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趙州橋》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趙州橋》優秀教學反思 篇1
《趙州橋》一課著重介紹了趙州橋的歷史地位和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是一篇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了切實落實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滲透到每科的教學中去,配合我校開展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研討活動,我一改往日傳統的逐段分析、講授的教學模式,在《趙州橋》一課上大膽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從而達到多方位訓練的目的。
一、收集資料,課前做好充分準備
教學前,我佈置了一項作業,就是讓全班同學透過各種渠道收集趙州橋或其它一些橋樑的資料。可查詢課外書籍,上網查詢等,並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以待上課教學時用。
這一次的課前預習,我一改往日的讓學生做單調的查字、組詞等練習,而是儘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看科普書、上網等都是孩子們喜歡做的事,於是,我就投其所好,透過這些渠道將資料收集好,並加以整理、歸納,無形中就給了他們課外閱讀、分析歸納能力的鍛鍊。
二、質疑解疑,輕輕鬆鬆學習課文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教學時,一開課,我就說要帶他們到趙州橋去玩玩,並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演示趙州橋的全景,這樣馬上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說說你讀完課文後,都知道了什麼?待學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後,我又提了一個問題:“你還想知道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一提出,頓時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同學們紛紛把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老師將這些問題進行整理、歸納。隨後,我就讓同學們分成小組,將課前收集的資料拿出來,看看能用自己現有的資料解決哪些問題。在學習小組中,同學們相互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同時也領略到了成功的喜悅。給予充足的時間討論後,接著學生在班級進行交流。透過小組進行合作解決問題,學生能夠知道趙州橋的建築特點和設計上的最大特點——拱上加拱,這樣的構造既堅固,又節省石料。
課堂上的教學要求,以及重難點,就在同學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輕輕鬆鬆地完成了。當然,這樣的教學要求老師有較高的素質和應變能力,來及時幫助學生解答難題和糾正學生在問答中不對的地方。
三、激發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趙州橋的一個特點──美觀時,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出幾幅橋欄板上雕刻著精美圖案,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給我們描述一番,當他們感到的確很美時,再問:這麼美的圖案,我們該怎樣讀出來呢?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後,一個個是讀得有滋有味,連老師也被他們所感染。又如,當介紹完趙州橋的概貌和特點時,我要求學生談談自己聽完後的感受。當學生都表示從內心中湧出一種自豪、驕傲的感情時,“水到渠成”,我便要求學生帶著這種自豪、驕傲的感情去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給橋取名,訓練學生的擴散思維
《趙州橋》一課教學快結束時,我設計了讓學生給趙州橋取名的教學環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我們都知道趙州橋是以地名而命名的,請同學們再為這座橋取個有意義的名字,並說明理由。”話音剛落,學生情緒激昂,踴躍舉手:
──李春橋。因為這是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為了紀念他,取這個名字。
──光榮橋。這座橋使每一箇中國人感到無尚光榮、無比驕傲。
──“拱上加拱”橋。這是李春在設計上的一個創舉,也是這座橋構造的主要特徵。
──奇蹟橋。趙州橋能一直儲存到今天,已有1300年的歷史了,它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蹟。
還有“智慧橋”、“堅固橋”等等五花八門的答案,聽著同學們娓娓道來的理由,我心裡真是有著說不出的驚喜。我想,這一次教學上的改革,總算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五、新聞釋出,讓學生增長課外知識
我把《趙州橋》一課的教學延伸到了課後,在第二課堂時間裡,我專門開展了一個“橋樑新聞釋出會”,由同學向大家介紹有關趙州橋和其它橋樑的知識。大家把收集到的各方面資料,都在“釋出會”上向班上同學釋出,有關趙州橋的由來,趙州橋的傳說,盧溝橋等等。有些資料是我聞所未聞的,在同學們面前,我也只得承認自己孤陋寡聞了。看到他們一個個得意的模樣,我不得不打心眼裡佩服他們。
以上就是我對《趙州橋》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它主要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在學習中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對問題主動地去進行探究,去領略自行解決問題的喜悅,讓學習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件樂事。
《趙州橋》優秀教學反思 篇2
匆匆忙忙上完了開放課,感覺很慚愧。從教八年居然從來沒上過第一課時的公開課,特別想嘗試一下,可是感覺把實際教學搬到公開課上,還是不行的。第一課時講究初讀課文,疏通文章,重點講解相應內容,再穿插識字寫字教學。但作為三年級的教學,重心放在哪裡很重要,而怎樣幫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脈絡是個難點。備課時,我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1. 字詞的教學分量太重了。
三年級的孩子已經進入自主識字的階段,對於生字詞語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學。如果孩子對生字的識記和朗讀有困難,那麼更不應該放在一起教學,隨文識字的效果會好些,主要是為了分散難度。如果在朗讀中發現某個孩子有難詞不會,可反覆讓他練習此句的朗讀,直到讀通、讀順為止。
我在課堂上對生詞進行集中教學處理,當時的目的是檢驗孩子哪些字詞還有困難,在具體講解課文時再做具體指導,再給孩子一些時間去讀去記。一方面檢查預習的成果,一方面對孩子的知識疏漏有所瞭解。但在實際操作時,自由讀、小組讀、帶讀、齊讀,字詞學習的時間放了15分鐘,佔去了大量重點講解課文的時間,使課文第二段的講解沒有完成,總的感覺練習時間過多,對三年級的孩子實屬多餘,後面具體課文講解時還可具體強化。
2. 梳理課文的方法有放無收。
孩子在預習課文時,收到的關於趙州橋的知識是相當零散的。我們的目標是要將零散的知識點梳理成有效的樹枝鏈,因此,我請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你瞭解了哪些關於趙州橋的知識或資訊?有的說:我只知道趙州橋在河北省的洨河上;有的說:我知道趙州橋非常雄偉;還有的說:我知道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蒐羅的資訊點即多又分散,是我把資訊根據段落歸納整理、並板書的。然後再讓學生根據我的板書複述第一段的內容。可是整個過程下來,還是感覺資訊零散,學生在頭腦中還是不知道這些資訊是怎麼組合起來的,為什麼這樣組合?課後想想,這樣的方式是可以的。但一般是在課文學完之後,將寫有趙州橋資訊的紙片打亂,讓學生重新排列組合,並讓他們說說為什麼,從而感受文章的構成。
3. 抓重點段想象、講解。
這是一篇老課文了,從結構上講有很強的嚴謹性。第一段介紹趙州橋的基本情況;第二段介紹趙州橋的雄偉、設計特點及堅固;第三段介紹趙州橋的美觀;第四段介紹趙州橋的歷史意義。與其零散地自主學習,不如逐段學習,挖掘每段的要點,待文章學完後,讓學生自主發現文章構成的絕妙,對今後的寫作有所指導。
經過一番思量,我覺得第一課時在讀通課文,明瞭文章基本架構後,可以先重點學習第四段,讓學生讀著課文體會趙州橋的美觀。可以讓學生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了深刻的體會後,再讓學生看看真實的趙州橋欄板上的圖片,讓學生也來描寫、擴寫“雙龍戲珠”部分,讓雙龍戲珠的圖案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也為趙州橋出一份力。第二次改進設計試教後,比第一次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興趣濃厚,各抒己見,尤其是擴寫部分更是精彩紛呈。
一個孩子這樣寫道: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只見兩條龍各不相讓,他們揮舞著鋒利的爪子,一齊向前抓住明珠,可是明珠光滑剔透,亮光一閃讓兩條龍頓時睜不開眼睛,珠子又向下落去。
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最精彩的要算“雙龍戲珠”了。兩條龍圍著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似在玩耍,似在搶奪,活象一部電影。一條龍伸出前爪,大吼一聲就要抓住明珠了,另一條龍一個轉身,巧妙地用龍尾一甩,明珠脫手,彈向空中。他們就這樣你爭我奪、你戲我耍,玩得很高興。
學生的文字充滿著自己對“雙龍戲珠”的想象,自己對古代橋樑建築的欣賞。
4、關於評價。
我們中段課題組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評價方面展開研究,我主要研究的是評價的主體和內容。經過兩個月的實踐,我發現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比教師直接評價更來得有效,學生更在乎同學怎麼看他。三年級的孩子自主意識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相互競爭,是一種很好的催化劑;同時,家長參與課堂評價也能有效地促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學效率的提高大有幫助。
《趙州橋》優秀教學反思 篇3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思路很清晰,主要講了趙州橋的三方面資料:雄偉、堅固、美觀。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此刻了人們的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學這篇課文,很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
首先,以簡馭繁,為學生理解課文重點掃清字詞障礙。字詞教學是講讀每一篇課文經常性的任務,同時又最能體現教師駕馭教材的功力。我採用不一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先後出現的生字難詞簡便愉快地進行了學習。初步掃清了字詞障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後經過教師範讀和學生自讀,把學生的思路引進課文,為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重點做了良好的知識和心理準備。
其次,化難為易,為學生把握課文重點選擇最優教學手段。我把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作為課文的重點。限於學生的閱歷和知識水平,讓學生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在學生默讀課文時,我要求對照書上插圖,在初步瞭解趙州橋設計特點的基礎上,出示圖片,引導全班學生研究。此外,我尊重學生的發言,從多方面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師生雙向情感交流中啟發和調動學生自學的進取性。
這堂課上完,我認為成功之處有:
1、設計課件務實。我在設計製作課件時,首先明確該課件應到達什麼目標,解決教學中的什麼問題力求美觀實用,讓孩子形象直觀地感受。
2、教學環節設計合理,思路清晰。開課伊始,我出示課題後,首先出示學習目標,然後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方法指導,力求完成每一個學習目標。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生依據學習指導默讀課文,並用“----”畫出描述趙州橋特點的詞語:雄偉、堅固、美觀,從而直奔重點段。
3、學習目標明確,且具有可操作性。圍繞課文學習重、難點,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目標:
(1)瞭解趙州橋的特點,背誦自我喜歡的部分。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3)積累語言。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4、重視朗讀指導,培養學生的語感。
閱讀是此刻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資料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地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在指導朗讀第二、三段時,經過找重點詞句,使學生體會到趙州橋的雄偉和美觀,並讓學生經過各種形式地讀表現出來,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當然,本課還有許多遺憾之處。如:
1、課上下來感覺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不高,師生配合不夠默契,沒能讓讓每一位孩子真正地動起來。
2、課前沒收集好關於趙州橋在建造時的一些書面資料。
3、課堂調控本事還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勇於實踐,不斷反思,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真正理解“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意義所在。
《趙州橋》優秀教學反思 篇4
一、以文字為支點,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這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此刻人們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減輕衝擊力,節省石料;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這篇課文段落總―分的寫作結構清晰,對於學生寫作起步有較強的指引作用。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緊緊抓住段落“總―分”結構這一特點展開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一次次地滲透“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的表達方法,學生對課文這一表達方法便了然於心。
二、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在實現本節課“圍繞一個資料寫一段話”的教學目標時,能夠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找關鍵詞句、重點詞句,如“雄偉、堅固、美觀”“既……又……”排比句“有的……有的……還有的”,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語言,運用關聯詞造句,再到打寫時運用排比句式,學生對文字的表達方法、語言有了深刻的感受,並能夠出色的完成寫作的任務。
三、藉助思維導圖,注重讀寫結合
要更充分發揮文字對學生的範例作用,我藉助思維導圖幫忙學生梳理文字的表達方法,學生很快就明晰了文字的寫作思路。由於資源庫的拓展閱讀資源只是提升本單元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沒能體現本課時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我對擴充套件閱讀作了補充,自我寫下水文,再現“總―分”結構的段落,對於學生進行課文理解更加深入,對於擴充套件寫作的環節起到鋪墊作用。
需要改善的地方:
1、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可向學生供給學習方法的支架,總結前面“雄偉”“堅固”的學習方法,先讀課文,體會哪些詞語說出這個特點,再進行感悟。使學生清晰地明白該如何進行小組學習。
2、在擴充套件寫作環節,做到對於不一樣層次學生的關注,更好地引導學生運用文字積累的語言(關聯詞)表達方法(如排比句式、過渡句的運用),可供給更加開放的寫作題目,讓層次更高的學生能夠進行更加自由的表達。
《趙州橋》優秀教學反思 篇5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且不乏生動,它從建築藝術這個側面介紹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經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構造特點,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首先,以簡馭繁,為學生理解課文重點掃清字詞障礙。字詞教學是講讀每一篇課文經常性的任務,同時又最能體現教師駕馭教材的功力。在第一課時中,我採用不一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討論發言,在緊張愉快的氣氛中初步掃清了字詞障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後經過學生自讀和接讀課文,把學生的思路引進課文,為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重點做了良好的知識和心理準備。
其次,化難為易,為學生把握課文重點選擇最優教學手段。我把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做為課文的重點。為了讓學生理解趙州橋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我從重點詞“創舉”入手,先說在字典中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說在本課中偉大的創舉指的是什麼?為什麼稱趙州橋的設計為創舉,這偉大的創舉是誰建造的?經過這些問題,學生既理解了創舉的含義,又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感情朗讀指導時,我採用出示重點句子,在學生品詞析句,感悟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指導朗讀。但由於時間太緊,指導朗讀過程有些倉促,沒有十分到位,如果在朗讀時,再加大些力度,體會出層次性,會更好。
在理解“美觀”這一特點時,出示趙州橋欄板上精美的圖案,學生對圖案的美驚歎不以,異常是“有的龍前爪互相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這一幅圖,運用課件,學生一下子明白了“抵”、“回首遙望”這些關鍵詞的意思,朗讀時,邊讀邊想邊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把橋上的龍讀“活”,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這座橋不但堅固,並且美觀。”這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講的資料是“堅固”,後面講的資料是“美觀”。課文用這種表達方式,使文章顯得眉目清楚。教學時,讓學生明白“這句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經過學習,學生學習的進取性異常高,學得也比較深入。學生明白了趙州橋的確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同時,也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以生為本”,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地改變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