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五要素

教學反思五要素

教學反思五要素

  對於教學活動是一種由多個要素在特定條件下整合而成的連續性活動,具有時間性和整體性。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教學反思五要素,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一、要以具體的教學活動為基礎

  教學反思不是抽象的思辨活動,離不開具體的物件,這個物件必須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事件,是在真實情境中發生的“原生態”的教學事實,是由特定時空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等各種因素構成的教學場景和教學細節。這些場景和細節可以是教師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可以直接來自於實際的課堂觀察或課堂經歷,也可以是通過錄像、錄音等手段所儲存下來的教學記錄,或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教學實錄。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應能具體生動地再現當時的教學情境。

  這些事實可能不夠完美,其中還包含了一些隨機的、偶發的教學事件,但它應能直觀地展現教學活動過程的來龍去脈,教師和學生所經歷的`困惑、愉悅、遲疑等表現和心理感受。

  二、要選好反思的“切入點”

  教學活動是一種由多個要素在特定條件下整合而成的連續性活動,具有時間性和整體性。這裡的時間性是指教學活動是在一定的過程中發生的,總是先發生什麼再發生什麼,有其先後順序。整體性是指教學活動中諸要素,如學生、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資訊的傳遞以及教師等,他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複雜整體。

  面對這樣一個複雜整體,作為一種理性思維的反思,要想洞察其全部,只能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從教學活動的區域性入手,以“分析”的方式加以把握。“切入點”可以是教學中的某一個段落環節,如匯入、問題討論等;可以是教學活動中的某個方面,如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的提問或評價、學生的回答及表演等;可以是預設與生成、目標與效果、教師與學生等關係的思考;可以是課堂中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閃亮之處”;也可以是給人留下遺憾的“敗筆”,等等。選取“切入點”的過程,是對教學事實進行再認識的過程,也是反思主題的提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反思的著力點,順利開啟思路,從具體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中的深層問題。

  三、要依託一定的教學理論

  教學反思需要理論的參與,這些理論可以是以概括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新課程教學理念,比如對話、迴歸生活、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可以是新課程改革實踐中誕生出來的教授提出的“生命課堂”理論(葉瀾)、“生本教育”理論(郭思樂)、“理解教育論”(熊川武)、“生命教育”理論(馮建軍)等等。

  透過這些理論的參與,可以使教學反思衝破原有的“認識框架”,超越簡單的“是”與“非”、“好”與“不好”的純粹經驗性的判斷和理解,從而探討出“隱藏”在教師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教學智慧等,有效地對實踐進行恰如其分的批判和評價,乃至進一步提煉出屬於自己的“紮根”理論。

  四、要進行必要的分析闡釋

  教學反思中的理論不同於一般理論文章中對理論的闡述,它是在吃透理論基礎上的理論運用,有時候表現出來的雖然只是“片言隻語”,但它絕不是反思的“點綴”或“標籤”,它必須與教學活動的分析闡釋結合在一起,揭示出教學活動中隱含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智慧,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發揮理論在教學反思中的真正價值。

  五、要開展對話交流活動

  教學反思是對教學活動的一種主觀化思考。不同教師由於專業興趣和視野的限制,反思時很可能出現“視域”的分歧,不同教師有不同的“關注點”,立論的依據不同,認識的深淺不同,對同一教學現象,有時候會發出多種聲音。正是這些不同的聲音,為我們從不同側面進入教學、認識教學活動提供了多維的視角。

  可見,教學反思不能“執一己之端”,還需要開展對話交流活動,讓不同的教師參與反思,透過不同的聲音,喚起對教學活動不同層次、不同視角的思考,在不同見解的碰撞爭鳴中,對教學活動進行“考問”,從而切近教學的真實,促進參與者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既不簡單認同,又不固執己見,你來我往,如琢如磨,推動反思的深入。