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
一、是語言同語言的對接
課前,我讓學生蒐集描寫媽媽的詩文,讓學生和自己的媽媽回憶一件使母女都感動的事情。上課一開始,首先從“媽媽”這個親切的詞語人手,然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怎樣的媽媽。
學生透過原生態的課外閱讀,陶冶情感,積澱語言。生活中“母女回憶”是一個親子活動。在母女對話中,讓愛的暖流再次升溫。課堂上,“你的母親是什麼樣的母親?”給了學生表達的機會。學生說的熱情被激發後,一個個飽含讚美之情的詞語就在課堂上精彩紛呈,每一位學生都舉了手。
從課外閱讀的“書面語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課堂上學生的“口頭語言”;從積累,到內化,再到表達,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經驗,最後一句“讓我們永遠地記住‘母親的恩情’”又把學生引入教材文字的語言。
二、是情感與情感的`交融
“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動?”透過朗讀,初步觸控文字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鋪墊,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語言的魅力,字裡行間,無一處不撥動著學生內心深處的那根愛的琴絃。就連“母親的恩情”這五個字,讀來也讓學生潤溼了眼眸。
“孟郊使勁地點了點頭”。一句教學中,學生三個層次的回答(一是點頭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淚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說捨不得的話讓媽媽更加心傷。)讓我也驚訝了。細細想來,這種對愛的感悟得益於平時的感恩教育: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每天對他們說一句感謝的話,並說出原因。這一處的教學,正是喚醒了學生平日裡的點滴感悟。讓學生用真摯細膩的情感與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靈交融,思想在課堂裡閃光。一學生說,他不敢說,他怕說了讓媽媽更傷心。此時,教室裡一片靜,所有的表白都不需要了,惟有讀!對,惟有讀!用心叩擊文字,用讀傳遞情深,宣洩情感。
“撫摸”一句的教學中,他人對我的情感,我對他物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對衣服、對母親的情感,透過“撫摸”一詞連結在一起,念之深,愛之濃,盡在這情感交融中了。惟有再讀,惟有再讀來傳遞情深。
三、是心靈對心靈的告白
三聲“慈母”是對文中孟郊母親的聲聲呼喚,也是聲聲讚歎。老師的三聲告白,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發在詩中了。這首詩是盂郊寫給自己的母親的,也是為天下母親寫的。
閉上眼睛,再次與自己的母親對話,想像母親帶著微笑的慈祥的臉。此時教室裡是靜的,不平靜的是學生的心。孩子們,就用這一首詩作為對你媽媽的心靈告白吧!
整堂課,都被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包圍著。記得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一段話:“人的生活其實包括了智力生活,心靈生活,前者面對世界,後者面對人生、兩者可以合稱為心智生活。”然而,誰也不會天生擁有這樣的心智生活,活躍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勵,教育的意義就是透過那些使他品嚐到了智力快樂和心靈愉悅的學習,呼喚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以此構建生動而又紮實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