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範文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範文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我認為學生讀過幾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能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基於這樣的起點,我這樣來實施課堂教學:

  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瞭解孩子對文字的整體把握情況。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他們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個性得到了張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指導伯諾德夫人說的話:“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時,引導學生應如何讀,重讀哪個字,只要言之有理,都正確。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應鼓勵學生這種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成為真正的讀者。

  《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我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結合上下文,透過品讀她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以“點燃──吹熄──重新點燃──熄滅”一條線精心預設,品讀全文。

  我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1、雖然課堂中也創設了許多情景,但自己有牢牢地把學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忽略了課堂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課堂上,總是“情不自禁”地引導學生陷進自己的預設中。特別是當學生的理解深度與預設有差距時,往往是“不依不饒,生磨硬套”這其實就不再是真正的“對話”了。

  2、課堂上的時間把握不準,容量過大,所以,省去了一些環節,顯得課堂不太完整。

  3、在課文的分析上,挖掘得不夠深,導語的設計也過於簡單,沒有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認真思考教學過程的設計,我認為在上到德國軍官從傑克的手中奪過蠟燭那一段的時候,應讓孩子自己思考,如果這時候你也在場,你覺得那時的形勢是怎樣的?你會怎麼做?

  這個時侯孩子們肯定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動這個蠟燭的腦筋,那麼德國軍官必將懷疑到這隻蠟燭是不是有鬼,這時的形勢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動蠟燭的腦筋,但要保住蠟燭,保住情報,又不得不動蠟燭的腦筋,真是難辦啊!

  在他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後,這時候教師再適時的向大家像說故事一般的講出傑奎琳是怎麼做的,其實文章只是截選了傑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認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來的精彩得多,故事寫得更加緊張,相信經過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們一個個都會佩服起傑奎琳來,都誇她真是個鎮定的小姑娘,都自嘆不如,居然在那麼緊張的時刻,最後還不忘和敵人們說“晚安”,真是佩服啊!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用更多的時間學習一些新理念,並將它運用到自己的課堂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