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出塞》教學的設計及反思

《出塞》教學的設計及反思

《出塞》教學的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透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瞭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點:瞭解詩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體會詩歌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講解 、指導、示範

  學法: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出示詩歌,讀詩

  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二、簡析背景

  1、讀詩題:

  ——告訴老師,詩題中的“塞”指什麼?(關塞、邊塞)

  ——從詩題中你知道這首詩應該是寫什麼內容的嗎?(反映邊塞生活和戰事詩)

  2、簡單介紹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3、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邊塞,你想到什麼?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境艱苦)

  (師補充):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

  ——戰爭、徵人……(戰爭場面慘烈)

  (補充)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三、註釋讀詩,品味意境,抒發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麼徵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裡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徵人,為什麼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 ——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徵人死傷無數: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徵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麼?(同情徵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徵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徵人的生活,你想說什麼?

  ——對徵人:

  ——對戰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爭(渴望戰爭平息,徵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徵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對朝庭的失望

  戰事連綿不斷,與朝庭無名將賢才有關,恨報國之志不能如願

  指導讀出內心的那份失望和無奈

  10、整體再讀全詩,體會詩之意境

  教學反思:本節課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差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課堂學習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和創新慾望,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三性兩化”――自主性、互動性、創造性,動態化、生活化。

  本課時對學生課外知識的補充較多,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對這些古詩較為陌生,以後應加強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另外,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儘管一再體會詩句內涵,但離有感情朗讀還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