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葡萄是酸的》教學反思
《葡萄是酸的》這篇課文是由同一個故事三種不同的寫法的寓言組成。這三則寓言故事,三位作者的寫作風格迥異,而各有特點,《伊索寓言》中的寓言短小、精練,列夫托爾斯泰的寓言簡練又不失生動,克雷洛夫的寓言描寫細膩、情節生動。
在實踐課中,我有意將三則寓言作為一個整體來教學,不在故事內容上作過多地講解,而是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還要依據學生實際,讓他們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我把走近名家,賞讀他們不同寫法的思想貫穿始終。以檢查預習著手匯入新課,說說自己在預習時有什麼發現,再借助註釋瞭解三位作家,回憶自己曾讀過克雷洛夫的.寓言或文章,拉近學生與作家的距離。在深入學習時,讓學生體會三位作家描寫葡萄的誘人、狐狸的語言上的區別,賞讀出名家對同一篇內容的不同寫法,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最後再讓學生分別閱讀伊索、托爾斯泰、克雷洛夫所寫的同一則寓言,體會三位作家寫作風格迥異,而各有特點。透過由區域性到整體的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真正有所習得。
這篇課文故事的內容雖淺顯,但讓三年級的學生從中領會寓意,在理論上有所認識還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中,我抓住第三則寓言的關鍵詞“遺憾”,請學生們理解,再透過深入地品讀、說話訓練,師生合作朗讀,感悟表演,讓學生們走進了故事,與故事中的狐狸共思維。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描寫葡萄的語句,從簡單到複雜,他們很快就能找到,於是我引導學生先把這些話讀好,讀出其中的關鍵詞語,為下面的語言訓練做準備。我要讓學生演狐狸來說葡萄了,這是一個創設情景的好環節,本來意圖是讓學生透過課文語言和自己的發揮來表現出葡萄的誘人。沒有想到的是,我們班的同學思維超前,表達的時候已經把得不到葡萄時說葡萄的“酸”說了出來。在驚訝於學生活躍的思維同時,我細心地引導他們,然後再請兩位同學上來試試,他們就能把葡萄的誘人,狐狸的嘴讒表現出來。事後反思,其實我直接讓學生扮狐狸來“讚美”那些葡萄,起到的效果會更好。正在每個學生沉浸在葡萄的誘人之中時,我順勢搬來文中的“遺憾”一詞,讓他們用到狐狸的語言中來,再一次說說葡萄,這一次的效果就好多了。之後透過反覆讓學生讀課文中狐狸得不到葡萄後的表現,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狐狸竭力說服自己的眼睛和牙齒,儘量打消自己的慾望,但臨走時心裡卻是依依不捨、無可奈何的心情。
整堂課,我的整體設計都落實了,但在明確要求,朗讀點評等一些細節上還有欠缺,隨著與班級學生的進一步磨合,教學技巧的逐步掌握,我會給孩子們一個豐富活躍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