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位數減三位數》教學反思

《三位數減三位數》教學反思

《三位數減三位數》教學反思

  連續退位減是三位數減三位數計算中的難點,許多孩子發生的計算錯誤都是在這裡。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突破計算的難點,最有效的策略便是讓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地理解算理。

  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先在計數器上撥算珠進行計算。要讓每個學生都透過撥算珠體會退位的過程:個位上2顆珠不夠減,需從十位上退1顆珠;十位上沒有珠,先從百位退1顆珠,到十位上是10顆珠,再從十位退1顆珠,到個位上是10顆珠。在學生撥算珠之後,結合課件的演示,讓學生交流撥算珠的.過程,加深對隔位退位過程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透過條理清楚的問題,注重讓學生討論退位的過程,即在每一次退位後被減數各位是多少,引導學生明確在豎式上計算的方法:從個位算起,讓學生觀察,個位上4減8不夠該怎麼辦?孩子透過操作知道要向十位借一。於是向十位借,發現十位上是0,師問能借嗎?孩子自然說本身就是0,自己都沒有就無法借,師提示孩子有該怎樣辦,孩子想到向百位借,然後問孩子怎樣借。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如下問題:十位向百位借一後是多少?個位向十位借一後,十位又剩下多少?同時在板書的時候在十位邊上寫10,而且在10上點上圓點,幫助學生理解。透過操作與說理,目的是讓孩子理解退位過程,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本課先讓學生操作計算器,初步理解了算理,再讓學生看豎式表述算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比較明確,所以作業正確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