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加減法》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加減法》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加減法》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加減法(一)

  一、有幾支鉛筆

  本課用學生感興趣活動貫穿全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且注意到學生思維的發展特點,設計從易到難、從形象到具體、從動到靜,具有很強的層次感,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幾輛車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加法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從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法問題,拉近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書本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接著,又創設了到生活中調查加法問題的情境,使數學的學習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學起來輕鬆而有趣。

  2.給學生留下儘可能大的探索空間。

  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在課堂上,為學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間,為學生創設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索的機會。如在“停車場”、“公園”,“小白兔拔蘿蔔”等問題情境中,把問題交給學生,把時間留給學生,不論是全班交流,小組交流還是同桌交流,都讓他們自主探索,老師不加干涉,使學生在這個廣闊的空間裡,交流感情,碰撞出創造的火花。

  3.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

  心理學工作者的調查表明:兒童的動作發展在兒童智慧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指出,大腦指揮雙手,雙手又促進大腦,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手是大腦的老師”。在觀察鮮花圖時,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花,擺一擺,說一說,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最後,讓學生做“我擺你說”的遊戲,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同時激發了學習興趣,獲得了良好的精神體驗。

  三:摘果子

  透過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體會減法的'含義並且能夠應用.使學生能夠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課後資料:運算是一種對應法則.設A是一個非空集合,對於A中的任意兩個元素a,b,根據某種法則使A中有唯一確定的元素c與它們對應,我們就說這個法則是A中的一種運算.這樣,給了A的任意兩個元素a和b,透過所給的運算,可以得到一個結果c.反過來,如果已知元素c,以及元素a,b中的一個,按照某種法則,可以得到另一個元素,這樣的法則也定義了一種運算,這樣的運算叫做原來運算的逆運算.

  在一個給定的數集中,說某種運算可以施行,指的是對於這個數集中的任意兩個數,施行這種運算所得的結果,仍然屬於這個數集.例如,在自然數集中,對於任意兩個自然數,它們的和仍然是一個自然數,所以加法總可以施行.但是,對於任意兩個自然數,不一定都能在自然數集中找到它們的差,可見減法在自然數集中不是總能施行的.如果把自然數集擴充為整數集,由於引進了負整數,在整數集中減法運算就總可以施行.數系的每一次擴充,都使原數集中不是總能施行的某種運算,在新的數集中變為總可以施行.加法、減法、乘法、除法、乘方、開方這六種運算,稱為代數運算.其中加、減、乘、除四種又稱為算術運算或者四則運算。

  四、小貓吃魚

  緊密結合學生熟悉實際生活的特點,大膽構思,重新創設課件。創設了給小明過生日生活情節,巧妙地將小貓吃魚這個課題加入這一情節中,從而形成了這一完整的數學故事情境。讓學生透過這個情境,體會減法的意義,理解得數是零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教學時採取緊密結合畫面,讓學生觀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並採用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五:猜數遊戲

  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遊戲貫徹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它好比強大的磁場,最大限度的激發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著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小老鼠背土豆”這一活動,極具開放性。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編數學故事,針對數學故事中的不同情節,列出相應的數學算式,並說明含義。這樣一道題變成了一組題,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現象的思維弱點,使不同的學生的思維受到了薰陶和感染,從質上有了一次飛躍,養成了全面的、合理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逐漸形成了良好的思維品質。

  六、跳繩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本節課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創設了“豬八戒吃西瓜”的情景,讓學生猜想,提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有意識讓學生觀察、歸納、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綜合概括能力。

  七:可愛的企鵝

  《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實現一年級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進行了嘗試。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體現了情境性和活動性。學生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感受到加減法之間的聯絡,同時也有助於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習的效率。

  八:分蘋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事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實現一年級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進行了嘗試。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體現了情境性和活動性。學生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感受到加減法之間的聯絡,同時也有助於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習的效率。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演算法,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是十分必要的。

  九:操場上

  透過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發展他們的數感.初步學會解決“誰比誰多(少)幾”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透過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發展他們的數感.並且初步學會解決“誰比誰多(少)幾”的問題.

  十:乘車

  本節課要使學生達到:使學生在與同伴的遊戲中學會合作.透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判斷能力.體會連加、連減混合的含義,使學生理解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含義,掌握其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掌握連加、連減混合的運算順序並且能夠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課堂的匯入,直入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感悟、體會,新課的教學整個貫穿在此條線索中,各個環節的教學線條流暢,學生在每個環節的情境中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每個孩子發揮、展示自己的空間。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識,不但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十一:加減法一(整理與複習)

  以數學競賽題的形式,激起學生複習整理的興趣,同時也滲透了樂於助人的思想教育。由於是第一次進行整理,完全放手對學生來說有很大難度,於是採用了引導學生先按得數進行分類,然後再排序的方法,這為下次能夠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整理減法表及20以內加減法表提供了方法。對學生在整理過程中出現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進行了展示,並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整理的,透過這種相互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整理結果的多樣性。後來在加法表的應用方面,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如果再寫10以內的加法算式,怎樣才能做到既不重複又不漏掉,學生說出了要按我們剛才發現的這些規律來寫,這樣一方面是引導學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是可以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的習慣。

  十二:大家來鍛鍊

  透過大家來鍛鍊這一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能提出相關的問題並解決。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透過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