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手術檯上的指示教學片斷及反思

手術檯上的指示教學片斷及反思

手術檯上的指示教學片斷及反思

  [教學片段]

  生(全體)開啟自己製作的powerpoint,有感情朗誦詩歌《你是這樣的人》。

  出示《十里長街送總理》的主題網站,其中有影片、音樂及圖片。

  師: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臂上纏著黑紗,胸前佩著白花,自發地來到十里長安街上送總理。當總理的靈車緩緩地開來時,人們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靈車緩緩地前進,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著、奔跑著。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九課。

  生(情不自禁):手術檯上的指示。

  師:“指示”是什麼意思?

  生:“指示”的意思就是命令。

  師:那麼,“指示”能不能換成“命令”呢?

  (學生沉默)

  師:我們把課題讀兩遍。一遍用“指示”,一遍用“命令”。

  (生齊讀,辨析體會“指示”與“命令”的區別)

  生1:不能替換。因為“指示”的態度要比“命令”好,所以我覺得用“指示”好。

  生2:不能調換。因為我從主題網站上了解到周總理一心想著人民,他不會用強硬的口氣對別人下命令的。

  生3:用了“指示”可以讓人一下子就感覺到周總理對人民的愛。所以,人民才會十里長街送總理。

  [教學背景及反思]

  網路技術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我們的生活,運用網路獲得資訊已逐漸成為一個現代人必備的技能之一。我們能否利用網路服務課堂教學,使之成為學生與教材共鳴的媒介?透過實踐,我發現這是可行的。下面就上述教學片斷談談網路資訊科技在閱讀中的作用。

  1.為擴大學習的面提供可能性。

  一個人的認識能力往往與其知識成正比,知識越多,其認識能力也就越高。網路就為學生擴大知識面提供了可能性。學生在學習《手術檯上的指示》之前,上網瀏覽資訊,將相關文章及圖片複製下來,在教師的指導下,整合、加工,最後製成powerpoint。在這收集和加工資訊的過程中,學生對周恩來的認識不再僅僅侷限於“總理”二字上了。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總理對人民的愛,並將這種感受轉化為自己的認識。而這種認識能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正是由於有了對總理的瞭解,他們才會恰如其分地評析“指示”與“命令”的細微區別。

  2.為學生資訊獲取提供可能性。

  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生是在比較壓抑的狀態下進行閱讀學習的.。網路的介入,打破了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學生被徹底解放,每位學生能自主收集相關資訊,並在組內進行資訊交流。如本課中學生對“指示”一詞的理解,就來源於他們從網路中收集周總理的資訊的過程中。

  3.為動之以情提供可能性。

  傳統的閱讀教學,學生在學習時由於沒有相關知識作支撐,無法感知,十分吃力。網路與閱讀的結合使教師的講解更為簡潔,教師只需稍加渲染和點撥,學生就會有所感應,大大減輕了教師“教”的負擔。而作為學生,由於不再是聆聽陌生的“天書”,身心得到較大程度的放鬆,心理負擔大大減輕,思維逐漸活躍。在雙重作用下,輕鬆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自然得以形成。《手術檯上的指示》一課的課題揭示就是如此。教師只用了幾句感人的開場白,學生就感動得熱淚盈眶,將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教師甚至沒有絲毫暗示,學生就情不自禁地充滿感情地朗讀課題。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