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課文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課文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課文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是一篇經典文言文,如何能讓學生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又不至於沖淡文言文的韻味?教學本文前,根據學校“三環六步”教改新思路,認真專研了教材,瞭解學情,但教學效果總覺得不夠滿意。在教完後我做了一些反思。

  一、變過去全文翻譯為半文半白

  我在準備《桃花源記》時,摒棄那種全文翻譯的老套路,另闢蹊徑,半文言半翻譯的形式。過去是對重點語段、重點句子做重點翻譯,我反其道而行之,對重點語段進行保留,讓學生在品讀中來領悟句子的含義。透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文言文教學重點應落實,該記住的一定讓學生多讀多記,輔之必要的練習。在考試未改革前,學生能得高分才是唯一。

  二、變過去客觀翻譯為主觀敘述。

  為了進一步激發其同學們學習興趣,我讓學生以漁人身份來敘述發現桃花源的過程,在敘述的過程中,可以依據個人理解適當增加內容,如“我”在發現桃林是心裡怎麼想的?“我”在看見村莊時心裡又是怎麼想的?我出了桃花源後又是出於什麼心裡去告訴太守這件事的?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的熱情還是比較高漲的,對人物心理揣摩也較到位。

  三、重點句子重品味輕翻譯

  對於文章的重點句子,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段文字是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具體描述,對於這類句子不能只帶領學生們翻譯一下就好了,關鍵是透過文字讓同學們明白到陶淵明理想社會的模樣。為此設計讓同學們仔細品讀本段文字,透過字詞想象這個村莊的特點、它的環境、氣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們的'表情,精神狀態等。同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又結合陶淵明的生平及個性特點,補充在《桃花源詩》中的有關詩句,加深理解。

  我在教學中,儘量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儘量從他們的切身感受出發,儘量讓他們把每一個想法,每一次表達說清楚,說透徹,如很多學生都提到“其中往來種作”,“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看到一幅安寧、和平的畫面,這些都是同學經過想象得到的,如果不做細緻品讀,我們如何能想到呢?或許這正是文言的魅力所在,言有盡而意無窮。我在教學中還有不足之處,在以後的工作中還的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