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活動的教學反思
一路走過的校本研修活動,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教學即教研,依託教學反思 開展校本研修 促進專業成長。教研從課堂上來,我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操作,而是運用藝術,充滿智慧的過程。而課堂教學的藝術和智慧要靠教師即時的觀察、分析、判斷、思考。換句話說,也就是要靠教研來獲得。所以,教學過程本身也是教研過程。我就是在課堂上採取邊教學邊研修的形式,從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入手,實現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常態課堂教學行為的無縫對接,這樣更有利於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校本研修活動更具實效性。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我國特級教師袁蓉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成功經驗中也總結出:教學成功=教學過程+反思。每上完一節課,我都會對照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想想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反思自己教給學生什麼了,思考自己教完了怎麼辦,關注教學的進一步研究。
我的教學反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寫:
一、反思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
在分析教材和學生髮展實際水平的基礎上,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定了目標,教學完成後首先反思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程度又如何,根據學生達成情況對本課教學目標進行再修正,及時調整後面相關知識的教學目標,促進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取儘可能多的知識、能力、情感體驗。
二、反思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體現。
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學習方式上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教師要創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有個性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反思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自主性,教學反思《依託教學反思 開展校本研修 促進專業成長》。
三、反思教師角色是否得到轉換。
新課程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變化。因此,教師要反思在師生關係上是否做到尊重與讚賞;在教學關係上是否做到師生平等;在對待自我上是否做到反思;在對待同事上是否做到合作。
四、反思教學過程的精彩之處。
對教學過程中達到或超過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鳴、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詳細地記錄下來。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創新、昇華,供自己以後或他人在教學中使用。
五、反思教學過程的生成事件。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按照已設計的教案流程逐步進行教學。隨著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融,學生的“智慧火花”、“創新火花”得以燃發、靈感突現往往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提出獨特的見解和尖刻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在教師備課時往往是沒有觸接到的。教師如何駕馭,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氛圍,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維的發散性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教師課後應及時反思。
六、反思教學過程的瑕疵之處。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好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教師必須對此進行回顧,剖析、梳理,找出形成原因、分析關鍵因素、探究解決策略,形成新的教學環節。
七、教學案例再設計。
教學案例再設計是教學反思的最終目的。透過對一節課從教材、教師、學生、教法、學法、問題設計、練習題等諸方面的反思,得出新的教學規律、教法上如何創新、知識如何拓展、組織教學如何改進,問題設計是否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練習設計是否有鞏固性和拓展性等等。及時記錄整理,去粗成精取其精華。進行再梳理、再研究、再發現、再創新。寫出新的教學設計或案例,不斷昇華,提高自身業務質量,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透過反思,我對自己教育教學進行“內省”,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課堂教學中,我帶給學生的是一種輕鬆、有趣、投入的感受,簡潔高效的環節設計,嚴肅而活躍的課堂氛圍,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恰當地給以學法指導,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合作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指導學生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學生們在適應了我的授課模式以後,漸漸地從對我的課堂產生興趣轉向對學習感興趣。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從每天的教學行為中發現自身的教學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因而我反思,故我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