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教學反思

  篇一:小苗與大樹的對話.doc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1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名叫苗苗的小學生與季羨林先生的“訪談錄”, 全文運用對話形式,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愛和季羨林先生的和藹、親切及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訪談錄”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羨林先生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教師讀旁白,學生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都捧起書認真聽對話內容。讓學生置身於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薰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讀得自然。

  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丟擲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季羨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書蟲?說說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問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等。在議讀中,學生不斷地進步與昇華,總的來說課堂效果還算好。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2

  本課作為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兩個書蟲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要讀得自然,不做作才好。這篇課文,我採用大討論的方式,放手讓學生圍繞主題,結合課文來討論:“閒書閒嗎?”這個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也不錯,學生都能結合小苗與季先生的對話,說出自己對於問題的看法。不夠的地方是對古文積累這一塊,對談話內容未作出恰當的引導,從學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對這個超難任務有點無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3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不過,全文內容較淺顯,沒有過多深奧的詞句。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丟擲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學習完課文以後,我安排了學生對愛好讀書的同學或新來的實習老師進行採訪活動,並且寫了訪談錄。學生對訪談錄的格式掌握得很好,但是,採訪的問題準備得不是很充分,有的侷限於一問一答的形式,雙方交流的話題不是很深入,上下文之間的銜接也不夠自然。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4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全面發展學生

  呢? 在教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後,我對此有了很多 思考: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等,提高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塑造學生的心靈,因為沒有思想就沒有語言,沒有正確的觀念為指導,就表達不出思想感情真實、健康的好文章。葉聖陶先生說:“作文之形式為文字,其內容突不出思想情感兩端,以言思想,則積理必富而為文始清,若但讀物得宜,便會仿其詞句,握管撰作,則收效猶薄。”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塑造學生的心靈。

  培養學生的興趣,把寫作作為學生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學生一旦與寫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就會主動鑽研,樂此不疲,漸入佳境。教學中要注意低起點,多鼓勵,命題切合學生實際,寫作形式多種多樣,力爭將寫作變為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寫作“會使自己的頭腦更清醒,更無知,更堅強,更輕鬆,會使自己和別人相處得更和諧”。寫作一旦成為一種需要,常常能達到欲罷不能的程度。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學生閱歷淺,生活範圍窄,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由於缺乏生活的體驗和素材的積累,作文時常常搜腸刮肚,無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編濫造。本人認為,應該把學生從課堂上解脫出來,讓他們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素材,激發靈感,學會寫。

  再其次,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素質教育

  要教會學生去發現美。要以語文課為基礎,引導學生去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美。文學作品具有以情動人、以形象感人的特點。它包含著自然與生活,同時融進了作家情感的再創造因素,所以文學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的高度統一體。透過語文課,喚起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導學生去認識美。中學生對於美的追求特別強烈。對於他們愛美,追求美的願望,應該給予肯定。由於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定型,對於美醜的'分辨能力還不太強,他們認為追求時髦、穿奇裝異服,是一種時尚美,對美有自己偏見。所以語文教育要引導學生去提高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即識別美醜的能力。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較他們不同的審美意義。

  要激勵學生去創造美。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發展迅速,與人類愛美的天性分不開。因此,我們要激勵學生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表達美,即創造美。我們要告訴學生“美就是生活”,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小事中尋找美、感受美、欣賞美,並在提高這些方面能力同時,“趁熱打鐵”,觸發學生表達美的衝動和創造美的激情。

  篇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而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等他倆讀完後,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幹什麼?”孩子們聯絡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說出了這是在“對話”。“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幹什麼?”“採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真好!那如果將採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為‘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後,我再丟擲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 問題一丟擲,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

  我接著問學生:你們喜歡看閒書嗎?有的說喜歡;有的乾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態,其實我心裡清楚:他們愛玩,愛看電視,即使有書也不去翻一翻。於是,我先給他們讀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節選,然後結合老先生的主張教育學生:平時多看一些閒書可以多學一些知識,也可能多寫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實跟他小時侯愛看閒書分不開的,且小時侯記的東西長大了也不容易忘記。而文章寫得好,苗苗說的那兩個重要條件——寫真事、多看課外書,我認為也是有道理的。

  篇三:《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由於文章的形式比較特殊,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它是一名小學生——苗苗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首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的、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小學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在教學時,我首先從介紹本文文體“訪談錄”開始,引入瞭解季羨林先生,讓學生知道季羨林的學識,瞭解季老的著作,季老的不凡之處。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苗苗給季老提出了哪些問題,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然後再指導學生模仿情節進行採訪,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對話的基調,感悟苗苗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季老又是一個怎樣的人,透過多次的朗讀、引導,學生知道了:苗苗是個熱愛讀書的小學生,謙虛好問,而季老毫無名人架子,親切隨和,在幽默的談吐中善於誘導,滿含著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找準了這個基調,再讓學生去交流季老在“讀閒書”、“偏科”、“學習外語”和“積累古文”的問題方面的主張,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自己的想法,延伸課外知識,進而知道文意不但是要告訴苗苗,更是要告訴我們大家:“要加大閱讀量,以促進習作的提高”,“不要偏科,要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加強古詩文的積累,學好外語”,從而使學生在學文中漸漸喜歡上閱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回到題目,品味課題的寓意,表面上,“小苗”指苗苗,“大樹”指季老,實際上還包含著苗苗在求學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需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就是那棵給小苗營養的學識淵博、學有建樹的根深葉茂的大樹。最後再指導學生從對話中去感受和學習一些採訪的技巧,如何在訪談中有禮貌地請教、表達觀點、傾聽對方的表述等,讓學生學有所獲。

  篇四: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馬中舉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而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聽著。等他倆讀完後。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後,我再丟擲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等,一步一步來解決。

  一節課的內容竟然沒有上完,說明:

  1、環節不緊湊,在一個問題上擴充套件的太遠。

  2、隨意性太大,往往在新生髮出來的問題上扯得太遠,想讓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是不現實的不高效的。

  3、條理性不強,思維混亂,沒有重點。

  4、對教材的理解片面,沒有一針見血的點中要害。

  5、教學技巧有待提高,應向龐春燕、劉雅君、張邦富、張梅恆、張勇、趙曉偉等老師多多請教。

  6、對五年級教材缺乏整體把握、還沒有融會貫通。應加強研究與學習。

  懇請到家批評指正,多提缺點和建議。

  篇五:2.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篇“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文中的兩個人物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在教學中由於內容比較簡單,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等他倆讀完後,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幹什麼?”孩子們聯絡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說出了這是在“對話”。“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幹什麼?”“採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真好!那如果將採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為‘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後,我再丟擲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問題一丟擲,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

  我接著問學生:你們喜歡看閒書嗎?有的說喜歡;有的乾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態,其實我心裡清楚:他們愛玩,愛看電視,即使有書也不去翻一翻。於是,我先給他們讀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節選,然後結合老先生的主張教育學生:平時多看一些閒書可以多學一些知識,也可能多寫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實跟他小時侯愛看閒書分不開的,且小時侯記的東西長大了也不容易忘記。而文章寫得好,苗苗說的那兩個重要條件——寫真事、多看課外書,我認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經過我不間斷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們有愛看閒書的意識,並能主動積錢買書看,從提醒到自覺,讓“書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話。

  不足之處:可能是自己這樣的設計有問題,方式過於直白、簡單,以問題來貫穿,使學生失去了興趣;而在實施教學時,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透文章,也導致課堂沉悶的原因,我高估了剛上五年級的孩子的能力,以為在很短的時間,他們就能從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煉出最主要的內容。這是自己對於學生的學情不瞭解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