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通用5篇)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備課時,就不必花太多時間去思考它的古今異義。讀著讀著就可以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含義。例如課文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只要知道了“善”的意思,那麼整句話的意思便豁然開朗。所以備課之際我重點是思考如何人學生深入瞭解,伯牙善的“終點”,伯牙善的“目的地”,以及伯牙絕弦的真正原因。

  上課伊始,我便讓學生從題入手,幫組學生從字到句的理解,也更好的聯絡問下註解去思考文言文。接著進入課文,我採用讀正確,讀通順,讀出停頓,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從讀中悟。在採用“停頓我做主”一環節中,更是讓學生悟出停頓的妙處。從而更好的銜接好課文初讀到精讀的過度。小練筆之際我採用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若白玉。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若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若_________。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種形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去活學活用該篇課文。可以說這是自己認為一堂比較“優質”的課。

  但是當學生完成語文作業本時,我才深深的體會到,原來優質課和家常課竟然有著天壤之別。學生面對著“解釋帶點字,並寫出整句話的意思。”時,竟然大多數都是“丈二和尚莫不著腦袋”。此刻我才明白,原來課文讀透了,可是讓學生自己說說意思,是我這堂課上最致命的要害。學生只是知道課文的大概內容,但是課文中從字到句,從句到段的內容都是迷迷糊糊的,一旦給他們一道細膩點的題目,他們便會無從下手。

  所以思考自己所謂的“優質課”和“家常課”的區別。我的“優質課”其實說白了就是教學過程流暢,課堂問答到位,學生氣氛活躍,但是缺少的是實實在在的基礎知識的鞏固,聽說讀寫的靈活轉換。也就是一個“繡花枕頭爛稻草。”而“家常課”便是少去華麗修飾的,實實在在讀、悟、寫的,讓學生疲倦厭惡的語文課。望著這個結果我不經意間思索自己語文的教學,難道就一定要一字一句,平平淡淡的教,一點一滴,實實在在的學?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2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藉助註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於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字,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透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定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得有點淺顯。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3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話,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透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伯牙為何絕弦?他為誰絕弦?然後找出文中說伯牙絕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再補充關於子期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去思考:俞伯牙與子期地位相去甚遠,他為何為了一個樵夫而“絕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後的教學中,學生始終帶著這個疑問深入文字,感知文字,體會他們的互相理解,心有靈犀,從中感受知音情懷。

  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琴絃’嗎?這時學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絕的也是心絃”!”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對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知音情深!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感情朗讀——感悟——個性朗讀” 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前半部分,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對文章的後半部分,要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透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在教學尾聲之時透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所以我對文字進行了補充,給學生講述了伯牙作為宮廷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瞭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從中也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緻、到位,不能靈活地把握課堂生成調節教學設計影響了課的精彩。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4

  《伯牙絕弦》是語文人教試驗標準版六年級上的一篇文言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感受文言文的聲韻美。

  崔巒老師在學術會上提到: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於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結合到文言文簡潔、典雅,朗誦時具有音韻美的特點,本課注重學生的誦讀:讀通課文,讀順節奏為理解課文大意做好鋪墊;其次,在品讀句子的時候,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這是為了達到了瞭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的音韻美的目的。從學生課堂誦讀到品悟句子的情況來看,這個目標是基本達到的。

  其次,文言文因為其文體特點,在教學中應該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以讀準字音、讀順課文為基礎,並藉助工具書和課內註釋解決重點字詞,幫助瞭解文章大意。並在此基礎上,透過品讀句子更進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個步驟的達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同時也在品讀句子中增強了他們對文言文的語感。從課堂實施來看本課在教學上遵循了學習古文的步驟:誦讀文章、瞭解字詞意義、把握文章大意以及品讀句子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但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以下的不足:

  一、學習中忽視了學生的自讀自疑。對於對文言文並不十分熟悉的學生而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的疑惑。那麼為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或多或少體會到一些自己能夠讀懂文言文的快樂,避免老師的串講所導致的乏味。可以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先讓學生憑藉工具書以及註釋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去自學。然後再就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到小組討論中去解決,並鼓勵學生充當老師,解決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這樣或許更加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避免老師牽著走。

  二、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草草了事。學生學習文言文,在理解課文大意上本課的一個語言訓練點是“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故事大意”。在教學過程中,這個目標完成得並不理想。只是學習能力較為強的學生佔有了話語權,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語言訓練。

  三、課堂教學環節之間聯絡不夠緊密,邏輯關係不夠明確。本課在理解文章內容時主要是抓住“伯牙善鼓以子期善聽”以及“伯牙不復鼓”這兩個方面來談。透過誦讀感悟伯牙善鼓以及鍾子期善聽的表現,卻沒有提升到他們“知音”這個層面。而重點品析“知音是什麼?”時引入課外資料,讓學生明白“伯牙所想到的,子期必領悟到”,那麼對學生理解“伯牙不復鼓”會更有幫助。對學生讀懂伯牙絕弦時的悲傷有幫助。而同時,在品析“伯牙不復鼓”的環節中,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全文的思考“伯牙為何絕弦”?這就顯得本課環節不夠完整,學生的認識水平沒有得到提升。

  以上是在文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確實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指正。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5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

  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

  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

  學生透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

  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鍾子期曰:‘()’;志在(),鍾子期曰:‘()’”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著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透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