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的教學反思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是一篇略讀課文,它的結構很特別,是由兩封信組成的。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提到的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二是學習書信的格式及語言特點。
學習略讀課文,老師要敢於放手,才有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過,為了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我還是提煉出了兩大問題:一、張國強為什麼要寫信給柯巖?二、柯巖是如何分析這一問題的?然後,學生進行充分的閱讀和思考,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
如果從整篇文章來看,重點應放在第二個問題。但我認為,如果學生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張國強的問題並不是出在別人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就不能理解第二封信的深意,更不能瞭解柯巖在回信中的那種真誠、委婉、耐心。所以,當學生彙報第一個問題後,我請他們談談從這封信中,他們瞭解到什麼。有的學生說,他了解到張國強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為他的作文獲了獎;有的學生說,他了解到張國強有點自以為是,因為他有了點成績,就以為別人都嫉妒他;有的學生說張國強看不起人,因為他說別人沒什麼了不起的`。至此,其實學生已經化身柯巖,對張國強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這就為學習第二封信做好了鋪墊。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書信的格式,我讓他們去發現,去歸納書信的幾大要素。同時,佈置了一道作業:張國強收到柯巖的信後,他會怎麼做呢?效果又怎麼呢?展開想象,並以張國強的身份給柯巖回一封信。
本課的不足之處是,由於花了較多的時間在內容的分析上,所以缺乏拓展閱讀,這在略讀課的教學中可以說是比較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