喪地坐下了。

  ……

  課後,我還是忍不住詢問那位學生:“你對第二題是怎麼想的?”那位學生拿出他的練習本,我一看,他是這樣算的:

  1/6+0.4=0.16+0.4=0.56

  既不用化成分數計算答案也不是近似值,妙!

  我為課堂上的草率感到遺憾,如果讓這位學生說下去,全班同學既可學到這種獨特的計算方法,而這時教師又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1/7+0.2(題中的1/7能不能化成迴圈小數)該怎麼算?為什麼這題不能用這種方法計算?再進行小結。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思路也得到拓寬,對計算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本節課的課堂也會變得更為有聲有色,高潮迭起。而對於這位同學來說,他更會為自己的獨特解法感到高興、自豪,從而進一步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反思]

  這個片斷給了我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教師備課時要深入細緻,對所學的內容要做到心中有數。既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引路作用,又不能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教材上,要創造地對教材進行充實,拓寬資訊渠道給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誘導學生勇於鑽研、積極思維。

  其次,《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總以長者自居,對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見解因超出自己的“計劃”而加以制止,甚至挖苦,這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平等地與之商計問題,努力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對勇於大膽提出自己獨特見解的同學,不管其見解是否的理,都應行到教師的鼓勵和同學的尊重,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從而達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的。

  再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廣大增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讓學生經過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數學學習過程,鼓勵學生髮表“創見”。這樣既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之目的,又可彌補我們備課中的不足,從而得教學相長之益,這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