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鄭成功》教學反思範文
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時所追求的,我們都喜歡用最少的時間,尋求最大的教學效果。學生面對一個陌生的文字時,教師又如何尋求教學的有效性呢。引導學生尋找與文字的距離,是學生探究性語文的基礎。但是文字與學生的距離是非常多的,因為學生在知識閱歷、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與作者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尋找空白找到例點與探究性閱讀之處,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文字呈現了那麼多東西,我們是否要面面俱到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語文教學又變成了“雜貨鋪”。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個例子中會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生去學習。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尋找文字的距離應該去尋找例點,與學生真正有距離的'例點。這還要我們教師在學生學習文字之前進行必要的分析,尋找文字與學生之間的認知衝突。抓住了這個衝突,學生可以對文字實現真正的解讀,真正有所獲,真正能得其滋味,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鄭成功》這篇課文,它的主題是非常簡單的,透過讀書讓學生領會鄭成功英勇頑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如果仔細研讀就會發現,這篇文章的第五節描寫的戰鬥場面非常精彩,而課後也有一個描寫場面的練習。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場面描寫也許不算難,但要他們描寫一個戰爭的場面,這似乎是第一次接觸,也許這就是文章的例點。在學生透過閱讀文字瞭解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之後,我並沒有讓學生一節節的誦讀課文,而是向學生丟擲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文章的哪一節寫得最精彩。學生的回答當然帶有他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大多數學生還是認為第五節寫得最精彩。於是我引導學生再次朗讀這一節,來研讀這一節中最為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