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篇1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一篇新課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學,這篇課文的題目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而且幾個小故事引人入勝,學生們很感興趣,因此,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們自讀自悟、在交流中感悟,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麼?我則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並引導學生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這篇文章是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引導學生將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進行比較,並拓展閱讀,隨文練筆。效果不錯,現記錄如下:

  師:下面我們再來閱讀一篇議論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麼?

  懷疑與學問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訊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自讀自悟。

  2、全班交流,說一說這篇文章作者要說明什麼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3、讀了兩篇論說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說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等等。

  4、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採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這一靈感來自於學生,是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在教學準備中,請每個學生介紹一個來自於自己生活中的一個小發現,小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同學都提到了這一問題。採用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作為問題情境,也許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較符合預初學生的年齡特點,也為整堂課營造了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另外問題的提出,又能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我也看到肥皂泡的顏色是五顏六色的,可是為什麼我沒有成為牛頓?使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探究慾望進入文字學習。矛盾型問題情境的設計,使課堂產生了交鋒,學生的思維出現了碰撞,學生真正沉入了文字,充分的對話交流,自主感悟。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得以充分調動,課堂也真正成為學生的需要。當然在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之下,還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追問,促發他們爭辯。教師要善於利用課堂生成的東西,把它轉化為一種有效教學資源,真正體現教師智慧地教。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篇2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它屬於一篇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地考慮課文的特點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在匯入環節,我注重了單元的整體性,丟擲了《跨越百年的美麗》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一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來引出課題。進而,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質疑課題,讓學生帶著自己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感知環節,我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在此基礎上,檢查了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重點從字音、字義、字形三個方面來彙報,課上學生彙報的效果很好,可見預習的充分,六年級大部分學生的字詞方面的預習習慣基本上養成了。之後,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指說的學生回答得很完整,進而全班學生練說,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研讀感悟環節,我抓住學生課前的質疑的問題“為什麼說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來默讀思考,結合課文具體的事例,找出相關的語句,並寫下體會。這個問題的提出,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其探究的慾望。在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學生再來交流,重點是透過三個具體的事例來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我主要運用了表格,採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彙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學生彙報的第二個是列,則進行了扶,讓其依據表格的而要求來完成,允許小組合作,在彙報的時候,及時地加以指導,自讀結論和問題來加深印象;第三個事例,則完全放手給學生,僅將正確的表格內容說清即可。至此,不但侷限於課文中的事例,讓學生交流自己瞭解到的事例,教師也恰到好處的出示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魯班發明了雲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等。眾多科學家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課文的學習並沒有結束,找到真理還需要條件,學生彙報,教師的引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讀悟中明白科學家們還需要有見微知著、善於發問、獨立思考、鍥而不捨等精神。最後,迴歸第二自然段——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造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後,點明瞭課文的觀點,即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在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歸納總結所學,從課文的內容和寫法兩方面來彙報。重點讓學生明白用具體事例來說明觀點的寫法,學生基本彙報出來。作業環節,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讓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充分地關注了每一個的學生。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學生是學習主體,課上我儘量將自主權交給學生,但教師的引導也不少,應該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語文教學注重讀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導學生的品悟還不夠,朗讀也是淺嘗即止,沒有把學生的感悟推向深層,從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調控方面還存在不足。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這次的區優課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實踐了自己新的教學嘗試,得到了不少收穫,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斷提高的空間。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路還很長,我將以不斷學習,不斷探究,不斷實踐的信念把這條路走好。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透過閱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彙報、朗讀、表達.....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是這一課的重、難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透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

  教學中,我引導“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覆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覆的觀察實驗”等詞句,並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透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說說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麼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麼?感悟“!”蘊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一詠三嘆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昇華。學生在閱讀分享中心有所動,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的安排確實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我講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第一課時,自我感覺還不錯。但聽了各位校長的評課和溫校長的指點,靜下心來,我才發現,其實,裡面的很多問題,我都沒有注意到,不禁有些汗顏了!為自己剛才的得意忘形感到慚愧。

  這是一節原汁原味的普通課,我沒有加入任何的裝飾,沒有排練,也沒有故意做作,平時怎麼上,現在還是怎麼上。我有些喜歡上這種模式,可以真正的解放自己,也解放學生。真的,就像高校長說的,我很輕鬆。從實施四讀三環教學法以來,這是我最大的感受。模式教學的最大優點就是能約束老師退出課堂的主宰,我其實本來很喜歡講,而且經常會講的深,但現在的我已經改掉了這個毛病,這都源於四讀三環教學模式的約束。

  反思自己的本節教學,我也找到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1、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並要努力解決徹底。在同一地方跌倒兩次,那真的就是問題了。就像本節課中的生字“華”,如果我能在黑板上板書一下拼音,並讓學生讀幾遍,也許就不會出現再次讀錯的問題;還有“lǐngyù”和“línyù”的區別、“司空見慣”和“司空見貫”的區別,都沒有加以強調,這樣,學生就有可能再次出錯。

  2、心裡有些緊張,為了把本節課的各個環節展示充分,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另外,在聽學生讀文的時候,還不夠認真,有些地方聽的不夠仔細。對於第一組的朗讀設計,尤其是“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這一句的設計,讀出了氣勢,但我沒有明確的給予肯定。也包括“金話筒”的獲得者張明珠的朗讀,我也沒有過分的強調。一個原因是為了時間,另一個原因是平時已經養成習慣,每節課都要評獎,學生對於朗讀的聲音、語調和節奏已不再單一評價,而是聽整體效果。另外,本篇課文屬於議論文,我沒有過分的強調感情的運用。所以本節課上,我很少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3、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我疏忽了一點,那就是要多表揚,少批評。以後我努力讓學生多找一下別人的優點,少一些互相挑刺。在評獎的時候,也應該多一些引導,多一些評價措施的參考,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提高全體同學的朗讀水平。

  4、備課時要認真,仔細,不能敷衍。整節課看似輕鬆,其實心裡也捏了一把汗,尤其是解決生詞的時候,我不能預設學生會提出哪些詞語。像本節課中的“花圃”,我認為它和“花池”“花壇”有一定的區別,但卻說不出來。還有就是一些專業性的術語,如“石蕊地衣”“酸鹼試紙”等,沒有認真的查閱資料,沒有好好的理解。要想真正的輕鬆,備課還要努力下功夫,預設一定要到位。

  5、對四讀教學法的理解,我認為不僅僅應該是模式化的按部就班,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設計小組讀文的目的最開始是因為有的學生喜歡展示讀,而有的學生總是在裡面渾水摸魚,為了調動全體學生讀課文的積極性,我設計了這一個環節,沒有想到,居然在我的班裡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流程,很多孩子都喜歡,所以我也就堅持了下來。再後來,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讀文的積極性,我又設定了“最佳朗讀團隊”和“金話筒獎”,透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已經基本形成了我自己的“四讀”模式。上課的時候,一切都好像成了自然,學生知道自己該幹嘛,所以我也越來越輕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