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優秀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優秀教學反思(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優秀教學反思 篇1
上課鈴一響,我拿著課本愉快地走向教室。這節課我要上的內容是語文(人教版)第九冊的第19課《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評價:母親的愛是靈感和創作的源泉,而父親的警告則是時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總結,提高。作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認識到兩種評價對自己健康成長的必要性,而且還認識到這兩種看來截然相反的評價所蘊含的共同點:那就是愛。對於教學這篇課文,我還是胸有成竹的,因為課前我精心做好了準備,而且這篇課文我還教過幾次了。
課堂氣氛很好。幾年來我已經和我的學生建立了較深的感情,課堂上也建立了較民主的關係。我們都投入在課文的學習之中,小組討論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談自己的理解。整堂課的各個環節都很流暢。當我結合課文內容,講到成年後,作者越來越多體會到兒時是多麼幸運。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時,有的學生回答:因為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作者吹來。作者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颳到。有的學生回答:因為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其他學生都紛紛結合課文中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理解來談。
就在這個時候,班裡的陳嘉彬同學舉起手,我從他的眼神裡讀到一種急切的心情,於是我請他說說自己的想法。他站起來,稍作停頓後說:我不贊成作者的說法。如果像他說的那樣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來教育我的話,那我就會糊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對於我來說這不是幸運。他的話引起了全班學生的一陣鬨動,學生們紛紛在私下議論開了,在一片的議論聲中我聽到了有贊成也有反對的聲音。對於他的發言我好像有那麼一點驚訝,也好像有那麼一點情理之中。因為陳嘉彬同學的發言,如果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裡是不會聽到的,但是我慶幸的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內心的話、與書本觀點不同的話都可以在課堂暢所欲言,學生的個性特點可以張揚,這同時也是對於我們師生平等關係的一種肯定。
這時,我靈機一動:為何不來個以學定教,就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課堂大討論呢?
我的想法得到全班同學的贊成。
有的學生說:我還是贊成作者的說法。因為爸爸媽媽這樣教他,他最終成為了一個大作家。
有的學生說:對!我們不是有一種傳統說法叫父母分別扮演白臉和黑臉來教孩子嗎?所以我也贊同作者的說法。
有的學生說:傳統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嗎?傳統的東西也有許多是不好的,用在現今社會是不合適的。比如傳統常說食不言,寢不語。我看就不適合我的家。我們白天都不回家,晚上吃完飯後,我們都各自忙自己的事。如果不是在晚飯時間邊說邊吃,根本就沒有時間來了解各自白天的事了。我看白臉和黑臉的說法就不一定對!
有的學生說:如果不這樣,那你認為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呢?
有的學生說:我希望我的父母教育我時(態度)一致。要麼是表揚,要麼是批評。
有的學生說:而我則只要我的爸媽指出、批評我做得不對的地方。因為我表揚多了容易驕傲。
有的學生說:我希望我的爸媽在我做得好的時候一致表揚我,在做得不好的時候一致批評我。
學生們個個都那麼投入,臉上紅通通的。下課的歌聲響起來了,我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叫停了學生們激烈的討論。我非常肯定所有學生的發言。還特意表揚了有不同觀點的學生。針對剛才學生的發言,我因勢利導:你們有這樣的想法,你們的家長知道嗎?今天晚上請你回去與家長談談你們的想法,並且把你們談論的結果寫下來,告訴我,好嗎?下課了,我笑著與學生點頭再見,高興地離開教室。教室裡仍舊一片議論聲。
從課後學生寫的情況和後期與家長的交流情況來看,學生與家長透過課後的談心,在教育孩子的態度這一方面,家長與學生基本上達成一致的看法。有的學生在日記本上寫道:我很高興我的建議得到我的父母的贊成。看來,只要是好的建議,父母還是接納的。
有的家長還說道:我們很喜歡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我們溝通,希望今後多做這樣的作業,這是引導我們進一步走進孩子心裡的很好的做法。
課後,我還時時回味著這節課的教學。曾幾何時,我們的課堂教學走入了一個誤區:我們每次的研究課、競賽課、展示課上,看到的是教師和學生精彩的表演。捫心自問,對於學生早已背得滾瓜爛熟的課文還需老師指導學生讀通讀懂嗎?對於學生早已倒背如流的答案,還需教師去啟發、點撥嗎?我認為:一節成功的課,課堂應當激盪著師生豐富而真實的情感。課堂應關注的不是既定知識結論的有效傳遞,而是應該關注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學生在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和真切成長。由此,課堂教學的本質意義,已不僅在於教知識、教技能,而在於努力地促進學生智慧、精神、情智等多方面的綜合生成。新課程理念一再強調:課堂上教師的一切行動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聽到的要是孩子們富有童真童趣和個性的真實的聲音。
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不同於書本的見解,主動地參與,在課堂上積極地和同學爭論,課堂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群體。課後與家長的討論,使家長與孩子的心連得更近。這樣富有生機的課堂,使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的理解,使我對新課標下的教學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讓教學回歸生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學到的是鮮活的能使他有深刻感受的東西。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優秀教學反思 篇2
在今天的課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那就是回家給爸爸或媽媽洗次腳,讓學生也體會父母的艱辛。然後,讓學生帶著對父母的愛走進課文中,再讀媽媽看到作者的第一首詩,是如何評價的?爸爸看到作者的第一首詩,是如何評價的?為什麼針對同一首詩父母的評價會截然相反?從同學的回答上看,大部分同學能夠找出問題的答案,所以本課的教學,注重讓同學帶著情感在讀中感悟,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感悟,自我體驗的機會。
我在本課教學的優點我自己認為能根據教材的特點,讓學生透過給父母洗腳知道父母的艱辛,從中聯絡實際去思考、理解和感悟父母的愛。整節課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與學生合作,做他們的朋友,一起將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解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課堂用語較規範,能夠有意識的注意用完整流利的話語回答問題。
本課的不足在於:由於注重學生朗讀,對於過渡語言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有時很牽強,這是今後教學中要改變的最大難題。本課過程中由於專注於學生的朗讀,評價激勵略顯不足,這就致使本課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總之,作為一位新教師以後的路還很長,在上好語文課的路上,自己還有更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我從心底裡知道,精彩的地方也好,糟糕的地方也罷,都是自己成長的軌跡。為了讓學生學得精彩,自己要準備的更精彩!學生的精彩就是教師的精彩,不然糟糕透的教師。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優秀教學反思 篇3
在五年級進行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學嘗試,感受頗深。學生已經有五年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文中一些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學生理解學習上的重點、難點。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因此,對本課的教學,可以從“悟”字出發,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一、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選讀書方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做的才學得會。”在教學開始我先詢問了學生期中考試的成績是否理想,他們的家長是什麼態度。(剛剛結束期中考試)這樣一來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共鳴,為學習本文打下了基礎。
本篇課文的第一部分,是具體事例的記敘,具有情景性和情節性,在理解方面沒有太大難度,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自定讀書方法,如小組編演短劇,練習分角色朗讀,小組討論,分析表達方式,甚至於把文字改變成漫畫等等方法自讀自學。讓學生在編、說、讀、演、議等實踐活動中完成對語言文字先領悟內化,再積累外化的過程,進而體會文中母親對子女的感性的愛,父親的充滿理性的愛。
二、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
有個性才會有創新。找出文中自己感觸較深的句子,聯絡上下文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文體不限,可以是短文、詩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發現難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問題,可以先試著自己回答,或與同學討論,也可以向老師求助。讓學生在讀、悟、寫、問、議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熱情的鼓勵和嚴厲的警告都源於愛,只不過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學習感受愛、理解愛,明白鼓勵與批評在成長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整堂課教學下來,學生學得很輕鬆,也把平時壓抑已久的心裡話說了出來,與本文的主題緊緊相連,與學生的實際相關,學生的感觸還是比較深刻的。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優秀教學反思 篇4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他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感悟到的愛。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從父母親對孩子各自不同的評價中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
本堂課我教學的特色是以讀為本,自讀自悟。注重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導—讀—悟—辯四大環節貫穿整堂課,環環相扣,教學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創設了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這節課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就是花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書,訓練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朗讀的過程中做到:讀中悟情,讀中入境,讀中感悟,讀中積累。如,我首先讓全班同學自由讀課題,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感受兩種不同的語氣。然後,指名幾位同學讀課題並評價。我設計了這樣的評價:全班自由讀課文,讀完後再說一說誰讀得好,為什麼?用書上的語言並有感情的讀出來。
這個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先在組內互相練習朗讀,然後在全班進行評價。這個評價的過程其實就是訓練學生有感情的練習朗讀課文,從而進一步感受這兩種不同的語氣。其次,在感悟母親對我的評價總是“精彩極了”,她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可是父親對我的評價總是“糟糕透了”,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時候,把課文朗讀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絡在一起,做到了由課內聯絡到課外。如,當學生回答母親這樣做其實是在鼓勵我時,我又問她你是如何體會到的?請她把這些句子讀出來,學生能有感情的讀出來,就說明他們已經有所感悟了。
比較成功的第二個地方是辯。我設計的辯題是父親和母親對孩子這兩種不同的評價,你更贊同誰的做法?為什麼?分成兩組展開辯論,每個組各選一兩名主辯手,小組成員可以互相補充。當分好了兩方之後,一場激烈的辯論就開始了。孩子們在辯論會上表現出的爭先恐後、機智幽默、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令在座的老師大飽眼福。辯論會上不時傳出笑聲、掌聲、讚歎聲。
當然,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辯論的時間稍微長了些,辯論後應該再回到課文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和父親對孩子不同的評價就是愛孩子的表現,讓孩子健康地成長。這樣課文的主題就得到了昇華。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優秀教學反思 篇5
昨天我終於親身參與了課內比教學這一聲勢浩大的活動,交上了一份屬於自己辛勤勞動的答卷。上完這堂課令我感慨良多,隨之而來的反思在我腦中縈繞揮之不去。
關於閱讀教學,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基於這樣的理解,我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小組合作學習,因為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增加了教學的一種形式,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學活動中學生與老師的角色與地位。
在我的課中,我分別安排了3次小組合作討論老師給出的問題,我把教學的這根引導主線抓在自己手裡,把孩子們放上知識的天空任他們自由翱翔,關於知識、關於見解,一千個人的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交流、切磋、辯論都是拓寬孩子們視野、提高他們辨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在這三次小組合作中我分別讓孩子們解決了生字詞、整體感知、重點詞句這幾個學習內容,力求把學習的主動性最大限度的交還給孩子們。根據課堂效果來看,孩子們非常靈活,領悟能力很高,達到了我的預期效果,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孩子們都給予了正確的答案,這是我深深的感覺到,教學不依賴於老師,孩子們也可以學得很好。這也提醒了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更要促進孩子們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需要他們成為有知識文化的人,更要成為能獨立學習屹立不倒的人。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同時這堂課的問題也是存在很多,我自身有深深的感觸。到下課鈴前我的教學仍然剩有一部分,在前一部分解決生字詞這一環節我的安排不夠緊湊,其實關於讀生詞、解釋詞義我還可以提高效率,加快速度。正因為前一部分時間拉得長了一些,導致我後面的教學在第一課時中還不夠深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在課的後半部學習“童年的故事”這一部分中,因為上課比較慌亂,心理素質不夠穩定,以至於我在教學的時候有些亂了章法,原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力求步步為營,循序漸進,深入挖掘,細細體會。卻因為自己的發揮不穩導致教學設計順序混亂,自己對此也不夠滿意,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效果。這節課也是對自己以後上公開課需要培養個人心理素質的一個提醒。正因為自己有些混亂的思路,導致這堂課沒有把體會父母心情想法這一目標深入,削弱了教學效果。
沉下心來細細品味,我深深的感覺到教學總是與實踐、嘗試、思考、總結為伴。昨天我的課上到這樣的水平,自己深深的感覺到上好課不是以完成了這堂課教學的任務、學生完成練習為標準,還需要自己好好去揣摩,去思考,自己的一言一行給了孩子們怎麼樣的指導,你指導的方向能不能讓孩子們既迅速又準確地到達目的地。課的水平怎麼樣直接反映著你對課的思索、認識、揣摩夠不夠深入。思索、揣摩、學習的夠深入,其實達到教學目標是非常容易的。當然,這對老師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於我們年輕教師,應不要小瞧自己所上的每一節課,上好這一節課,這背後還需要花的功夫可是不少的。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優秀教學反思 篇6
一堂真實的課,總是會留下一些遺憾。儘管本節公開課“臭蟲”多多,同事們在評課時還是幫我捉到一些“螢火蟲”。
一、互動方式多樣化。
首先是重視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感受;其次是有效地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讓小組成員表達與共享個體學習中的收穫和問題,學生在交流、提問、互補等活動中表現出積極的狀態;最後是教師在促進生與生、生與本互動的過程中發揮了“首席”作用,老師會追問:“你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你有這麼深的體會。肯定能把這句話讀好”,教師會“補充性代理(表達)兒童的‘內部語言’”,如。“大家讀得真好,老師感受到了……”“老師聽明白了,你是想說……對吧?”“你的發言,教給大家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教師的這種“補充性代理”能夠使兒童的經驗產生跳躍,誘發和促進兒童與自我的對話。
二、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這篇文章的課題很特別——將兩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語言用“和”字連在一起,抓住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做得好。在組際交流時,學生提的提問也很精彩,有好多問題都直指文章中心,足見教師平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古人云:“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讀書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是會讀書的表現。
值得我反思並努力改進的也有兩點:
一、強化目標意識,淡化環節意識
在課堂上的每個環節都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在先,這樣教師的教才能遊刃有餘,學生的學才會有的放矢。上課不只是完成預設的任務,要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調整預設的環節。當學生的感悟水到渠成時,不妨趁熱打鐵,達到認識的完整性,深刻性。比如,學生對父母的愛的認識,從字面上都能理解而且有些學生說得挺精彩的,這時我如果能夠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談談生活中你擁有怎樣的愛,這時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透徹,不用守著第二課時才聯絡實際的教學設計。
二、要“重朗讀”、“重感悟”
當學生交流到母親的評價時,就應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的不同感受。還比如,有個學生提出為什麼文章當中寫“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這個問題,我及時讓其他學生幫忙解決,學生說這樣寫為了表現作者心裡著急,這時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因著急而一直關注時間,或讓學生聯絡、交流自己著急的狀態,這樣就能把個體的感受轉化為群體的感受,讓群體透過有感情地讀來獲得內在的感悟、體驗,達到資源共享,課堂教學將更加“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