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蠶姑娘》蘇教版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蠶姑娘》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蠶姑娘》蘇教版教學反思

  《蠶姑娘》教後反思

  今天我上了語文課《蠶姑娘》,這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在上課一開始,我先從謎語開始匯入新課:一條小小蟲,自己蓋新房,躲在新房裡,變個飛仙女。孩子們一下子就興奮起來,然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蠶的瞭解,由於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農村裡來的,所以蠶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多少都能說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學片段:

  有孩子說:“蠶小時候很醜,長大了可以變成蛾。”“說的真不錯。”又有孩子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恩,你說的是對的。”也有孩子說:“蠶會吐絲結繭,我們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蠶絲做的。”“你懂得的知識真多”還有的孩子說:“蠶是從蠶卵裡生出來的。”“你說的完全正確”。這樣之後就沒有孩子舉手發言了,於是我鼓勵孩子誰能把剛才的極為小朋友的發言連起來說,具體的用一段話來說說自己對蠶的瞭解。課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為沉默是金還是不會。大概一分鐘左右,班上開始陸續有孩子舉手了,只是數量還是很少。於是我讓其中的一位孩子發言。他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它從蠶卵裡生出來,最後變成蠶蛾,它還會吐絲結繭,做成衣服。”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發言,然後說:“這位同學把剛才四位同學的意思連起來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說話的順序有些亂,誰能夠按照蠶的生長過程來按照順序有條理地說說。”此時,又有幾位孩子躍躍欲試起來。我請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說:“蠶是從蠶卵裡孵化出來的,然後就吃著桑葉慢慢生長,長大後,它吐絲結繭,最後變成蠶蛾。”

  這是我在課堂上對班級學生進行的一個隨機的說話指導訓練,原本在備課時,我想的是透過我自己的介紹讓孩子對蠶有個初步的瞭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轉念一想,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簡單說一說,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對蠶有多少了解,於是就有了上面這個片斷。其實,這樣的教學案例在語文課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課上,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對教材中典範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同時,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語言的交流和教師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評價與改造上。而讓學生把話說得充分而有序,這是語文課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最重要也是最實在的目標之一。語文課要重視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從學生口頭言語的表達角度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充分而又豐富,這樣就是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而引導學生把表達出來的口頭言語說得更加規範、精妙,這樣就是體現了與語文的工具性。

  那麼在課堂上,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將話說得充分而有序呢?“言為心聲”,先讓學生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在腦海中先徹底、周全地想清楚,在這之後,學生的說話才能表達得充分而有序,所以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如何訓練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和條理性的問題。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講,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條理,此時老師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我認為我上面的一個教學過程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我鼓勵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知道什麼說什麼,將自己對“蠶”的認識片言隻語地表達出來,然後啟發學生將這些“片言隻語”按照條理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會暴露出來,此時我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髮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並要求按照一定順序重新理順自己的思維並組織語言,最後達到充分而有序地表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