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範文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範文

  新課標實施後,教師都在不斷的探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並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設想與反思:

  一、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課改實施後,課堂教學由過去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中討論、質疑、交流,這樣有利於發揮群體意識,促進思維活躍。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備課時,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儘可能地考慮得較為細緻全面些,以備學生考慮不到時,加以引導。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在本節課中,我力求做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分析說明文條理結構時,我沒有采取老師設計問題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提出問題。假如你來當老師,你想提出什麼問題?你還有什麼疑問?人們常說:能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學生如果想提出有創見的問題,首先必須深入研讀課文,經過思索、概括、提煉才會有疑而問,這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為了不讓學生的問題天馬行空,我提出要求,從條理的安排、結構的設定、內容的概括三方面考慮。我在備課時從課文字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製作了相應的課件,但沒有急於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以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被剝奪了。在上課時,我沒有用到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因為學生設計的問題已經很全面,並且都能解答出來。

  三、尊重學生體驗、感悟

  尊重學生自己獨特體驗,讓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肯定和強化學生有時並不那麼正確的“獨特體驗”和看法,而是要讓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見解的習慣。

  新課標就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我們應該相信,隨著學生的學習不斷深入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特體驗肯定會越來越豐富多彩和日趨合理的。我們還要看到,有時當時看起來並不那麼正確的意見,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同凡響的創見的情況也是有的。

  四、教給方法,總結規律

  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老說:“教任何功課,最終都是為了不教”。我們老師的責任就是要讓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本節課中,我教給學生兩種方法:一是寫作中如何使說明文條理清晰,二是品味語言的兩種方法,直接式和替換式。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方法是終身受用的。

  五、讓語文教學走入生活

  教改強調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教學形式。

  《大自然的語言》是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為讓課文內容與自然生活緊密聯絡,我讓學生從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識,學生透過網路、向長者請教,蒐集到了有關物候知識的故事、農諺、詩歌等。這一拓展延伸過程使課堂與生活聯絡更緊密了,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走入生活,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也會使課堂教學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不足之處:

  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對“語言的品味”這一環節,如能增加一個品味課外語段的環節,就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掌握情況和增強他們的興趣,更好體味語言的魅力。雖然我也設計出了這一環節,但是因時間有限,沒有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