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精選11篇)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1

  以讀為本,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足見讀書的重要。中國當代語文教學改革的倡導者葉聖陶先生早就告誡我們:“讓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新課標積極倡導讓學生自瀆自悟。

  以讀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是新鮮的發明,而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本。古人十年寒窗,勤耕苦讀,“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就是例證。可是,從應試教育開始,以讀為本的理念就被淡忘了,隨之而來的是以講代讀。滿堂灌成為最省事的教學方式,因而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上讀書的權利。隨著素質教育的暖風勁吹,以讀為本才重返課堂。這是語文教學的正本清源,教育理念的返樸歸真。

  令人欣喜的是,現在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了琅琅的讀書聲,但必須注意的一個傾向是,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讀書成了老師為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一種手段,一種裝飾。其表現在學生讀書的時間不夠或太少,還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讀。我認為,老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應為學生讀書服務,或引導或點撥,或創設情景,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去讀書,在讀書中學習語言文字,在讀書中昇華情感,在讀書中抒發感情。

  《一夜的工作》,是人版小學六年級下學期的課文,加之我新接任六⑵班語文教學工作,所以精心準備了教案,課上得令人滿意,使學生一下子就喜歡上了語文課。首先,學生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對時代背景,文章層次,課文內容都有了瞭解,加之課文不長,文字淺顯易懂,語言樸實無華。於是我大膽採用了直撲重點,反覆細讀品味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穫:

  1、重點語段反覆讀:

  比如“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及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檯,兩把小轉椅,如此而已。”抓住“極其簡單”,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深入體會,反覆誦讀。在文中這句話共反覆讀了九遍,學生對周總理的生活簡樸體會很深刻。

  2、創設情境認真讀:

  在讀周總理認真審閱稿件那一段時,創設了三個情境引讀: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坐在那張不大的寫字檯前,拿出他今天晚上要審閱的第一份檔案,只見他:(生讀)“一句一句地審閱……”夜深人靜,人們早已進入了香甜的夢鄉,而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依然在那張不大的寫字檯前,只見他:(生再讀)……東方發白,天將破曉,敬愛的周總理揉了揉疲倦的雙眼,拿出了這一夜他要審閱的最後一份檔案,只見他:(生三讀)……透過情境創設,三次引讀,學生對周總理通宵達旦的工作,十分勞苦,就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

  3、讓學生讀到更多的資訊:

  周恩來總理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為了更進一步體會文章所達的表思想感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周總理廢寢忘食的工作精神和他心繫國家和人民的偉大情懷。我特意補充了《周總理的一天》,《周總理最後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以及柯巖的詩《周總理,你在哪裡》,當課文接近尾聲時,我用低沉的聲音說道:“敬愛的周總理雖然與我們永別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此時,我的眼睛溼潤了,絕大多數同學的眼圈紅了,個別同學失聲哭了。這種對師生心靈的震撼,人格的薰陶,是任何空洞的說教無法比擬的。

  4、在讀書中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

  我在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用提示和要求,自然地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而不是教某個詞怎樣理解怎樣用。比如“請你用一個詞概括周總理這一夜”;“你會發現,這段話中有一個詞跳入了你的眼簾”;“假如‘極其’這個詞換掉,你會用哪個詞?”“有沒有同學用四個字的詞語來概括你對周總理這一夜的感受?”這樣,學生學得主動,用得靈活,也同時訓練了思維。

  這堂課我較為滿意,但同時又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這堂課是否預設過多?課想要上得有深度,充分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又只有這樣。否則,只能讓學生停留於膚淺的表面認識。究竟還有沒有兩全之法呢?還需繼續探索。

  總之,以讀為本的理念,我要繼續堅持下去,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真正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學生。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2

  《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親眼目睹週一夜的工作情況以及由此產生的感想。課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對工作勞苦、生活簡樸的敬佩之意,飽含著對周的崇敬、熱愛和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薰陶情感的好課文。

  課文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個兩方面內容展開。從內容上看圍繞中心的句子較為明顯,因此,我也嘗試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一開始,讓學生讀課文連結語,明確學習要求,然後,抓住第一個學習要求“課文是從哪些方面敘述週一夜的工作的?把學生引入文字,這時學生透過自讀,緊緊抓住“勞苦”和“簡樸””這個文章的文眼。

  緊接著,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分小組圍繞“生活簡樸”、“工作勞苦”展開探討交流。在全班交流時學生能抓住關鍵的句子去談感悟。同時讓學生對有關鍵語句的反覆讀。讀的形式多樣:有自讀、範讀、齊讀、同桌互讀等,使學生在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3

  這一週的工作既緊張又忙碌,班主任即數學老師要去參加省優質課評選,一連上了兩天的語文課,同時自己還要迎戰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課程太密,沒有多少時間詳細備課,今天星期五最後一節課又調給了我,星期五的最後一節課,上語文,效率行嗎?就這樣,我帶著顧慮走進了教室。我在黑板上寫完課題,就直奔中心:“同學們,透過初讀課文,你們瞭解到課文中寫到的周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節課是這一星期來最開心的一課,雖然沒有精心備課,但學生的狀態和思路是如此的清晰。回過頭來回味這節課,對自己的整個教學作了一個全面的審視,讓我感受頗深。好的教學設計不應該是嚴謹的教學流程,更不應該是問答式的教師提問,學生解答的單一形式。而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是對當下實態的過程的有效對策。是“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的教學設計。

  這次課程實施的要求是改變實施的方式,其要點是構建起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習方式的構建幫助教師從教為主轉到以學為主。學生有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到主動地探究知識。那麼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在其中也得以體現: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身心愉悅,學習的積極性強,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最後很好地掌握了知識和技能。

  以學生學習活動為線索,強調學習活動的創造與運演,實現主體參與教學事件的最佳整合,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啊!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4

  在學習體驗了那感人的品質,此時此刻,每個人都會心潮澎湃,指導學生激情練讀最後兩個自然段,要求讀出感情。並透過指名讀,齊讀,會背的站起來背誦等形式,使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切實受到強烈的感染,同時也體現了分層次要求。

  然後,再透過質疑:作者只看見了一夜的工作,為什麼說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呢?此時,出示課後資料袋《周的一天》時間表,讓學生補充交流忘我工作的感人事例,體會“一個夜晚”和“每個夜晚”的關係。這樣再次引進課前蒐集的資料,決不是重複,而是深化。

  在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來充分感受這位好的感人事例,正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最後,我再讓學生用激動而自豪的語氣反覆朗讀“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嗎?”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5

  《一夜的工作》寫的是我國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親眼目睹周恩來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況和由此產生的感想,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對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的敬佩之意,和由此產生的自豪之情。這節課我積極嘗試我校“高效課堂”模式,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提綱後採用了“放手自學---合作交流”的方法感悟課文內容,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一夜的工作》一文是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方面展開的,教學時,我充分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自由談體會和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思中質疑,在議中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時時在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

  不足:

  1、在教學本課時,如能抓住描寫周總理對人對己,對工作對生活的有關詞句進行比較,那麼,學生對周總理崇高品質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

  2.教學情景創設不足

  周總理人格偉岸,這個偉岸的人格是跨越階級、跨越國界的,於是誰和他接觸,誰都會崇拜他。他是靠那種偉岸的人格感染人的,對於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讓我們的學生透過一節課的學習來理解、認識他,是十分困難的。我在課前雖然佈置學生去了解周總理的事蹟,但有的同學沒有蒐集到,如果讓學生透過問父母長輩進行了解,就可能做到全體學生對總理有所瞭解。為學習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有利於創設好情景,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氛圍中

  3、引導學生體會寫作方法,只是蜻蜓點水,沒有做到深入其中,領悟其實。

  4、課堂練習題不夠細化,不夠深入。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6

  《一夜的工作》是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中的一篇課文,授完這一課,細細反思,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豐富課前感知,激發學生情感

  《一夜的工作》一文主要透過描寫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使學生從周總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基於現在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總理的生活與工作知之不多,對周總理的感性認識很淺顯。而對文章人物沒有一個很深的感情基礎是很難在情感上產生與作者那樣的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閱讀有關周總理的書籍資料等,併為學生提供周總理的相關網站,充分的讓學生透過資料去感受。

  二、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一夜的工作》一文是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方面展開的,教學時,我充分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探究,找出文中讓自己最受感動的地方,在小組裡自由談體會和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思中質疑,在議中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時時在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

  三、創設情景,引起情感的共鳴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適時的補充周總理的感人事蹟,出示周總理身患癌症時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學生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加深對文章的感悟,接著我出示滿臉憔悴,夜以繼日工作的總理的圖片,讓學生面對著周總理說說心理話,這時學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礎上,感情的抒發水到渠成,同時自然地引用課前閱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周總理的其他品質來進行表達,這一環節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因而在最後兩段的朗讀時學生激情飽滿,發自內心的吶喊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整理蒐集到的有關周總理的資料,以《走進一代偉人周恩來》為題寫一篇有關周總理的故事,這樣不僅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也發自內心的吶喊把課堂推向了高潮,發自內心的吶喊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培養學生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不過回想起這一節課,也有一些遺憾,在學生面對總理說心理話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學生回答的面有點窄。最後兩段的朗讀由於時間關係指導的也不太到位,今後,還要在這些方面多加努力。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7

  《一夜的工作》寫的是我國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親眼目睹周恩來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況和由此產生的感想,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對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的敬佩之意,和由此產生的自豪之情。這節課我嘗試採用了“放手自學---合作交流”的方法感悟課文內容,自以為教學還比較成功。近日,我閱讀了《小學語文教師》第11期的《一夜的工作》課堂教學實錄,才發現自己的教學與名師相比相距太大,主要表現是:

  1.教學情景創設不足

  周總理人格偉岸,這個偉岸的人格是跨越階級、跨越國界的,於是誰和他接觸,誰都會崇拜他。他是*那種偉岸的人格感染人的,對於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讓我們的學生透過一節課的學習來理解、認識他,是十分困難的。課前應佈置學生去了解周總理的事蹟,為學習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上課伊始,還要創設好情景,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氛圍中。

  2.重語言感悟,輕詞語分析

  一節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要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詞彙。所以教師要抓好詞語這個切入點。如:“極其簡單”一詞,王崧舟老師抓住“極其”二字,先讓學生換詞感悟,明確“極其簡單”的.含義。然後讓學生想象總理的辦公室應該有些什麼,在猜想清朝時宮殿式房子的主人會是誰?(傅儀的攝政王)房間裡可能會有些什麼?接著,有轉入正題,“一千金碧輝煌的房子,現在成了我們敬愛的總理辦公的地方,我們只看見……,我們看見了……”最後,老師加以總結:你說這簡單前面怎能不加上“極其”二字呢?沒有繁瑣的講解,有的只是談話式的引導,卻像鎖鏈一樣,一環扣一環,把學生帶入到“初步朗讀---加以想象---加以感悟---進一步朗讀---進一步想象---進一步感悟”的良性迴圈中。比起我課上蜻蜓點水的自學交流,不更能激起學生思維上的火花、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嗎?

  3 朗讀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王老師不失時機的幾句點悟,親切的引導,把學生引入朗讀的情境中。隨著同一句子在不同環境中的朗讀,學生的感悟也逐步加深。不是講解,勝似講解。這種引導方式,不正是我教學中所欠缺的嗎?

  “學無止境”是古人都明白的道理。透過今天的學習、比較,我感到自己的教學水平還急需提高。今後,我還要多看,多斯,多總結,使自己教學水平循序漸進,更上一層樓。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8

  文章歌頌了不辭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工作作風,字裡行間充盈著作者崇敬和愛戴之情,讀後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並受到偉大人格的薰陶。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誇張的句子,幾乎沒有任何鋪陳、點染,卻情真意切,樸實感人。在教學設計時,我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方面展開的。

  教學時,我充分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自由談體會和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思中質疑,在議中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時時在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

  交流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談感受,不僅體會作者對周的真情實感,而且掌握文中表達感情的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如在體會“生活簡樸”時,抓住“一張”、“兩把”、“一盞”、“如此而已”等詞感知周的辦公室陳設極其簡單,與“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抓住“一杯”“一小碟”“數得清顆數”來體會周飲食的簡單。在體會“工作勞苦”時,我相機引導學生抓住“一尺來高”、“一疊”來體驗周工作的繁重,工作量大;抓住“審閱、思索”““看、畫、想、問”感悟周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9

  生活是我們課程的重要資源,在教學引導學生體會的工作多麼勞苦,生活是多麼簡樸時,我採用讓學生聯絡生活、學習實際談感受。學生拿自己的生活,學習態度跟周對比,發現了不足,決心向周總理學習,在學習上要認真、一絲不苟;在生活上要勤儉節約,做一個簡樸的人。學生透過聯絡生活、學習實際受到了啟發,受到了教育,更感悟到周工作的勞苦,生活的簡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當然,在教學這課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是在製作課件時,對教學情境創設不足。現在六年級的學生,大都生於2000年左右,距離周生活的年代比較久遠,對周缺乏瞭解。雖然讓學生課前收集資料,但是學生的認知是停留在書面上。如果在製作課件時,多創設一些有關周工作、生活的感性畫面,會更加激發學生的情感。其次在處理“一夜”與“每個夜晚”的內在聯絡時不夠深入。學生透過學習課文從一夜的工作中,得出了周“多麼簡樸,多麼勞苦”這一重點。但由於時間緊,我對一夜的工作與每個夜晚的工作引導分析的不夠深入。第三是教學朗讀時,我一直都是讓學生自己朗讀和體會,沒有適當的範讀,如果老師能做示範性朗讀,相信,學生的朗讀水平會提高的更快,更能把學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認真鑽研教材,備好學生,備好教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語言樸實、感情真摯,飽含著對周總理的崇敬、熱愛和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薰陶情感的好課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著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採用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透過讀來理解感悟文章。

  《一夜的工作》一文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個層次展開的。從內容上看圍繞中心的句子較為明顯,故我也嘗試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時,緊緊抓住“勞苦”和“簡樸””這個文章的文眼來進行,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是輕分析,重感悟,讓學生自主閱讀。本課設計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讀得充分:有整篇讀,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讀,有關鍵語句的反覆讀;讀的形式多樣:有自讀、範讀、領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同桌互讀、小組輪讀等,使學生在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讀後又讓學生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刻刻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又時時刻刻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二、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近課文。

  透過以前幾屆的學生髮現現在的學生對周總理的感性認識很淺顯,因此,我覺得學生對文章人物沒有一個很深的感情基礎是很難在情感上產生與作者那樣的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因此課前就讓學生透過去圖書室、網路等收集閱讀有關周總理的書籍、資料等,充分地讓學生透過資料去感受,豐富學生的課前感知。透過蒐集資料的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愛好課外讀物,多讀課外書的好習慣。廣泛蒐集並交流資料,不但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且為探究性學習打下了基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願自己不斷摸索、不斷努力探求出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

  課文《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篇11

  《一夜的工作》寫的是我國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親眼目睹周恩來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況和由此產生的感想,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對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的敬佩之意,和由此產生的自豪之情。這節課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學感悟課文的內容,我還充分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談體會說感受,在讀中感悟,在思中質疑,在議中交流,這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訓練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這篇課文中講周總理工作的勞苦和生活的簡樸是透過對比描述反映出來的。如:身為國家總理的辦公室,想象中理應是豪華的佈置和十分氣派的陳設,然而室內僅有“一個不大的寫字檯”,“兩把轉椅”,“一盞檯燈”,使“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與“裝置極其簡單”的佈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總理的簡樸可見一般。又如,周總理一晚上要批“一疊來厚的檔案。”面對如此繁重的公務,周總理不是“普通的瀏覽”,而是“一句一句地審閱”,“一邊看一邊在思考”,一直工作到公雞快叫明的時候。可見周總理工作量之大,工作時間之長。

  然而,通宵工作之後,僅以一杯綠茶和“數得清顆粒”的花生米來充飢,這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工作這麼勞苦,生活如此簡樸!再如,總理自己徹夜工作,通宵達旦,卻讓別人“到隔壁值班室去睡覺”,從中又看出他忘我的工作精神和體貼關心同志的崇高品質,這又是一處鮮明的對照。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描寫周總理對人對己,對工作對生活的有關詞句進行比較,加深了學生對周總理崇高品質的認識。

  不足之處是課前雖然佈置讓學生去了解周總理的事蹟,但有的同學沒有蒐集到,我想如果都蒐集到,會對學習這一課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只有個別學生蒐集到了,我讓蒐集到關於總理資訊的同學,把資料內容介紹給同學們,使學生了解了我們的好總理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到自己的教學水平還急待提高,今後,還要刻苦鑽研教材,備好學生,備好教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