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故鄉的楊梅》課文的教學反思
兒童心理研究表明:那些具體、生動、形象的,反映孩子的生活的,或是由孩子們自己參加的教學活動,他們總是很感興趣。實踐也證明,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認識事物,認識世界,最直接的途徑是直觀和親身體驗。伴隨著對這些事物的感受,有選擇地、一幕一幕地印在自己的頭腦裡,使之成為自己的生活經歷。這樣在今後的生活中他們將不斷地再現此經歷,並逐步得到強化。同時,這種生活體驗經過老師的啟發、幫助將其組合、排練,以表演和場景再現的方式,創設自己教育自己的機會,這便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
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我首先運用新鮮紅嫩的楊梅引導學生觀察:透過觀察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透過觀察初步知道了楊梅的顏色、形狀、大小等外觀的一些特徵。同時引發學生的興趣:看到這麼惹人喜愛的楊梅你有什麼想法?這一提問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立刻躍躍欲試,有的想嚐嚐、有的想摸摸、有的想仔細看一看。在這種氣氛下引導學生學習課文,體驗作者的感受達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
在體會作者小時侯吃楊梅的感受時,滅亡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再現體驗:誰願意將作者小時侯吃楊梅的感受給表演出來。學生們立刻來了興致,分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排練。在小組競相表演的前提下,我又組織學生進行全班彙報。看到學生們入情入境的表演和活靈活現的動作,使我感受到了創設課堂最佳教學情境獲得成功的喜悅。
繼教學伊始的懸念,學完課文之後,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乾淨的楊梅,分發給每個小組的學生們,讓他們真正品嚐這來自於美麗南國的水果。在學生們大嘗特嚐了楊梅之後,讓學生們談一談感覺。學生們經過親自品嚐,切身體驗,真切感受到了楊梅那甜美的味道。學生們紛紛談出了吃楊梅的感覺。什麼“味道好極了”“真是酸甜可口”“甜裡透著酸,酸裡透著甜”“甜津津的”。。。。。。這些話語均出自學生之口,那種品味甜蜜的感覺和意猶未盡的表情真實地體現了生活,再現了生活。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強化了感悟,受到了薰陶,得到了美育。
以上教學可以看出,教學的過程實際就是師生情感相互溝通和交流的過程。教師應該多動腦筋創設學生親身體驗的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期達到師生之間最佳合作的效果,創造出最佳教學氣氛來事先教學的真正目的。教師教學的成功也在此得到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