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通用6篇)

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

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1

  最後一頭戰象這篇文字優美而又悲壯感人的動物小說——《最後一頭戰象》是著名的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讓人久久難忘。

  由於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我主要訓練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的能力,學習透過對嘎羧行動、神態的描寫來突出它的高尚情懷的表達方法。在課堂中,我首先限定讀書時間,讓學生在十五分鐘內讀完一遍課文。透過檢查發現,學生的讀書能力參差不齊,讀得快的十一二分鐘就結束了,而讀得慢的在規定時間裡才讀了一大半。

  這一遍讀書並非單純為了讀而讀,讀完後,我們馬上進行交流:課文到底講了什麼故事?透過這種快讀思考的方式來梳理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態、動作描寫,引導想象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重情重義、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我主要抓住這段文字進行研讀。“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盪漾的江面。然後,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型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火紅的朝陽,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我先讓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然後小組交流,說說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了什麼?“凝望著清波盪漾的江面”時,嘎羧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透過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溫二十六年前那場激烈的戰鬥,懷念在這裡犧牲的那些戰友們,回想自己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邁。於是我馬上順勢引導:“嘎羧不僅僅是一頭大象,更是一位讓人敬仰的英雄。”然後再讓學生去讀,學生悟得深刻,讀得自然也就精彩。

  而這節課中最讓我興奮的是收穫到了學生的勤學善思。在課後習題中有一項,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以往每每走到這一項時,都會流於形式,成為走過場,少有人提,也鮮有人答。而今天,學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價值,值得思考。比如:“嘎羧要離開寨子了,為什麼人們送給它的食物它不吃,卻只喝了一點水?”“為什麼人們知道嘎羧要離開了,要給它圍上白色的紗巾,四腿綁上黑色的布塊?”“為什麼嘎羧死去的時候,它的一隻眼睛睜得老大,還凝望著天空?”等等。

  這些問題一經丟擲,便引發了學生的積極討論。大家開動腦筋,大膽舉手,各顯神通。學生活了,課堂自然也就活了。不足之處是本節課沒有來得及讀寫結合,學生被激起的情感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實在可惜。

  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2

  這篇文字優美而又悲壯感人的動物小說——《最後一頭戰象》是著名的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力作,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懷舊、英勇、忠誠的高尚情懷。文章感人至深,讓人久久難忘。

  由於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我主要結合單元訓練目標“訓練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的能力;揣摩作者如何表達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情感的。”在課堂中,我首先限時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在十五分鐘內讀完一遍課文。透過檢查發現,學生的讀書能力參差不齊,讀得快的十分鐘左右就讀完了,而讀得慢的在規定時間裡根本就讀不完。讀完後,我們馬上進行交流:課文到底講了什麼故事?透過這種快讀思考的方式來梳理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為了實現長文短教,我再次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說說嘎羧給你留下了怎麼的印象?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嘎羧懷舊、英勇、善良、忠誠的句子或段落,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抓住了嘎羧神態、動作描寫來刻畫懷舊、英勇、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學生在深刻理解了嘎羧的`高尚品質後。再進行朗讀的指導,學生悟得深刻,讀得自然也就十分精彩。

  課文學完了,最讓我欣慰的是學生閱讀感恩系列叢書的興趣再一次被激發起來,課間同學們又開始互相借閱感恩系列叢書。如果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有所收穫,那將是老師最大的收穫。

  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3

  《最後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其次,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我想只有透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我先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瞭解嘎羧,體會一個英雄的高尚情懷。比如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並及時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依託這種學習方法自學其他的內容。結合課後小練筆引導學生們思考久久的凝望裡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裡,它彷彿在呼喚什麼。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4

  《最後一頭戰象》是第七單元的第三課,這一單元講述的都是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這篇課文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重點是讓學生把握故事內容,體會嘎唆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難點是透過朗讀感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前幾天,我們聽了談老師執教的《最後一頭戰象》一課,我認為:談老師的課紮實、充實、豐實、、真實。他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1、精選切入口。在執教本課時,談老師從第一自然段切入,讓學生談談嘎唆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從而揭示課題,瞭解戰象的特點。

  2、以事件為抓手。從整體到部分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說說課文寫了嘎唆臨死前的哪些事情?再讓學生學著用四字詞概括各件事情。這既讓學生理清了課文的條理,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3、用沈石溪的名言貫穿全文的學習。談老師出示名言讓學生朗讀,其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巧妙地突破教學難點,靈活地滲透經典詩文。接下來重點學習了“披掛象鞍”和“重回戰場”兩部分。課中讓學生抓住最能體現嘎唆內心情感的句子談體會,並抓住動作、神態描寫的詞語讓學生充分想象嘎唆的內心世界,在學生理解事件內容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從而感受到嘎唆對輝煌的過去深深的留戀與回味,感悟嘎唆的善良與忠誠的高尚情懷。學生從嘎羧行為、神態的具體描寫中感悟到具體、生動的描寫是本文一個重要的表達特點。

  4、注重學法的指導。《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事件的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談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先重點指導學生對“重披戰甲”這個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在書上作批註,在此基礎上,引導歸納出學習方法,並以此方法為遷移,自學“重回戰場”部分,真正地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我解讀文字的能力。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5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00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透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字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字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透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透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字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裡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裡,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最後一頭戰象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6

  1、要善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結合平時的學習,談一點淺薄的看法。這節課的設計,每天都在冥思苦想,求變求新,刪繁就簡,領異標新,語文功夫是慢活,是要耐得住寂寞,來不及半點急躁和武斷。在備課時,同事們也出主意。是啊,我深深的知道,當你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時,怎能不為伊消得人憔悴。

  2、要有己:

  寧可不完美,也要敢於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鮮明的風格,語文教師的魅力來源於個人的獨特風格。要敢於亮出自己的劍,包括自己的學生,說實話。上課之前,我沒有和學生鋪墊過,只在徐老師第一課講過之後,對學生進行了一些複習。我想:假的真不了,即便一時過關,終將對自己的成長,學生的成長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所以,想要真發展,真得有膽量。一次真實的洗禮,勝過千次萬次的虛榮。

  3、要關注:

  關注文字,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麼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如果你教的學生沒有能力和素養的提高,那麼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教學水平是徘徊不前的。設計一節課要把它當成設計學生的人生一樣,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成長,學生的成長將無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